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前,我有幸参加了“全县中青年语文教师竞教”活动的观摩学习。各位执教者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叹为观止。尤其是仪陇县滨江小学的谢红艳老师所执教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一课。其中有一个组织教育活动让我感触良多。谢老师在课堂上一次简短的组织教学活动,让我对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听课 学习 感受
一、创设情境,呈现教学艺术性
情境教学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有人说:“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无处不在”。“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趣味,有生机,有美丽。才会有激情的碰撞,灵性的涌动,精彩的生成……”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顶天立地”这个成语时,就巧妙地创设了情境: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盘古是怎么做的?
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大家能学学盘古的样子吗?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让学生把双手也举起来,做出托着天的样子。)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请孩子们学着盘古的样子,坚持一分钟,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觉得太累了!
生2:我觉得太辛苦了!(约30秒后,谢老师让学生坐下。)
师:刚才孩子们做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已经坚持不住了,而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拢,却顶了不知多少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
生1:盘古真了不起!
生2:盘古真是太伟大了!
生3:盘古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神仙啊!
如此情境,让每个学生对“顶天立地”这个成语有了切身体会,便于他们对好词佳句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彰显了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二、因势利导,体现学生主体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在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开始仅仅从自身出发,答出了“很累,很辛苦”。尚不能展开联想,结合盘古的行动来回答。这当然与三年能学生的思维基础与年段特点有关。谢老师并没有立即刨根问底,而是让学生坐好后,把自己的体会与盘古的行为进行对比,自然就有了后面精彩的生成。每位教师备课时对教学过程及学生活动都有较为精心的预设,有些执教者往往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与“出彩”,学生的回答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有可能自乱阵脚,或者旁征博引,导致课堂超时;或者干脆由师者直接“代言”,使学生兴趣索然,最终给课堂留下了太多遗憾。谢老师对此不过于执着,在教学活动中能因势利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收放有度,表现课堂灵活性
勃斯托威尔曾经说:“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感情的动机作为先决条件。这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的满足或者一种这样那样的情绪”。收放有度方为“高”。同样一次组织教育活动,使用适当则能为我所用,过头了就有可能实得其反。谢老师在让学生隋境体验时,开始打算让学生作“缴械投降”状坚持一分钟,可不到半分钟后,个别学生动作已有些变形,明显有点吃不消。如果老师还让学生继续坚持,以便于追问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或是效果,就可能会有“变相体罚学生”之嫌。谢老师能见好就收,表现出了她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四、因材施教,展现教法多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多,谢老师并没有采用诸如“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等常用的方法,而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组织教育活动,创设情境,通过切身体验来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课堂展现了情感的共鸣和灵性的涌动,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在于刻意地去追求“完美”与“出彩”。一堂课尘埃落定后所剩下的那份实在,那种反璞归真的较高境界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闪亮的价值。
[关键词]听课 学习 感受
一、创设情境,呈现教学艺术性
情境教学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有人说:“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无处不在”。“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趣味,有生机,有美丽。才会有激情的碰撞,灵性的涌动,精彩的生成……”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顶天立地”这个成语时,就巧妙地创设了情境: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盘古是怎么做的?
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大家能学学盘古的样子吗?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让学生把双手也举起来,做出托着天的样子。)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请孩子们学着盘古的样子,坚持一分钟,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觉得太累了!
生2:我觉得太辛苦了!(约30秒后,谢老师让学生坐下。)
师:刚才孩子们做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已经坚持不住了,而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拢,却顶了不知多少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
生1:盘古真了不起!
生2:盘古真是太伟大了!
生3:盘古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神仙啊!
如此情境,让每个学生对“顶天立地”这个成语有了切身体会,便于他们对好词佳句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彰显了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二、因势利导,体现学生主体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在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开始仅仅从自身出发,答出了“很累,很辛苦”。尚不能展开联想,结合盘古的行动来回答。这当然与三年能学生的思维基础与年段特点有关。谢老师并没有立即刨根问底,而是让学生坐好后,把自己的体会与盘古的行为进行对比,自然就有了后面精彩的生成。每位教师备课时对教学过程及学生活动都有较为精心的预设,有些执教者往往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与“出彩”,学生的回答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有可能自乱阵脚,或者旁征博引,导致课堂超时;或者干脆由师者直接“代言”,使学生兴趣索然,最终给课堂留下了太多遗憾。谢老师对此不过于执着,在教学活动中能因势利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收放有度,表现课堂灵活性
勃斯托威尔曾经说:“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种感情的动机作为先决条件。这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的满足或者一种这样那样的情绪”。收放有度方为“高”。同样一次组织教育活动,使用适当则能为我所用,过头了就有可能实得其反。谢老师在让学生隋境体验时,开始打算让学生作“缴械投降”状坚持一分钟,可不到半分钟后,个别学生动作已有些变形,明显有点吃不消。如果老师还让学生继续坚持,以便于追问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或是效果,就可能会有“变相体罚学生”之嫌。谢老师能见好就收,表现出了她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四、因材施教,展现教法多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多,谢老师并没有采用诸如“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等常用的方法,而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组织教育活动,创设情境,通过切身体验来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课堂展现了情感的共鸣和灵性的涌动,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在于刻意地去追求“完美”与“出彩”。一堂课尘埃落定后所剩下的那份实在,那种反璞归真的较高境界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闪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