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武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崛起正在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二个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简要阐述,初步探讨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也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应该看到,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相对的正确性,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扬弃,并发展出适合于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启示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主要形式,为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在建立信任、团结和集体感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一)合作学习的三种模式
1、共同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模式是把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组员要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组的所有组员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要比独自完成工作所表现出的水平高得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同伴间更受欢迎了。
2、“拼图”模式
“拼图”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位成员对所给任务的一部分负责学习研究,然后把自己负责的部分教授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大家彼此学习。“拼图”模式的目标是把学生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拼图”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个班级会被分成若干小块。例如,在一个社会学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中国的基本情况,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不同的小组,分别研究政治、地理气候、历史、工业和农业。分好组后,小组的成员会被制定研究的内容,但是每一组都要对所有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要求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彼此获知所有信息。整个过程没有竞争和奖励,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自己组员收集到的信息,进而扩展知识面。
3、同伴指导模式
合作学习中一种比较少见的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一名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讲授给另一名学生。此种方法的特殊性在于组员的角色固定,不能同时充当学生和老师双重身份。同伴指导可采用: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同班、同校及跨校指导;课上或课下指导。被指导者会觉得在同伴的指导下要比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更轻松;指导者也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荣和责任。同伴指导模式强调同学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他人的成功。这一模式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互助中逐渐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二)课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課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包括:1,制定合理计划:结合教材中适宜合作学习的因素制定学习计划,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任务、组织形式、活动过程、评价标准等内容;2,设计思考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具有导
向性、探讨性、发挥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思考任务,并创设相关情境便于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活动;3,形成合作小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用“自然选择伙伴”的方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4,明确合作规则:为了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成员必须遵守要自我管理、认真聆听、积极发言、互帮互助等规则;5,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学习主题开展讨论、辩论、表演、竞赛等活动,其组织形式为课前布置任务引发合作学习,课中安排活动促进合作学习;6,承担各自角色:小组成员既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又要有密切地与他人合作;教师既要组织好主题活动,发挥创设学习环境的作用,又要反馈学习活动。监控学习过程;7,培养合作技能:为取得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掌握表示感谢与道歉的礼貌技能、提出建议与接受建议的沟通技能、调解矛盾和冲突的调控技能、获取支持和帮助的互助技能;8,组织有效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的权重大于结果;把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集体评价;把基础分和进步分相结合,激励学习者不断进步。
三、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与“会话”,就是要有学生的参与和协商,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交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式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自己创造知识的机会,让学习者有机会揭示问题并寻求解释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与人合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也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应该看到,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相对的正确性,没有哪一种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纯粹而不需要进一步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扬弃,并发展出适合于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启示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主要形式,为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在建立信任、团结和集体感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一)合作学习的三种模式
1、共同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模式是把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组员要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组的所有组员会得到相同的分数。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要比独自完成工作所表现出的水平高得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同伴间更受欢迎了。
2、“拼图”模式
“拼图”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位成员对所给任务的一部分负责学习研究,然后把自己负责的部分教授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大家彼此学习。“拼图”模式的目标是把学生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拼图”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个班级会被分成若干小块。例如,在一个社会学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中国的基本情况,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不同的小组,分别研究政治、地理气候、历史、工业和农业。分好组后,小组的成员会被制定研究的内容,但是每一组都要对所有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要求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彼此获知所有信息。整个过程没有竞争和奖励,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自己组员收集到的信息,进而扩展知识面。
3、同伴指导模式
合作学习中一种比较少见的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一名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讲授给另一名学生。此种方法的特殊性在于组员的角色固定,不能同时充当学生和老师双重身份。同伴指导可采用: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同班、同校及跨校指导;课上或课下指导。被指导者会觉得在同伴的指导下要比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更轻松;指导者也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荣和责任。同伴指导模式强调同学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他人的成功。这一模式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互助中逐渐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二)课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課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包括:1,制定合理计划:结合教材中适宜合作学习的因素制定学习计划,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任务、组织形式、活动过程、评价标准等内容;2,设计思考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具有导
向性、探讨性、发挥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思考任务,并创设相关情境便于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活动;3,形成合作小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用“自然选择伙伴”的方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4,明确合作规则:为了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成员必须遵守要自我管理、认真聆听、积极发言、互帮互助等规则;5,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学习主题开展讨论、辩论、表演、竞赛等活动,其组织形式为课前布置任务引发合作学习,课中安排活动促进合作学习;6,承担各自角色:小组成员既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又要有密切地与他人合作;教师既要组织好主题活动,发挥创设学习环境的作用,又要反馈学习活动。监控学习过程;7,培养合作技能:为取得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掌握表示感谢与道歉的礼貌技能、提出建议与接受建议的沟通技能、调解矛盾和冲突的调控技能、获取支持和帮助的互助技能;8,组织有效评价: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的权重大于结果;把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集体评价;把基础分和进步分相结合,激励学习者不断进步。
三、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与“会话”,就是要有学生的参与和协商,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交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式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自己创造知识的机会,让学习者有机会揭示问题并寻求解释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与人合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