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手段。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补捉住阅读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朗读生成资源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即可帮助学生理解,也有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生成;指导;评价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地鲜活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创造性。伴随着阅读教学对文本的理解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资源产生,其中会有很多资源对朗读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捕捉,用以指导学生朗读。
一、结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
通过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来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一项内容。言为心声,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点。其中部分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一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注意,一想,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但省略号却被忽略了。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受重伤了,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有时,以幽默的方式加以启发,郊果会更好。《小稻秧脱险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段话中的“毛毛雨”,指的是喷雾器喷的化学除草剂。尽管我让大家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但有的小朋友仍旧读得气力不足。我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哧哧”地又朝他身上“喷洒”起来。全班小朋友大笑。笑声过后,这位小朋友再读杂草说的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给人马上就要完蛋的感觉。于是全班又一次捧腹。
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再说了。但正如书上有了明确的提示语,有些学生也不一定读得很好一样,有人即使加上了准确的提示语,也未必读得好。“生情”,却不一定能“传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
这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结合体会语句中包含着的意思指导朗读
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着的意思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内容,也是难点。如果和朗读是教学结合的好,可以巧妙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结合体会人物的形象指導朗读
1、体会人物的身份。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有些人物,如《小英雄雨来》中的日本鬼子,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太过头了,我便进行适当引导。
2、读出人物的性格。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课文中的人物(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将相如》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和林冲,性格各异。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好他们说的话;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3、读出人物的年龄。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
三年级的小朋友读老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童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读声中,笑声中,让孩子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还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朗读教学如果离开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也偏离了朗读教学的宗旨。
【关键词】朗读;生成;指导;评价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地鲜活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创造性。伴随着阅读教学对文本的理解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资源产生,其中会有很多资源对朗读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捕捉,用以指导学生朗读。
一、结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
通过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来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一项内容。言为心声,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点。其中部分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一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注意,一想,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但省略号却被忽略了。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受重伤了,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有时,以幽默的方式加以启发,郊果会更好。《小稻秧脱险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稻田里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段话中的“毛毛雨”,指的是喷雾器喷的化学除草剂。尽管我让大家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但有的小朋友仍旧读得气力不足。我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哧哧”地又朝他身上“喷洒”起来。全班小朋友大笑。笑声过后,这位小朋友再读杂草说的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给人马上就要完蛋的感觉。于是全班又一次捧腹。
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再说了。但正如书上有了明确的提示语,有些学生也不一定读得很好一样,有人即使加上了准确的提示语,也未必读得好。“生情”,却不一定能“传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
这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结合体会语句中包含着的意思指导朗读
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着的意思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内容,也是难点。如果和朗读是教学结合的好,可以巧妙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结合体会人物的形象指導朗读
1、体会人物的身份。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有些人物,如《小英雄雨来》中的日本鬼子,寓言、童话故事的反面人物,必要时也提醒学生想想他们是什么人,然后去揣摩怎样读他们说的话。对“坏人”的话,学生往往会读得较夸张,这是孩子的特点,应当理解。如果太过头了,我便进行适当引导。
2、读出人物的性格。
性格和思想品德是有区别的,和思想感情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课文中的人物(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十分鲜明的。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将相如》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和林冲,性格各异。在指导学生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人物的性格。性格把握住了,才能读好他们说的话;读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读出人物性格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体会好,读好,范读是十分必要的。
3、读出人物的年龄。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
三年级的小朋友读老翁的话当然没有一个不童声稚气的。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读声中,笑声中,让孩子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
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还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朗读教学如果离开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也偏离了朗读教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