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体现尊重与愉快的乐土;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课堂,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探索的问题。
1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应授人以渔。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这一目标,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2制定课堂活动的原则
2.1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放在优先地位,也就是应把智能开发作为教学设计的始点和终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选择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应体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2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而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做中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分析教材,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3以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为手段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合作,杜威曾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营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有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等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3.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3.2活动情景的创设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如在讲物理引言时,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样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营造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意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如在讲串并联电路时,先提出问题,“如何使两个小灯炮同时发光,你能否设计出电路呢?”在同学们设计出很多电路后,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观察所有电路能否进行归类?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很容易分成两类,这样就形成串并联电路的初步概念。然后进行分组实验,验证其特点。这样形成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现代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基础来引发思考。如在讲“光的传播”中,让学生先看一些如“珠江夜景”、“雨后彩虹”、“黄昏夕阳”、“舞台灯光”等幻灯片,让学生处于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环境中,对光的神秘产生一种求知欲,这样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4)用传统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手段构建活动情景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真实,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准备麻烦且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模拟效果好,准确方便,但不真实,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电流时,只用传统的实验很难使学生形成电流强度的概念,但是如能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路中的电流,则更形象、直观、更易理解,特别是把物理实验过程和现象真实地再现。这样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
3.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依据是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于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3.4活动中的议论——交流——小结
活动中的议论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营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1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应授人以渔。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这一目标,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2制定课堂活动的原则
2.1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放在优先地位,也就是应把智能开发作为教学设计的始点和终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选择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应体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2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而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做中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分析教材,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3以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相结合为手段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合作,杜威曾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营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有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等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3.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3.2活动情景的创设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如在讲物理引言时,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样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营造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意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如在讲串并联电路时,先提出问题,“如何使两个小灯炮同时发光,你能否设计出电路呢?”在同学们设计出很多电路后,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观察所有电路能否进行归类?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很容易分成两类,这样就形成串并联电路的初步概念。然后进行分组实验,验证其特点。这样形成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现代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基础来引发思考。如在讲“光的传播”中,让学生先看一些如“珠江夜景”、“雨后彩虹”、“黄昏夕阳”、“舞台灯光”等幻灯片,让学生处于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环境中,对光的神秘产生一种求知欲,这样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4)用传统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手段构建活动情景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真实,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准备麻烦且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模拟效果好,准确方便,但不真实,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电流时,只用传统的实验很难使学生形成电流强度的概念,但是如能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路中的电流,则更形象、直观、更易理解,特别是把物理实验过程和现象真实地再现。这样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
3.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依据是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于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3.4活动中的议论——交流——小结
活动中的议论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营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