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還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保意识等,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承担着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的作用,更承担着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化学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所以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了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2]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辨认布料;制造肥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学会思考,学会思考就意味着学会学习,即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猎枪式”教学,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猎物和捕捉猎物;而不能采用“猎物式”教学,把现成的猎物做好让学生吃下。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创新的起点,有疑是学生进步的表现、会学的象征。“学”在于“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对学生提出的任何一点疑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猜想——探究——结论的内在联系,教师更不要怕被学生打断讲课的思路,要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即使被学生问倒也不要紧。因为在信息的时代,教师未必比学生先了解到某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学生积极思考,任何一位同学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或不准确,也要先肯定敢于质疑的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当正视之,课后可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更高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以便改进教学,体现教学相长。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的力量中单薄的、微弱的而多人合作则能完成许多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实现一个人不能实现的愿望。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就提倡合作。因为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取得更大成绩,他的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3]
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新的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这样的教学理念。
如在化学必修(Ⅰ)中,有许多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让小组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认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同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不仅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组中,每个人不仅把帮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认识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4]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好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燃煤发电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好课堂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承担着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的作用,更承担着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化学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所以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了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2]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辨认布料;制造肥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学会思考,学会思考就意味着学会学习,即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猎枪式”教学,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猎物和捕捉猎物;而不能采用“猎物式”教学,把现成的猎物做好让学生吃下。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创新的起点,有疑是学生进步的表现、会学的象征。“学”在于“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对学生提出的任何一点疑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猜想——探究——结论的内在联系,教师更不要怕被学生打断讲课的思路,要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即使被学生问倒也不要紧。因为在信息的时代,教师未必比学生先了解到某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学生积极思考,任何一位同学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或不准确,也要先肯定敢于质疑的精神,再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当正视之,课后可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更高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以便改进教学,体现教学相长。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的力量中单薄的、微弱的而多人合作则能完成许多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实现一个人不能实现的愿望。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就提倡合作。因为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取得更大成绩,他的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3]
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新的化学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这样的教学理念。
如在化学必修(Ⅰ)中,有许多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让小组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认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同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不仅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组中,每个人不仅把帮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认识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4]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好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燃煤发电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好课堂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