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假说——演绎探究模式”实施的流程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教学,要求我们实现三维课程目标,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进行探究教学.而要进行探究教学,就必须要有探究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从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从而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益.
  探究建模的主要方法是运用演绎法进行建模.也就是将科学理论、教育原理,进行演绎推理,变成探究教学的环节步骤,从而形成探究模式.由于运用的是演绎法,因此只要科学理论正确、合适,则推论出的探究模式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演绎法是探究建模的主要方法.下面介绍“假说-演绎探究模式”的实施流程.
  1“假说——演绎探究模式”的思维流程
  思维流程:问题→收集事实→形成假说→推论→检验推论→结论.
  2对上述思维流程要素的说明
  问题:提出要研究的课题.
  收集事实:通过实验、观察、日常经验收集有关实例.
  形成假说:运用归纳法形成假说.
  推论:从假说出发,得到对某些问题的推断或预测.
  检验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对推断或预测进行检验.
  结论:通过检验,若实验事实与推论一致,则说明假说正确,假说上升为结论;若实验事实与推论不一致,则说明假说错误或有不完善之处,需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调整.
  3“假说-演绎探究模式”应用案例——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问题:通过情景,思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收集事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认识或体验:(1)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放在密闭容器中的水却很难变少;(2)在杯子中倒入一些酒精,人们很快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可放在密闭容器中的酒精却很难闻到酒精的气味;(3)人们晒衣服时总是把衣服挂在向阳的地方,并且摊开晾晒.并且还发现:若有风衣服干得更快.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农民晒粮食都是摊开晒,没有堆积起来晒的.衣服湿了可以放在暖气片上,或放在火炉旁边烤一烤干得就快.另外头发洗后为了干得快,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形成假说:对收集到的上述实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假说: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推论:由上述假说,推断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
  检验推论: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实验或进行模拟实验,检验推论的正确性.
  设计实验时,要注意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当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其他多个因素的关系时,要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就是把多个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如,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不变,改变液体的温度来探究.
  (1)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取两个玻璃片分别滴入相同滴酒精,把其中一个玻璃片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二者酒精蒸发的快慢情况.发现:加热的先变干.
  (2)探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取两个玻璃片分别滴入相同滴酒精,把其中一个的酒精摊开,观察二者酒精蒸发的快慢情况.发现:摊开的先变干.
  (3)探究蒸发快慢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取两个玻璃片分别滴入相同滴酒精,把其中一个用扇子扇,观察二者酒精蒸发的快慢情况.发现:用扇子扇的先变干.
  通过实验发现所见到的现象与推论预测的现象完全一致.从而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
  最后得出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
  进一步分析得出: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采取: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的措施.
  反之,要减慢蒸发可以采取: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空气流动速度的措施.
  4运用该模式注意的问题
  (1)该模式适用于所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或认识较贴近的内容.
  (2)该模式可以与其他模式交叉使用进行探究,当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并不是各种情况下均可交叉.
  (3)探究的模式有很多种,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即便是相同的探究内容,也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
其他文献
电路故障判断是初中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电路故障的判断进行总结,望能对同学们学习有所帮助。  1串联电路故障剖析  1.1有电流电路——电流表有示数或部分电路元件工作  故障原因电路元件可能是被短路或实际功率太小  诊断方法测压法  用电压表测量电路各元件两端的电压.若元件两端“有电压不工作”,则该电路元件“实际功率太小”;若元件两端“
新课改之下,教学模式众多,我校提出的“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被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模式之下物理学科如何进行学科教学,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下面笔者就教科版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新授[JP3]课对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和心得体会与同行分享,以期完善和提高.  1 “少教多学、浅入深出”的含义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
乒乓球比赛中可以通过拉弧旋球、削球等技术手段让乒乓球走出偏离一般抛物线的轨迹;足球比赛中踢出的香蕉球可以让对方队员很难准确判断球的下落轨迹.这些球在空中的运动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动,而是在平动的同时伴随着转动.正是由于这个转动的,使得球周围的空气对球的压力的合力不为零,从而造成了球的运动轨迹偏离一般的抛物线.那么球的旋转对球的运动轨迹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一现象呢?本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有效地学习.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
教学中,学生出错不可避免,但这个“错”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师往往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认为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总要花很大力气与学生的各种 “错误”作不懈的“斗争”.在学生眼里,“出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
李政道教授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一些实验问题,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和物品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性格的养成和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文化就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家住平原》的
1问题的提出  浙教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  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
1 改进的动机  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磁感应强度中有一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有:①导线受到的磁场力小,现象不明显,学生不易观察.用3个蹄形磁铁并列得到的匀强磁场的磁场弱、[TP11GW861.TIF,Y#]区域小;处于磁场中的导线长度过短(因匀强磁场区域小);导体棒通电后偏角太小,且不稳定,不便于比较安培力的大小;这些因素均会导
双电表测电阻中,实验器材的选择应遵循“安全、可行、精确、方便、节能”的原则.实验器材的选择步骤和方法是:①先确定需要的唯一性器材;②尝试采用限流电路,根据所测部分规格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大值, 判断电表量程是否够用、两电表是否匹配;③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小值,判断限流供电方式是否能满足要求、能否使两电表的指针均偏转较大的角度又不超量程.下面通过高考题进行分类解读,供参考.  1 电压表、电流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