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的前生今世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a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珠,藏语中又称为“瑟。”为藏密七宝之一。藏族同胞认为天珠是“天降石”,视为“活的宝石”,受到虔诚膜拜和恭敬收藏供养,世代相传。
  藏族同胞过去认为,九眼石天珠的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造成天珠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天珠也成了藏族同胞最贵重的护身符,人们相信,诚心供养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
  天珠还是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出嫁时必备的饰物,从天珠数量的多寡和品相的好坏,可以看出家庭的富裕程度。此外,天珠更是珍贵的药材之一,在许多藏药的医典中,都有以天珠入药的记载。
  藏族同胞的瑟珠,也就是天珠,它的收藏以及鉴赏有何讲究?
  随着当下藏族题材珠饰品收藏的兴起,天珠已经成为最昂贵的珠子。天珠到底为何物?它的价值几许?产地源自何方?如何鉴别?
  每一个初步接触天珠的朋友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关于天珠的起源和天珠在西藏的流传,国外学者较早就有相应的论述,而国内专项此类研究者寥寥,本文特从客观的角度来介绍天珠及收藏,让大家有个基础的认识。
  天珠命名的历史
  “天珠”是现在较为通用的命名,不同历史阶段和时期又有不同的名称。藏语一直称之为“瑟(zigs)”,唐朝时期称“瑟瑟珠”,《新唐书》载:“吐蕃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于1952年出版的《西藏史前遗珠》及1953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为“猫眼石”。意大利的藏学家G ·杜齐在他的著作《西藏考古》说这些珠子叫做“瑟”(zigs),上面的环纹被称为“睛”(mig)。藏学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论文称这种珠子为“九眼勒子”。杜宾·路易斯先生于1986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书中提到这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台湾学者刘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学者通常称天珠为“白玛瑙勒子”。
  几种称谓,其实都是天珠在不同时期和族群中的称呼,“瑟、猫眼石、九眼石”都是藏区的称谓,“蚀刻玛瑙”则是以其工艺命名的称谓,其实都是今天的“天珠”。
  天珠的起源和工艺
  藏族地区对天珠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多流于神话传说。
  一种传说是天珠最初为神的饰珠,在饰珠损坏之后,神就抛弃,所以世间很少能看见完美的天珠。另一种藏西地区的传说天珠起源于日土镇附近的山上,天珠像小溪一样从山坡流淌,有个妇人向山上扔了“魔眼”,从此天珠溪流就停止了。而康区的传说则是一个牧人在一个山上发现了天珠的“大巢”,里面的天珠还是活的,牧人想捡起来,但是不成功,他回到村庄请人来帮忙,却发现天珠都跑掉了,只剩了几个天珠还在“大巢”里。最为著名的传说开启天珠宝藏者是格萨尔王,格萨尔王攻大食国,在大食国宝库共取出一百一十二万零五千六百颗天珠宝藏,之后将一部分天珠献给诸神后,再分发给战士及百姓,由此天珠开始在西藏流传起来。
  其实西藏本身并不生产天珠,其源头是两河文明产生的蚀刻玛瑙。西方学者认为天珠上的图案来自古代两河流域的珠子纹样,只是后来有演变和发展,早期的天珠或者说天珠的前身都是蚀刻红玉髓珠。而这样的蚀刻玛瑙经过现在考据有多种途径传入,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地区传入吐蕃。另一种途径是由巴基斯坦经于阗进入吐蕃。
  西藏传说中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就是格萨尔王通过战争把天珠传播到西藏,汉、唐时期对波斯地区的国家都称之为“大食国”,这个传说和现代考据都把西藏天珠的起源定位于西亚地区。
  在藏族文学中,有一些资料证实,早在公元19世纪以前,“瑟”即天珠在西藏就已经为人所知。19世纪初期,一位俗人蒙医杰白多吉,就用藏文撰写了《藏蒙医药学》一书,其中有一章节,就是讲有关瑟珠的。
  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最后这尊佛像坐落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后,而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镶上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他带眼天珠。目前这尊佛像安奉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德国学者大卫·艾宾豪斯和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他们收藏的几百件天珠进行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藏族的瑟珠》,在这本书里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
  蚀刻玛瑙技术产生十分久远,公元前2000年,蚀刻玛瑙工艺主要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产生,并伴随人类迁徙和贸易进入古印度地区,在现存印度古代文明的遗址中有出土发现。萨珊王朝时期,蚀刻玛瑙技艺仍旧得以保留,并且随着西域丝绸之路传播至唐朝,甚至在西伯利亚出土实物中也能看见蚀刻红玉髓。在20世纪初期,那里仍然采用手工加工蚀刻经文饰物。1875年,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仍采用这一加工工艺。西方探险家1930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找到了一位名叫芦赫迪诺的老人,他熟练掌握这一工艺并当场示范,但他说已经近五十年没有蚀刻过玛瑙珠子了,照此推算,在19世纪末,在西北亚、南亚次大陆这种工艺已经逐渐失传。
  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在珠子表面预先制作图案,然后使用碱水(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进行蚀刻,最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的部位出现纹理。
  现在所见的西藏天珠与西亚蚀刻玛瑙玉髓纹理差异较大,西亚玉髓多以三角纹和折纹作为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文化特征,出现于南亚次大陆的邦提克木珠依然继承了西亚传统纹饰。而西藏天珠则多以□、○、△、◇、⊙为装饰,根据西藏早期文献记载,天珠实际为金属货币出现前,作为吐蕃货币使用,各种不同的纹饰代表面值的不同,这样的计数也符合人类早期未能有文字时期,采取符号计数的特征。那么西藏的天珠纹饰不同于西亚,也间接说明西藏天珠应该是特别定制的符号,是独立于西亚纹样的蚀刻玛瑙。当吐蕃进入金银货币状态之后,天珠逐渐失去了货币功能,进而转变为贵重装饰物,从早期欧洲探险家在藏区的老照片中能看见贵族多将天珠穿入珊瑚珠串作为装饰和财富的表现。藏传佛教徒有使用贵重财宝装饰佛像的传统,逐渐将天珠装饰至三大寺重要佛像,才使天珠和佛教结合起来。   传说西藏本土制作的天珠出现于象雄,其中纹样多为苯教题材和符号,这种说法缺乏史料记载。由于藏族人认为“瑟”是超自然的原物,对于大部分藏族人来说,天珠是人工制品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然而,随着真正的蚀刻玛瑙技术的失传,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多为仿制生产的新天珠。新天珠生产当前首推台湾,目前拉萨市场流通的新天珠90%皆为台湾新仿天珠,还有尼泊尔、不丹仿,内地江浙和中原坊,另有一些寺庙自己也在寻找原料制作。有人曾见一“扎巴”在烤制蚀刻玛瑙时由于火候过大致使玛瑙石被烤裂开。
  台湾仿天珠,主要是在玛瑙石上用强碱、强酸蚀刻烧制而成。色泽纹路几可乱真,仔细观察无风化纹、两端线孔及质地等仍可分辨出新旧及产地。不丹仿天珠则转折分明,质地透明,无风化纹。市场上,还有四川二百年前仿的天珠,主要是一种料器。西藏近代本地仿天珠,则主要在劣质玉石上蚀刻。其他浙江仿、中原仿,则大都是树脂混合物及ABS工程塑料混合物,不再具备早期天珠那昂贵的价值。
  天珠的分类、纹饰、图案、符号、眼纹的含义
  天珠的分类从开头上可分为:
  1、长形天珠;
  2、短形天珠;
  3、椭圆形天珠;
  4、线珠;
  5、羊眼天珠;
  6、天珠旁系。
  从图案符号组合上说,一个○纹样的天珠,称为一眼珠,两个圆○形纹的天珠称为两眼珠。一个○形纹及一个□形纹的天珠称为天地珠,四○四□,简称为四天地珠,这样以眼形分类还有多种。
  从形意上说:有长寿珠、莲花珠、虎牙珠、条纹珠等。
  天珠作为货币的意义失去以后,其各种符号的意义也随之失去,近现代将各种符号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圆“○”形符号来代表防止灾难、转化噩运,消除障碍;用黄色及“□”形符号来祈求事业顺利、财源广进、福禄双全;用红色及“⊙”符号来祈求圆满健康、良好关系、完整权威;用黑色及三角“△”形符号来代表祛除邪恶、降伏鬼怪、消除魔障。这些美好的愿望和佛教普度众生的愿景结合形成今天天珠新的含义,但是其作为贵重装饰物的本质则没有改变。
  天珠鉴赏
  鉴定天珠的方法归结有以下几点:
  1、质地:从珠体矿物来观察,天珠质地的颜色大致分为:乳白色、牙黄、黑色、棕色几种,这几种颜色的纯正都是好天珠的重要标志,天珠的玛瑙珠要紧密没有石纹为上乘。
  2、光泽:天珠表面由于年代久远而且经过佩戴,就会形成一种光亮的表层,用肉眼观察表面似涂一层油脂,这种天珠有一种玉质的感受。有些天珠经过火烘,表面呈现灰白色。
  3、完整性:由于老天珠年代久远,加之多为佩戴,因此天珠两端呈现斜面的磨损,普通的磨损也是鉴定真假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珠体少部分的破损可能是供佛装藏或磨粉配药之用,应可接受。至于断裂成半或严重破损的天珠,则意义不大。
  4、风化纹:所谓风化纹是指老化表面特征,这样的风化是通俗的称谓,实际风化的形成是相互碰撞产生的,这样的碰撞纹多为半月形,这样独特的痕迹是玛瑙材质独特的。天珠的风化纹变口由于长期佩戴会比较圆润,这个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5、朱砂点:所谓朱砂点是一种红色的斑点,从里到外自然生长在天珠的珠体上 ,但并不是每一颗天珠上都有朱砂点,也不表示有朱砂点的天珠就是好货。这样的朱砂点实际是玛瑙材质本身具有的,不会因为佩戴增加也不会减少。
  6、孔道:天珠的孔道是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古代制孔会用手工钻孔研磨形成,转速不高,故孔道内部光滑流畅,而且是双面打孔,这个也是鉴定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导语)  正因为人迹罕至,内转也多了一份神秘。而当我一步步靠近神山,感受他的神奇和博大时,才发现绝对是一场震撼的朝圣之旅。内转路线不仅集中了堪称精华的宗教景观,丰富多变的山川地貌,极富挑战性的攀爬路线,更有触手可及的神山南壁那慑人心魄的威仪。  在塔钦时,我之所以选择了神山冈仁波齐的内转路线,是出于一种非常单纯的想法:努力走近并朝拜神山南壁。从圣湖玛旁雍措远眺冈仁波齐时,神山南壁那个巨大的万字符
红色昌都红色昌都  那是蹉跎岁月激情燃烧的讲述  那是三江儿女向往太阳的征途  时移史定格,昌都战役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红色昌都的名片积淀厚重而珍贵:1950年10月,随着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有着西藏“淮海战役”之称的昌都战役全面胜利,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的曙光,并因此铸就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昌都的丰碑。  作为一道城市地标性景观,作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始于2
千年以降,以拉萨为中心,传统手艺人聚集此地,开枝散叶,遍及藏区,影响内地,形成了底蕴丰厚、品种繁多的工艺传承与活态文化。西藏民族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明珠,与汉民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在诸多领域尤其是佛文化制品方面一枝独秀,大师云集,杰作层出不穷。  西藏的手工艺历史悠久,制陶、石刻、金属加工的技艺早在吐蕃王朝之前,就已成熟且独具特色。禄东赞代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时所献的金铜
喜玛拉雅·拉萨酒店雪域真味 闫晗  喜玛拉雅·拉萨酒店(下称喜店)是拉萨老牌酒店,以38.58米的高度雄踞东城,在五楼的观景餐厅享用啤酒烧烤,能看到布达拉宫辉煌的落日与夜景。  喜店专注做藏菜,试图在传统与潮流间找到一个融合点,使用藏地原生食材,用新的烹饪手法诠释藏菜母题。当季菜品主打牦牛肉,无论卖相还是风味,皆厚重有气魄。  黑椒大块牦牛肉一推出就受到热烈欢迎,成为点菜率最高的菜品。鲜嫩牦牛肉切
关于珠峰的命名,国内和国外还是存在争议的。按照国际惯例,比如说对天体小行星的命名,第一位发现者有命名权。珠峰的命名,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习惯性称之为额菲尔士峰或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  1865年前,珠峰被西方国家称为十五峰(Peak XV)。关于珠峰的名字文献记
【摘 要】“选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但教师在“选题”上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困难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选题”需要抓住“应然”与“实然”间的矛盾冲突,明确研究视野;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内在关联,创新研究视角。这样的“选题”不仅有价值,有质量,而且具有清晰的研究视野和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教育科研;选题  “选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反映在课题研究方案(或研究报告)文本中时,以“
“浴兰汤兮沐芳华”——内地百姓习惯以兰草汤药沐浴,祛除暑热毒瘴、预防疾病。而在青藏高原,人们也笃信天上的药师佛用清冽的甘霖,辅以各种药材和花叶沐浴,可预防疫病,有益健康身心。  沿袭“五味甘露浴”传统配方的甘露曲秘,致力于遵照传统,同时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守护人们的健康生活。采自海拔3500m以上地区的天然藏药材,在防病治病方面表现突出。  “中医讲阴阳平衡,藏医讲究‘隆、赤巴、培根’相互影响和平
一特别是近代以来的100年间,西藏人仿佛突然间很有了些绘制民俗、建筑图谱和城市地图的“雅兴”。如今,其中的不少作品被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历史档案部门收藏。  这是2011年11月号《西藏档案》杂志刊登的一张“拉萨古城手绘图”。  我们把放大的地图印件展示给拉萨市政协常委、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甲日巴·洛桑朗杰先生看。  甲日巴·洛桑朗杰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拉萨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翻检地图,他很快便做出了自己
秋日, 鲁朗林海层林尽染。 图/ 曾涛藏于层林中的花海别墅 图/ 曾涛秋林  当318国道穿城而过的那一刻开始,鲁朗就不再是那个偏居一隅的“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的人来了,有的人离开,但留下来的每一个人,都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为鲁朗的变迁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花海别墅  翻过色季拉山的垭口,水汽一下子充足了起来。车的周围下起了连续不断的小雨,雨滴在车窗边汇成无数条小溪流,车里的我们只有在“溪流”之间
曼唐是藏语译音,“曼”即医药,“唐”即唐卡,意为医药学唐卡。曼唐的材料为亚麻布或同类画布,绘制颜料为纯天然矿物、植物,例如金、银、珊瑚、松石等矿物和植物色料,所以能历经千年保持不变色。每一幅曼唐在绘画完成后,裱以织锦及绸缎布料,色彩鲜艳。  藏医药学这门利众济世的实用学科竟以神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得如此传神,这是藏族先贤们的智慧之光,是藏族人民为人类文明奉献的又一奇迹。曼唐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