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年级备课组的讨论会上,围绕周末回家布置什么作业这个问题,有个老师提出来说,回家学生找三个作文素材,要求是围绕亲情方面的。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作业要求,却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质疑。他们不知道这个作业要求到底是什么。的确,这是我们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像对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是个问题。果不其然,在周一的作业反馈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农村中学的初中生写作素材的匮乏,这一直是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进行过探讨,也给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很多专家及一线的语文老师看来,“关注现实生活,挖掘生活源头”,这是重重要的。对此,我们都非常赞同,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具体怎样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很好的作文素材展现出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的现状分析
提到农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农村中学的学生就意味着贫穷,见识少。也许,农村的初中生和城市里面的学生比较起来,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他们跟社会的接触面要狭窄很多,可也绝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比城市里的孩子要宽广的多。可造成他们信息量少,素材匮乏的原因在哪?仔细想来,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作文素材的认识不清。什么是素材?字典里的解释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而很多学生却错误的认为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就属于好的素材,所以不少人还很“认真”的背诵过不少优美的片段,不管怎么样的作文,都“锦上添花”一下。可结果却不能很好的如愿,分数仍然很低,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所谓的作文素材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应该是独创的,具有真实感性的原始材料。
2.获得作文素材的途径局限。既然作文素材具有原始性,创造性,来源于生活。那作为素材的源泉自然应该是生活,而从生活中获得体验,提炼成好的素材,就需要有独特的感受。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素材并不是自己对于某件事情产生独特的感受,而是被动的获得感受。学生的阅读量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可就是这少得可怜的阅读给他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平时只要提到写作文,材料总是那么几个,还大多并不是自己的。这源于学生的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作文书,而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却反而成了“题外话”。
3.作文素材的积累匮乏。无论是对“素材”的错误认识,还是获得“素材”的局限,都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积累的匮乏。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背诵经典古诗文,考试的时候也是必考题,可真正是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读背,从鉴赏的角度去识记的东西太少了。很多时候,大家背得东西一样,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所谓的优美句子也是一样。更可怕的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也是一样。可能集体去“钓虾”,一起去“比赛”,还可能同时失去亲人和朋友。这些事情不能说不感人,可同时出现就太让人“感慨”了。原因何在,恐怕还在于大家的“积累”源头太单一,积累的素材太匮乏。不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发掘可用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总结,以至于在用的时候怎么也挖掘不出来。
二、应对的思考与措施
作文素材的匮乏使得我们的学生惧怕作文,特别害怕当堂写作文,总希望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给他们回家去写。当然啦,回家写作文,这其中的可利用空间太大了,各种作文书中的范文太多了,加上网上的作文,更是用不尽的。那些事例,那些语段都很好,可考试的时候怎么办,还是冥思苦想不得结果的。鉴于此,我们在针对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做了一些尝试。
1.转变学生观点,正视素材内涵。素材不是简单的背诵的名人事例,优美的语段,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越是真实,越是独特的材料越是有用。源于生活的是素材,可是并不否认那些积累的东西不是素材,重要的是要学生认清楚哪个才是更有用的。优美语句是要有,可是只有语句的堆砌,让人感觉空洞不实在。典型事例,感人的普通事例也可有,但那不能成为加分的标准。真正能获得肯定的是你独有的真实的感人的事例。
2.从生活实际出发,每天积累素材。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可能及时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记下来的人并不多。针对于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素材这一问题,我们这样进行了尝试。每天书写一段生活经历,讲诉一段生活感受,字数不需要很多,50字可以,100字亦可,200字也行,名称为“三分钟日记”。每周进行一次小结,挑选其中一天的经历写成一篇作文。写作文感觉没东西可写,可是写日记时却能有什么说什么。学生平时的这些日记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的记录,都是真实感受的书写。刚开始可能只是简单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慢慢的有不少人会把当天的感受融入事情中去,一周之后再去看这些事情,又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就这样,把积累这个问题放到日常的生活每一天中去解决。
3.注重听写改编,优化作文素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而写作能力是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提到听写,很多人会认为那好像是小学生常作的作业,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需要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在偶然的机会听说过作文听写的模式后,我们也进行了尝试。在作文课上,选择一篇作为范文的作文,朗读两遍,让学生仔细听,允许做些记录,听完后,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作文写出来。这不是考察学生记忆作文背诵的能力,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可用的素材,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之后让所有的人评价范文和经自己修改加工过的作文,如大家一致认为你的作文看不到编造的影子,很自然的话,就在“综合素质积分”中给予适当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还真发现有一定的效果。现在正想,如果从初一开学就进行这样的写作是否会更有效,这还有待于接下来的实验。
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和作文的分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寻找提高作文得分的方法,一直在想怎样改变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方法。也许我们现在的改变还只是一个开始,但相信只要敢于尝试,总会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学生的路。
农村中学的初中生写作素材的匮乏,这一直是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进行过探讨,也给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很多专家及一线的语文老师看来,“关注现实生活,挖掘生活源头”,这是重重要的。对此,我们都非常赞同,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具体怎样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很好的作文素材展现出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的现状分析
提到农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农村中学的学生就意味着贫穷,见识少。也许,农村的初中生和城市里面的学生比较起来,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他们跟社会的接触面要狭窄很多,可也绝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比城市里的孩子要宽广的多。可造成他们信息量少,素材匮乏的原因在哪?仔细想来,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作文素材的认识不清。什么是素材?字典里的解释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而很多学生却错误的认为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就属于好的素材,所以不少人还很“认真”的背诵过不少优美的片段,不管怎么样的作文,都“锦上添花”一下。可结果却不能很好的如愿,分数仍然很低,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所谓的作文素材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应该是独创的,具有真实感性的原始材料。
2.获得作文素材的途径局限。既然作文素材具有原始性,创造性,来源于生活。那作为素材的源泉自然应该是生活,而从生活中获得体验,提炼成好的素材,就需要有独特的感受。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素材并不是自己对于某件事情产生独特的感受,而是被动的获得感受。学生的阅读量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可就是这少得可怜的阅读给他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平时只要提到写作文,材料总是那么几个,还大多并不是自己的。这源于学生的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作文书,而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却反而成了“题外话”。
3.作文素材的积累匮乏。无论是对“素材”的错误认识,还是获得“素材”的局限,都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积累的匮乏。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背诵经典古诗文,考试的时候也是必考题,可真正是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读背,从鉴赏的角度去识记的东西太少了。很多时候,大家背得东西一样,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所谓的优美句子也是一样。更可怕的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也是一样。可能集体去“钓虾”,一起去“比赛”,还可能同时失去亲人和朋友。这些事情不能说不感人,可同时出现就太让人“感慨”了。原因何在,恐怕还在于大家的“积累”源头太单一,积累的素材太匮乏。不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发掘可用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总结,以至于在用的时候怎么也挖掘不出来。
二、应对的思考与措施
作文素材的匮乏使得我们的学生惧怕作文,特别害怕当堂写作文,总希望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给他们回家去写。当然啦,回家写作文,这其中的可利用空间太大了,各种作文书中的范文太多了,加上网上的作文,更是用不尽的。那些事例,那些语段都很好,可考试的时候怎么办,还是冥思苦想不得结果的。鉴于此,我们在针对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做了一些尝试。
1.转变学生观点,正视素材内涵。素材不是简单的背诵的名人事例,优美的语段,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越是真实,越是独特的材料越是有用。源于生活的是素材,可是并不否认那些积累的东西不是素材,重要的是要学生认清楚哪个才是更有用的。优美语句是要有,可是只有语句的堆砌,让人感觉空洞不实在。典型事例,感人的普通事例也可有,但那不能成为加分的标准。真正能获得肯定的是你独有的真实的感人的事例。
2.从生活实际出发,每天积累素材。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可能及时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记下来的人并不多。针对于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素材这一问题,我们这样进行了尝试。每天书写一段生活经历,讲诉一段生活感受,字数不需要很多,50字可以,100字亦可,200字也行,名称为“三分钟日记”。每周进行一次小结,挑选其中一天的经历写成一篇作文。写作文感觉没东西可写,可是写日记时却能有什么说什么。学生平时的这些日记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的记录,都是真实感受的书写。刚开始可能只是简单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慢慢的有不少人会把当天的感受融入事情中去,一周之后再去看这些事情,又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就这样,把积累这个问题放到日常的生活每一天中去解决。
3.注重听写改编,优化作文素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而写作能力是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提到听写,很多人会认为那好像是小学生常作的作业,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需要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在偶然的机会听说过作文听写的模式后,我们也进行了尝试。在作文课上,选择一篇作为范文的作文,朗读两遍,让学生仔细听,允许做些记录,听完后,用自己的话把听到的作文写出来。这不是考察学生记忆作文背诵的能力,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可用的素材,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之后让所有的人评价范文和经自己修改加工过的作文,如大家一致认为你的作文看不到编造的影子,很自然的话,就在“综合素质积分”中给予适当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还真发现有一定的效果。现在正想,如果从初一开学就进行这样的写作是否会更有效,这还有待于接下来的实验。
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和作文的分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寻找提高作文得分的方法,一直在想怎样改变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方法。也许我们现在的改变还只是一个开始,但相信只要敢于尝试,总会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学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