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研究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一成人互动与儿童一同伴互动的比较视角,从言语倾向水平、言语行动水平和言语变通水平三个方面对4~5岁儿童语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儿童言语倾向类型和言语行动类型的使用偏好受互动对象的影响,儿童与成人互动时较多使用问题和回答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与同伴互动时较多使用陈述和建议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据此,建议幼儿园教师在促进儿童语用行为发展时应当注重发挥成人的引导作用,重视同伴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儿童;语用行为: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 2019)11-0031-06
  儿童语用行为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行为。[1]儿童语用行为是伴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恰当的策略与他人展开交流,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恰当的方式组织语言。[2]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用行为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3,4]当前,我国关于儿童语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年龄段儿童语用行为的发展现状,[5-7]母亲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影响,[8,9]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语用行为的比较等方面。[10-12]关于同伴互动对儿童语用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儿童面对不同互动对象时,其认知、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現都会存在差异,[13]而成人和有经验的同伴能为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架。基于此,本研究以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儿童在与成人和与同伴互动时语用行为的差异,讨论成人和同伴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以期为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卡马约尼( Camaioni)指出,儿童在4岁以后开始经常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以语言为主的会话。[14]因此,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从南京市某幼儿园抽取30名4~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女孩各15名。30名儿童母亲的教育背景相似,家庭收入无显著差异,儿童在与母亲进行会话交流时均以普通话为主,且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发展均正常,无听觉和言语障碍。
  (二)语料收集
  本研究需要分别收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的互动语料。研究者在前期观察和预测试过程中发现,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三种情境在日常互动中比较常见。已有关于儿童言语互动的研究大多围绕这三种情境展开。[15-17]因此,本研究预设了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这三种互动情境收集互动语料。每种互动情境预设时间为5分钟,研究者对互动双方的言语内容和交往方式不作限定。在积木建构游戏情境中,研究者提供一套拼插积木和一张示范图纸。在绘画情境中,研究者提供纸、画笔等绘画工具。在图画书阅读情境中,研究者为母子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青蛙,你在哪里?》,为同伴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青蛙》。选择无字图画书能够避免母子互动中对文字的依赖。收集语料的地点均为幼儿园活动室。活动室环境安静。儿童对活动室比较熟悉,能够减少环境等无关因素的影响。
  在收集儿童一成人互动语料前,研究者向儿童母亲介绍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请儿童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儿童的基本信息。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母亲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摄像机固定在幼儿园活动室一角,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参与母子互动。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30个儿童一成人互动录像视频,能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450分钟。
  在收集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前,考虑到同伴互动的流畅性,研究者允许儿童自主选择互动对象,并默认其为好朋友关系。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同伴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介入同伴互动。因为儿童是自主选择互动对象的,有6名儿童选择了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为互动对象,所以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18个儿童一同伴互动录像视频,包括6名儿童与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结合形成的6个儿童一同伴组合,以及其余24名儿童形成的12个儿童一同伴组合。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270分钟。
  将互动语料转成文字后,研究者按照儿童语言研究资源交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的格式要求,将互动语料进一步转成CLAN程序可运行的文本文件,之后再对文本进行编码,最终共获得纯文字语料1 32703字。为确保语料转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先由一位研究者进行转录,之后再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转录核查。转录一致性达98%,表明信度良好,可用于研究。
  (三)语料编码与数据处理
  斯诺( Snow)等人提出了语用交流行为目录(简要版),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互动中的交往意图,包括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方面。[18]言语倾向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一条标准,主要考察互动双方共同指向的言语交流意图或言语交际情况。[19]言语行动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二条标准,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用何种言语形式来执行交流行为以达到交流意图,[20]如在互动过程中使用提问或陈述的言语形式发起会话,使用肯定或否定的言语形式回应发起者等。[21]言语变通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三条标准,是对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组合的了解,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的语用变通能力。[22]
  本研究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按言语倾向层、言语行动层和言语变通层进行编码。言语倾向层编码包括22种类型,言语行动层编码包括65种类型,言语变通层编码为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的组合。
  研究者运用CLAN程序对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中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进行统计,主要统计不同类型的使用数量、使用频次、使用比例和使用率等四个方面。其中,使用数量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的编码类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多样性。使用频次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的总次数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总体情况。使用比例是对使用某种言语类型的儿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互动中使用的核心言语类型。使用率是对儿童运用某种言语类型的频次占儿童所有言语类型总频次的比值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言语类型的使用偏好。[23]研究者运用SPSS24.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以“确定起跑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明理、计划、实践、分享”四个环节展开,从“纸上谈兵”走向“实践活动”,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展现独特魅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确定起跑线;纸上谈兵;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中,“综合与实践”往往是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领域,教师往
【摘 要】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初步認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本文首先对课前的测试进行仔细的分析,提出了整体化学习情境的教学设想,对学习素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对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详细记录了该课的教学过程。同时针对教学环节阐述了教学设想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实践  人教版教材在四上年级编排了“平行四边形、
结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结阶段,即课堂小结或课堂总结。完善、精要的课堂结课,不仅帮学生加深知识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会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 学生主动总结,实现全面评价  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总结不再由教师包办,应成为师生共同评价的过程,课堂结课可由学生自主建构。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引导总结:  师:在这节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猜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转化思想方法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借助教学材料和生成资源,初步培养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提出问题  1.回忆旧知(略)。  2.提
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也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还有不怕失败、善于思考、勇于坚持的态度,更有因成功而带来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动手操作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最终却效果寥寥。然而,在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却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
【摘 要】能力测评情况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就人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内容的测评而言,可以先与其他年级进行比较,形成三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分解表,再尝试编制题目对这些能力进行测试,对测试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过程能促动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落实相关教学目标。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测评  人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是教材变化较大的部分,以各类典型应用题的消失为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教材的“梯形的认识”一课展开教学实践,由浅入深,前有蕴伏把脉认知规律,中有突破厚实探究活动,后有发展渗透思想为主要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丰富学材、层次反馈、多元运动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信息技术 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体——儿童,关注儿童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儿童数学”赋予了数学、数学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在理解与接纳中,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它回归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生活出发,引导儿童自主地学习;它基于儿童的成长特点,让儿童从自我经验出发,经历体验过程,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的本质。 
第三届全国“儿童发展与游戏精神”论坛于2018年5月11~12日在成都举行。“儿童发展与游戏精神”论坛,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振宇教授率领的游戏研究团队一年一度召开的工作论坛。这个团队在研究安吉游戏对我国幼教改革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幼儿园游戏所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际困境,对传统游戏理论提出大胆的质疑和解构。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幼儿园游戏课程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400多位
【摘要】新西兰O—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在健康、归属感、贡献、交流和探索五大领域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保障婴幼儿的基本权利,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合理组织一日生活,构建适宜的身心环境,倡导形成式的评价方式。借鉴新西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框架的经验,我国在构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时应当以学习品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尊重婴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利,发挥教师与环境的支持作用,以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