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基于儿童一成人互动与儿童一同伴互动的比较视角,从言语倾向水平、言语行动水平和言语变通水平三个方面对4~5岁儿童语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儿童言语倾向类型和言语行动类型的使用偏好受互动对象的影响,儿童与成人互动时较多使用问题和回答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与同伴互动时较多使用陈述和建议等言语形式表达交流倾向。据此,建议幼儿园教师在促进儿童语用行为发展时应当注重发挥成人的引导作用,重视同伴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儿童;语用行为: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 2019)11-0031-06
儿童语用行为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行为。[1]儿童语用行为是伴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恰当的策略与他人展开交流,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恰当的方式组织语言。[2]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用行为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3,4]当前,我国关于儿童语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年龄段儿童语用行为的发展现状,[5-7]母亲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影响,[8,9]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语用行为的比较等方面。[10-12]关于同伴互动对儿童语用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儿童面对不同互动对象时,其认知、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現都会存在差异,[13]而成人和有经验的同伴能为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架。基于此,本研究以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儿童在与成人和与同伴互动时语用行为的差异,讨论成人和同伴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以期为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卡马约尼( Camaioni)指出,儿童在4岁以后开始经常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以语言为主的会话。[14]因此,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从南京市某幼儿园抽取30名4~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女孩各15名。30名儿童母亲的教育背景相似,家庭收入无显著差异,儿童在与母亲进行会话交流时均以普通话为主,且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发展均正常,无听觉和言语障碍。
(二)语料收集
本研究需要分别收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的互动语料。研究者在前期观察和预测试过程中发现,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三种情境在日常互动中比较常见。已有关于儿童言语互动的研究大多围绕这三种情境展开。[15-17]因此,本研究预设了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这三种互动情境收集互动语料。每种互动情境预设时间为5分钟,研究者对互动双方的言语内容和交往方式不作限定。在积木建构游戏情境中,研究者提供一套拼插积木和一张示范图纸。在绘画情境中,研究者提供纸、画笔等绘画工具。在图画书阅读情境中,研究者为母子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青蛙,你在哪里?》,为同伴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青蛙》。选择无字图画书能够避免母子互动中对文字的依赖。收集语料的地点均为幼儿园活动室。活动室环境安静。儿童对活动室比较熟悉,能够减少环境等无关因素的影响。
在收集儿童一成人互动语料前,研究者向儿童母亲介绍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请儿童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儿童的基本信息。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母亲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摄像机固定在幼儿园活动室一角,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参与母子互动。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30个儿童一成人互动录像视频,能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450分钟。
在收集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前,考虑到同伴互动的流畅性,研究者允许儿童自主选择互动对象,并默认其为好朋友关系。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同伴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介入同伴互动。因为儿童是自主选择互动对象的,有6名儿童选择了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为互动对象,所以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18个儿童一同伴互动录像视频,包括6名儿童与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结合形成的6个儿童一同伴组合,以及其余24名儿童形成的12个儿童一同伴组合。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270分钟。
将互动语料转成文字后,研究者按照儿童语言研究资源交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的格式要求,将互动语料进一步转成CLAN程序可运行的文本文件,之后再对文本进行编码,最终共获得纯文字语料1 32703字。为确保语料转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先由一位研究者进行转录,之后再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转录核查。转录一致性达98%,表明信度良好,可用于研究。
(三)语料编码与数据处理
斯诺( Snow)等人提出了语用交流行为目录(简要版),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互动中的交往意图,包括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方面。[18]言语倾向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一条标准,主要考察互动双方共同指向的言语交流意图或言语交际情况。[19]言语行动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二条标准,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用何种言语形式来执行交流行为以达到交流意图,[20]如在互动过程中使用提问或陈述的言语形式发起会话,使用肯定或否定的言语形式回应发起者等。[21]言语变通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三条标准,是对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组合的了解,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的语用变通能力。[22]
本研究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按言语倾向层、言语行动层和言语变通层进行编码。言语倾向层编码包括22种类型,言语行动层编码包括65种类型,言语变通层编码为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的组合。
研究者运用CLAN程序对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中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进行统计,主要统计不同类型的使用数量、使用频次、使用比例和使用率等四个方面。其中,使用数量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的编码类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多样性。使用频次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的总次数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总体情况。使用比例是对使用某种言语类型的儿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互动中使用的核心言语类型。使用率是对儿童运用某种言语类型的频次占儿童所有言语类型总频次的比值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言语类型的使用偏好。[23]研究者运用SPSS24.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儿童;语用行为: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 2019)11-0031-06
儿童语用行为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行为。[1]儿童语用行为是伴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恰当的策略与他人展开交流,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恰当的方式组织语言。[2]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用行为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3,4]当前,我国关于儿童语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年龄段儿童语用行为的发展现状,[5-7]母亲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影响,[8,9]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语用行为的比较等方面。[10-12]关于同伴互动对儿童语用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儿童面对不同互动对象时,其认知、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現都会存在差异,[13]而成人和有经验的同伴能为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架。基于此,本研究以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儿童在与成人和与同伴互动时语用行为的差异,讨论成人和同伴对儿童语用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以期为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卡马约尼( Camaioni)指出,儿童在4岁以后开始经常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以语言为主的会话。[14]因此,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从南京市某幼儿园抽取30名4~5岁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女孩各15名。30名儿童母亲的教育背景相似,家庭收入无显著差异,儿童在与母亲进行会话交流时均以普通话为主,且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发展均正常,无听觉和言语障碍。
(二)语料收集
本研究需要分别收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的互动语料。研究者在前期观察和预测试过程中发现,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三种情境在日常互动中比较常见。已有关于儿童言语互动的研究大多围绕这三种情境展开。[15-17]因此,本研究预设了积木建构游戏、绘画和图画书阅读这三种互动情境收集互动语料。每种互动情境预设时间为5分钟,研究者对互动双方的言语内容和交往方式不作限定。在积木建构游戏情境中,研究者提供一套拼插积木和一张示范图纸。在绘画情境中,研究者提供纸、画笔等绘画工具。在图画书阅读情境中,研究者为母子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青蛙,你在哪里?》,为同伴互动提供《青蛙与男孩》无字图画书系列中的《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青蛙》。选择无字图画书能够避免母子互动中对文字的依赖。收集语料的地点均为幼儿园活动室。活动室环境安静。儿童对活动室比较熟悉,能够减少环境等无关因素的影响。
在收集儿童一成人互动语料前,研究者向儿童母亲介绍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请儿童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儿童的基本信息。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母亲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摄像机固定在幼儿园活动室一角,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参与母子互动。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30个儿童一成人互动录像视频,能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450分钟。
在收集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前,考虑到同伴互动的流畅性,研究者允许儿童自主选择互动对象,并默认其为好朋友关系。正式收集互动语料时,儿童与其同伴依次完成三种情境下的互动活动,研究者不以任何方式介入同伴互动。因为儿童是自主选择互动对象的,有6名儿童选择了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为互动对象,所以最终研究者共收集到18个儿童一同伴互动录像视频,包括6名儿童与研究对象以外的儿童结合形成的6个儿童一同伴组合,以及其余24名儿童形成的12个儿童一同伴组合。用于本研究的有效互动语料时长共计270分钟。
将互动语料转成文字后,研究者按照儿童语言研究资源交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的格式要求,将互动语料进一步转成CLAN程序可运行的文本文件,之后再对文本进行编码,最终共获得纯文字语料1 32703字。为确保语料转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先由一位研究者进行转录,之后再由研究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转录核查。转录一致性达98%,表明信度良好,可用于研究。
(三)语料编码与数据处理
斯诺( Snow)等人提出了语用交流行为目录(简要版),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互动中的交往意图,包括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方面。[18]言语倾向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一条标准,主要考察互动双方共同指向的言语交流意图或言语交际情况。[19]言语行动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二条标准,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用何种言语形式来执行交流行为以达到交流意图,[20]如在互动过程中使用提问或陈述的言语形式发起会话,使用肯定或否定的言语形式回应发起者等。[21]言语变通水平是评定个体语用行为发展的第三条标准,是对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组合的了解,主要考察当前说话者的语用变通能力。[22]
本研究将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语料按言语倾向层、言语行动层和言语变通层进行编码。言语倾向层编码包括22种类型,言语行动层编码包括65种类型,言语变通层编码为言语倾向和言语行动的组合。
研究者运用CLAN程序对儿童一成人与儿童一同伴互动中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进行统计,主要统计不同类型的使用数量、使用频次、使用比例和使用率等四个方面。其中,使用数量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的编码类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多样性。使用频次是对儿童所使用的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类型的总次数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语用行为的总体情况。使用比例是对使用某种言语类型的儿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互动中使用的核心言语类型。使用率是对儿童运用某种言语类型的频次占儿童所有言语类型总频次的比值进行统计,主要反映儿童言语类型的使用偏好。[23]研究者运用SPSS24.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