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的基本策略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关键词] 以境诱读 以读引读 以说带读 以练导读 以评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注重“以读为本”不但可以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一、以读入境激趣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以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有这样一个小岛,那里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有美味的海鲜,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还是鸟的天下,你想不想去看看啊?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富饶、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说读交替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细读感悟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五、体验的读。
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新世纪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六、以评品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語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以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了“多读自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更突出了当今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周弦:《昆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出版2006.2
[关键词] 以境诱读 以读引读 以说带读 以练导读 以评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注重“以读为本”不但可以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一、以读入境激趣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以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有这样一个小岛,那里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有美味的海鲜,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还是鸟的天下,你想不想去看看啊?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富饶、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说读交替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细读感悟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五、体验的读。
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新世纪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六、以评品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語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以上“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了“多读自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更突出了当今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周弦:《昆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出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