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入门教学十分重要。对此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养成各种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他们形成优秀的历史学科素养,以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 学习习惯 人文素养 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54-02
在中学阶段的各门基础学科中,历史课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更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学生成人成材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历史课的重要性,初高中各个年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情况在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上都有相应的要求。而其中作为启蒙阶段的初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历史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期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快速顺利地跨入历史学习的大门,实现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的孩子愛上这一门学科呢,以下两种方法最为有效:
1.故事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曾强调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会讲故事,老师应该用故事讲道理,而非用道理讲道理。所以几乎每一课我都会准备一两个小故事,或自己绘声绘色地讲述,或打在课件上让他们自己欣赏,或安排学生来讲。讲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时讲讲塞翁失马,学到桂陵之战时来一段围魏救赵,而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则用迁都洛阳的故事就能表现出来,还有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玄奘“偷渡”前往天竺的故事等等,无一不令学生兴趣盎然。
2.声光电:网络上大量的视频材料也是我们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青铜器的“泥范铸造法”书上只有“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整形”这几个词,具体如何操作学生老师都是一头雾水,可是一段讲解青铜器制作过程的5分钟短视频却能形象生动把这几个专业术语直观地表现出来。曲辕犁、筒车为什么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实物今天已经很难看到的情况下一段讲解其工作原理的视频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除了科普讲解类的,还有一些影视作品、动画片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或者作为一课中前后两个知识点的连接。一段伟人的讲话、一幁珍贵的原始音像,这些声光电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让同学们不出教室就能对一些历史知识加以观察了解,各种抽象的超越学生生活经验的文字在直观的视频中变得简单有趣。
二、养成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但是光有兴趣没有养成各种学习的习惯,在数量庞杂的时间人物面前、复杂拗口的专有名词面前、纷繁多样的历史史实面前很多孩子开始感到历史学科的难度而败下阵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严格培养各种学习习惯,以帮助孩子持续健康地进行历史学习,也是为将来初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基础的必要手段。
1.问题式预习:预习不单纯只是让同学们提前看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七上《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前,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西汉初期的皇帝和秦朝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新学知识和旧有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学习七下《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前,可以设计“本课提到的四个皇帝是什么关系?他们各自为唐朝的繁盛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思考题,让同学们在仔细研读教材理清四个皇帝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再用老师教授过的归纳知识的方法回答问题。通过对新知识的研读,以问题为楔子,以旧知为基础,以方法为手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提纲式笔记:“做总结和做笔记对增进学生的理解非常重要”[1]。初一的学生历史笔记零基础,从详细描绘一课的重难点到简略列出课本关键词,或者尝试画出思维导图,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整理,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提炼归纳重难点的能力的一种训练。为此“教师要给他们以明确的指导,不断给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更加独立、更加有效地使用该策略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1]。
3.重复式巩固:历史知识点背了又忘一直是学生学习历史中遇到的普遍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可以在上完新课后、周末、月考、期中考前和期末考前安排5次复习。一个学期下来通过上述5次反复的复习背诵,即使学生们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知识的巩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素养
这里的素养特指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2]。为此需要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1.轻说教,重渗透:“尽职守责、不畏强权、勇于革新、热爱祖国……”这些词汇倘若用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初一的学生们显得十分空洞无力。但是在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中,这些词汇却能慢慢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灵。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一课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的形式呈现,可以使孩子近距离地走近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坚韧磊落奇男子”,在对他的事迹的演绎中感受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重信重义的高尚人品。讲秘色瓷、唐三彩,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中国瓷器展,在近距离的观察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化的绚烂,惊叹古代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讲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组织一场读诗会,会前学生分组收集三人的诗歌名篇、生平事迹,会中分角色朗读、齐读、主持人讲解,一起在诗歌中感受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伤”和白居易的“辛辣”。“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需要老师的智慧和创意去设计去准备,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2.弱结论,强过程。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直接给出结论是最简单但也最无效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先避开书上现成的结论,组织同学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辩论、老师引导最后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也许和教材一样、也许刚好相反,甚至超越了教材的内容。无论结果如何,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老师引导思考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运用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去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体会到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绪的,历史事件虽然复杂多变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也才能真正理解到“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类结论的含义。辩论思考的过程也使同学们的认知更加立体和丰满,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然這个过程同样必须在老师的规划和正确引导中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虽然我们从事的是初中教学,但是也要关注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历史教育根本目的的阐述是这样的: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得到开发,人性得以不断地完善。就让这种对学生的开发和完善在老师的智慧教学中从初一历史开始启蒙和入门,因为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老师都应该负起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卡拉·肖尔等.教学与行为干预[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
[2]任世江.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耕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3,1:19
【关键词】兴趣 学习习惯 人文素养 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54-02
在中学阶段的各门基础学科中,历史课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更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学生成人成材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历史课的重要性,初高中各个年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情况在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上都有相应的要求。而其中作为启蒙阶段的初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历史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期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快速顺利地跨入历史学习的大门,实现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的孩子愛上这一门学科呢,以下两种方法最为有效:
1.故事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曾强调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会讲故事,老师应该用故事讲道理,而非用道理讲道理。所以几乎每一课我都会准备一两个小故事,或自己绘声绘色地讲述,或打在课件上让他们自己欣赏,或安排学生来讲。讲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时讲讲塞翁失马,学到桂陵之战时来一段围魏救赵,而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则用迁都洛阳的故事就能表现出来,还有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玄奘“偷渡”前往天竺的故事等等,无一不令学生兴趣盎然。
2.声光电:网络上大量的视频材料也是我们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青铜器的“泥范铸造法”书上只有“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整形”这几个词,具体如何操作学生老师都是一头雾水,可是一段讲解青铜器制作过程的5分钟短视频却能形象生动把这几个专业术语直观地表现出来。曲辕犁、筒车为什么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实物今天已经很难看到的情况下一段讲解其工作原理的视频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除了科普讲解类的,还有一些影视作品、动画片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或者作为一课中前后两个知识点的连接。一段伟人的讲话、一幁珍贵的原始音像,这些声光电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让同学们不出教室就能对一些历史知识加以观察了解,各种抽象的超越学生生活经验的文字在直观的视频中变得简单有趣。
二、养成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但是光有兴趣没有养成各种学习的习惯,在数量庞杂的时间人物面前、复杂拗口的专有名词面前、纷繁多样的历史史实面前很多孩子开始感到历史学科的难度而败下阵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严格培养各种学习习惯,以帮助孩子持续健康地进行历史学习,也是为将来初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基础的必要手段。
1.问题式预习:预习不单纯只是让同学们提前看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七上《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前,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西汉初期的皇帝和秦朝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新学知识和旧有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学习七下《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前,可以设计“本课提到的四个皇帝是什么关系?他们各自为唐朝的繁盛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思考题,让同学们在仔细研读教材理清四个皇帝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再用老师教授过的归纳知识的方法回答问题。通过对新知识的研读,以问题为楔子,以旧知为基础,以方法为手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提纲式笔记:“做总结和做笔记对增进学生的理解非常重要”[1]。初一的学生历史笔记零基础,从详细描绘一课的重难点到简略列出课本关键词,或者尝试画出思维导图,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整理,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提炼归纳重难点的能力的一种训练。为此“教师要给他们以明确的指导,不断给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更加独立、更加有效地使用该策略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1]。
3.重复式巩固:历史知识点背了又忘一直是学生学习历史中遇到的普遍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可以在上完新课后、周末、月考、期中考前和期末考前安排5次复习。一个学期下来通过上述5次反复的复习背诵,即使学生们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知识的巩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素养
这里的素养特指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2]。为此需要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1.轻说教,重渗透:“尽职守责、不畏强权、勇于革新、热爱祖国……”这些词汇倘若用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初一的学生们显得十分空洞无力。但是在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中,这些词汇却能慢慢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灵。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一课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的形式呈现,可以使孩子近距离地走近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坚韧磊落奇男子”,在对他的事迹的演绎中感受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重信重义的高尚人品。讲秘色瓷、唐三彩,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中国瓷器展,在近距离的观察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化的绚烂,惊叹古代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讲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组织一场读诗会,会前学生分组收集三人的诗歌名篇、生平事迹,会中分角色朗读、齐读、主持人讲解,一起在诗歌中感受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伤”和白居易的“辛辣”。“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需要老师的智慧和创意去设计去准备,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2.弱结论,强过程。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直接给出结论是最简单但也最无效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先避开书上现成的结论,组织同学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辩论、老师引导最后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也许和教材一样、也许刚好相反,甚至超越了教材的内容。无论结果如何,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老师引导思考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运用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去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体会到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绪的,历史事件虽然复杂多变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也才能真正理解到“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类结论的含义。辩论思考的过程也使同学们的认知更加立体和丰满,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然這个过程同样必须在老师的规划和正确引导中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虽然我们从事的是初中教学,但是也要关注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历史教育根本目的的阐述是这样的: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得到开发,人性得以不断地完善。就让这种对学生的开发和完善在老师的智慧教学中从初一历史开始启蒙和入门,因为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老师都应该负起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卡拉·肖尔等.教学与行为干预[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
[2]任世江.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耕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