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三部曲”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數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做数学”。数学实验是“做数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基于探究学习经历实验过程,基于激励评价保持实验热情,能够实现小学生数学实验的高效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三部曲
  数学实验,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针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参与度的有力举措,更是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强化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内容,创设实验机会;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与探究空间。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梳理具体的实验步骤,将其与数学思想进行连接,促进归纳演绎的完美融合,将学习、玩乐与实践充分、密切地关联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展开有效的思考行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这样的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和灵气。在数学实验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行动、身动和形动,最为关键的是要促进心动、脑动和思动。这样的操作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多感官的共同参与,才能够以数学问题为对象,展开“实践→体会→思考”的探究活动。
  一、基于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如果选择突击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实现长足有效的进步,只有经过长期不懈地日积月累,才能够扎实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促进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本位。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经验或者想法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设计与优化实验方案,最大限度地激活主观能动性,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素养和能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简化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从实物的视角出发,体会立体图形的特点。如,教师可以带来一根萝卜,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切割,形成不同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多角度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将其上升到思维层面。此外,根据学生的切割结果,还可以开展小组交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不断调整切割方案,从而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更加深入。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不同的维度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典型特征,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与图形观察能力,还能够塑造空间几何感,发展几何思维。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链接学生生活,利用其所熟悉的元素,说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同样可以作为展开数学学习的重要阵地。
  就上述教学案例而言,以实物组织数学实验,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感知的基础,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得到双重刺激,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为兴趣找到合理的立足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给予过多的干预,应当将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以自身的知识能力与水平为基础,实现更自由地发挥和成长。
  二、基于探究学习,经历实验过程
  史宁中教授认为,在当前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不可能传递,必须要依赖于个体的亲身经历。也就是说,不管教师的讲解有多细致,多精彩,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亲身实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一些简单的微实验,既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感,也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使其高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取丰富的活动经验、情感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开展“发现型”实验
  波利亚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实验的方式能够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引领和启发,使其主动发现潜藏于其中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合理的实验素材,使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展开有效的实验探究或者合作探讨,以抽象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实现再发现、再创造,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知识本质,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学具小棒,由学生自主创建探究发现型实验。在多次作三角形和对比三角形实例的过程中,学生有所发现,明确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
  实验一:拿起一根较长的学具小棒,任意剪成三段,然后围成一个图形。
  实验二:①给出4根不同长度的学具小棒,8cm、5cm、4cm和2cm,从中任意选择三根围成三角形;②将围成三角形中的两根小棒与另外一根进行长度对比。
  实验三:首先选择两根长度相同的小棒,将其中一根截成两段,然后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一个图形。
  上述三次数学实验活动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表面上看是任意地截、选,实际上遵循了一定的数学实验方法,使学生可以多层次、多维度展开科学有序的操作,并展开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既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也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极高的兴奋点上。在实验中,有学生能够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能围成。这一结论会对学生形成显著的刺激,因为结果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呈现出了显著的矛盾,并因此激活了其渴望探究的心理:究竟是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实验二明确了小棒的长度,学生会在不同的选择、对比以及思考、验证中发现三边的长度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思维水平的提升。实验三是对上述所推导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概念、定理的规范化建构。以实验作为发现知识的载体,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
  (二)开展“猜想型”实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猜想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思考方式,这是在探究数学规律与本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积极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以事实或者学习经验为基础才能做出合理假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猜想是开启数学知识宝库的密钥,数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猜想机会与验证机会。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要组织抛硬币的数学实验。在此之前,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猜想机会:“正面或者反面朝上的机会是否差不多?”或者向学生呈现一个抽奖转盘,引导学生展开猜想:“不获奖的概率是否要远远大于获得一等奖的概率?”基于猜想,学生能够激活操作欲望,在操作过程中触发思考。基于猜想、实验、分析等活动,学生既易于理解相关知识,也能够体会到简单的随机现象,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最为关键的是,由于亲历了具体的实验活动,学生对可能性拥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开展“证明型”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证明是较为普遍的模式之一,目的就是有效还原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亲历的基础上,理解、接受知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怎样滚得更远?”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当斜坡和地面成怎样的角时,能使物体滚得更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具体的实验过程,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自主收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等,最终完成对结论的推导和验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实验的主角,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感悟,并亲自见证结论的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既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渗透了数据分析与证据意识。
  三、基于激励评价,保持实验热情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还应当保障多元评价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从而对具体的实验活动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间隔排列规律”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通过交流和分享,大家已经了解在这幅情景图中有两种物体以间隔的方式排列,也能够从中了解具体的排列规律,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会比另外一种物体的个数多1,在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相似的规律?
  生1:只要保持相同的间隔排序方式,就应该有这样的规律。
  师:这种猜想是否合理呢?我们来共同验证。先随意摆几根学具小棒,将其摆成一排,然后每两根之间放一个圆片,数一数小棒和圆片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这与生1的猜想是一致的。
  师:你如此迅速地发现,能告诉我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3:先数再比。
  师:如果数量不多,这确实是一个又快又准的方法。
  生4:我首先是按照由左向右的顺序展开,将一根小棒和相邻的圆片作为一组,只有最右边的那根小棒没有圆片和其一组,说明小棒比圆片的个数多1。
  师:这个方法非常巧妙,既能够快速得出结果,又可以展示这一规律的原因。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操作和猜想,教师做出了及时积极的评价,给予学生有效的鼓励。活动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价再次梳理实验过程,既能够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情况,也实现了对知识的有效巩固,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建立数学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學习效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具,使其教育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当然,教师也需要关注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结合有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素养以及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毛雪莲.数学实验为小学数学教学添色彩[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05):68-69.
  朱菊.在“动思结合”中绽放实验光芒: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33):27-28.
其他文献
2020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档案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市中心工作,在关注疫情防控的同时,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北京市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規划》编制坚持项目带动、指标驱动、政策推动,形成了兼具前瞻性
【摘要】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贯穿日常生活的始终,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目前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透视,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文章探索改进教师评价幼儿的策略,论述通过树立发展的儿童观点、实施适宜的评价方式、开展深入的评价反思等方式,促进教师评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及问题;改进策略  教师评价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情境中针对幼儿的言语或行为表现进行的,
尊敬的东升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在各位领导和各位同行的关心呵护下,今年《北京档案》杂志走过了30年的办刊历程,迎来了创刊30周年的喜庆日子。  今天,我们召开《北京档案》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回顾办刊历程,总结办刊经验,听取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北京档案》杂志在宣传、引导、服务全市档案工作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北京市档案局馆对出席今天座谈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作文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断强化。记叙文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综合体现,它和议论文写作存在共通点,高中基础学年段的记叙文写作应得到重视。本文旨在结合“写人要凸显人物个性”的教学实践,探究记叙文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以提高记叙文写作的思想深
【摘要】研究性学习既有较强的实践性,又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本文从基于生活土壤,确立主题;依托小组合作,实践探究;信息梳理研判,创意设计;展示交流评价,激励分享四方面探讨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范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范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生活中选定研究主题,自主解决问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转变课堂教学的形式。营造诗意课堂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及任务,论述了高中文言文教学诗化课堂的营造方法,总结了未来文言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前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诗化课堂;意境的营造  文言文诗化课堂的意义在
【摘要】文章以三年级上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课为例,将“旁述默剧”“集体会议”“坐针毡”“开放式讨论”等戏剧范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效应用,并采用教育戏剧对课文重构进行教学设计,使得小学低段的语文课堂更加活泼生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教育戏剧;童话教学;戏剧范式  【基金项目】黄埔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面上一般课题,“基于课堂即兴微剧的活化
【摘要】文章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主要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习作兴趣;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认知;重视课外习作指导,做到长期践行;传授学生写作方法,提升习作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习作兴趣;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
【摘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发现教材言语之妙;从年段教学目标和学生言语生长实情出发,研制教学重难点;从儿童心理、认知深度和认知落差出发,让教学设计落地。基于支持儿童言语学习的教学内容研制,让师生、教学彼此绽放。  【关键词】支持;儿童言语学习;教学内容研制  周庄的双桥因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而闻名中外,陈逸飞也因双桥而被旅人惦念。游人因自然景观的衬托而显得更美,自然景观也因游人的到来而多了生
摘要:文章分析了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籍信息电子化带来的凭证性风险与安全性挑战,从档案的原始凭证要求和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思想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业务过程控制与凭证性即时锁定的学籍电子信息可信管理的保障方法,并以高等学校电子成绩单档案管理为例探讨学籍电子档案的可信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数字校园电子学籍档案可信管理凭证性保障  In this paper, the credential risk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