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工程推进的5项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对此,我们的认识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首先要提高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管理水平,推进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还要着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校教育。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11月,东城区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东城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东城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保持东城教育在全市的领先优势,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杨艺文区长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确战略选择。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其中,特色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东城教育特色发展,要积极培育教育品牌,着力发展特色教育,展现东城教育的独特魅力。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小学的发展,落实优质均衡发展战略,走活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这盘棋,是摆在东城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一大课题。
一、选准突破口 找准结合点
“十五”期间,东城区提出了“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加快东城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7年,我区确立了“整体推进,全方位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战略,建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体系,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指导并激励学校找准自身发展与工程推进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东城区教委在制定《东城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城区小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标准。标准侧重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着眼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着力促进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所提出的9个方面29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勾画出了我区高标准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典范形象。
在考核评价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大家选”、“领导选”的模式,采用了自愿申报、自主争办、集体考核评价认定的模式。在考核评价时间的选择上,也将主动权交给学校,由各学校在3~5年的时间内自行选择,充分给予各校实践、探索、总结、提高的机会,成熟一所,申报一所,考核一所,不定名额,不定数量,校校有资格竞争,校校有条件参与。
此项工程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各校的办学积极性,各小学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窗口校”、“特色校”评价标准,重新确立了学校的奋斗目标,研究修订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在争办过程中,呈现出了“千帆竞渡”的良好局面。
二、过程中推进 发展中创新
“十五”期间,东城区小学共进行了4届窗口校、特色校的评选,评出8所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20所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校,占全区小学总数的60.9%,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得到扩大,校际差距得以缩小,学生享受优质资源比率由41.31%升至到81.88%。
进入“十一五”,结合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推进,我委继续推进“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小教科从2007年底开始着手进行“东城区第五届素质教育特色校”的评审工作。通过自愿申报、问卷调查、实地考查、集体评选的认定过程,完成了对什锦花园小学、方家小学等11所申报校的评审工作,最终,帽儿胡同小学、地坛小学等7校被评为东城区第五届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至此,我区窗口校、特色校升至33校(有两所学校布局调整),学生享有优质资源比例增至92.2%。
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促进了各校总结办学优势,清理办学思路,激励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验收的过程成为促进校长办学思想的生成与升华,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
三、校校有亮点 水平有提升
伴随着“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我区各小学坚持立足校情,内涵发展,努力用现代化教育思想
武装干部和教师的头脑,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出现了“校校有亮点,水平有提升”的可喜局面。
1.激活发展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一些中小规模的学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展示的舞台,使这些普通学校通过特色办学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美术馆后街小学的艺术教育、西总布小学的融合教育、曙光小学的体验教育、和平里二小的健康教育、校尉胡同小学的养成教育、东高房小学的绿色环保教育、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小班化创造教育……在社会上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小学校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大发展。
2.呈现生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批又一批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脱颖而出,使东城区的小学教育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和平里第九小学多年来坚持走现代化教育管理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办出了大教育,依托学校管理委员会,把街道、社区、共建单位等社会资源整合到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在求新求变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和平里第四小学美育师资力量很强,多位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功底。学校抓住这一优势,并将其扩大发展为整个教师团队的优势,将美育作为学校的发展特色,提出“以美建校、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强体、以美陶情”的办学思路,大大扩展了美育本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形成了独特的美育文化和特色。
方家小学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优势,提炼老舍精神,把继承和发扬老舍先生的爱国精神定位于传承国学文化上,确立了“发扬老舍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思维,办出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从兴趣小组活动开始,拓展到特色班级的建设,继而发展到课程文化建设,建立了以“方家小学老舍京味文学小会馆”以年级分馆及支馆为依托形成具有国学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青年湖小学、东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四十四条小学等校,创造了“以小班化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特色,将小班化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史家小学分校、和平里第一小学以科研带动学校的发展,整合多方资源,始终把“培养学生特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提高质量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使各小学办学的品质、效益、水平大幅提升,日益成为东城区的品牌学校。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面对听力和智力障碍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学校。学校以“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在完善学前、义教、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基础上,构建“十字”型办学格局——“十字”型的中心是九年义务教育;“十字”的横和竖为向四方延伸,即向下发展学前教育,向上发展智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向左探索融合教育,向右探索送教上门和社区智力残疾人士康复教育。通过“十字”型办学格局的建立,打破学校原来单一的教育功能,拓展为教育、培训、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功能,并发挥最大教育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为有特殊需要少儿及其家庭提供最大限度的优质教育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和谐目标。
回民小学挖掘自身民族学校优势,在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民族教育特色发展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从不同民族的视角出发,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办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人文、创新、特色”的优质资源学校。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2005年5月迁入以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理念建设的新校舍。多年来,史家小学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懈探索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是北京市和东城区的知名小学。
府学胡同小学基于学校600多年的历史,提出了“凝聚传统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办学思想,寓“中华魂”于府学小学整体工作之中,用“中华魂”抚育“中国人”,用“中华魂”培育“府学人”,树立“府学风范”,形成了府学小学独特的办学风格。
四、回顾中思考 反思中前瞻
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评选工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和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比率的上升,更多的是如何更进一步推进全区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深入反思,我们有以下3点思考。
第一,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基础教育要惠及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要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基,因而,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其目的是要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要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薄弱学校变优,让优质学校更优。
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为各小学搭设了展示、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使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有了共同发展的空间,点面结合,提高了我区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
第二,学校发展既需要共性,也需要个性。
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的共性。我们强调这一办学共性的目的,并不是要弱化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的特色与个性,相反我们主张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模式要多样、丰富,具有个性特征,让学校的共性与个性和谐共振,避免“千校一面”情况的产生。
“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大、做亮了东城区小学教育的质量、管理、师资、教改、德育、特色这六大品牌,形成了整体优势发展的特色,促使我区各小学积极开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优化了各校的办学策略,各小学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辉煌。
第三,校长办学既需要策略,更需要思想。
校长办学需要治学的策略和管理的艺术,这种策略与艺术通俗的说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招”和“法”。办教育更需要思想,不能仅停留在低水平的执行和落实层面上,需要通过提高思想力来提升教育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对于校长办学而言思想决定策略,策略决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使东城区各小学的领导者在积极创办、躬身实践、个性融合、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理清了学校发展脉络,生成、升华、提炼了办学思想。有思想才有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总而言之,思想力在“窗口校”、“特色校”创建过程中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各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中,思想力成为了生成力、展示力、创新力、行动力、推动力等诸多“力”的集合。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继续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素质教育战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不断延伸,整体推进我区小学的素质教育。我们将抢抓小学规范化建设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用创造性的工作办高质量、有特色的东城基础教育,不断开创我区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东城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潘静波)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11月,东城区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东城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东城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保持东城教育在全市的领先优势,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杨艺文区长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确战略选择。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其中,特色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东城教育特色发展,要积极培育教育品牌,着力发展特色教育,展现东城教育的独特魅力。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小学的发展,落实优质均衡发展战略,走活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这盘棋,是摆在东城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一大课题。
一、选准突破口 找准结合点
“十五”期间,东城区提出了“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加快东城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7年,我区确立了“整体推进,全方位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战略,建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体系,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指导并激励学校找准自身发展与工程推进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东城区教委在制定《东城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城区小学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标准。标准侧重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着眼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着力促进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所提出的9个方面29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勾画出了我区高标准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典范形象。
在考核评价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大家选”、“领导选”的模式,采用了自愿申报、自主争办、集体考核评价认定的模式。在考核评价时间的选择上,也将主动权交给学校,由各学校在3~5年的时间内自行选择,充分给予各校实践、探索、总结、提高的机会,成熟一所,申报一所,考核一所,不定名额,不定数量,校校有资格竞争,校校有条件参与。
此项工程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各校的办学积极性,各小学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窗口校”、“特色校”评价标准,重新确立了学校的奋斗目标,研究修订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在争办过程中,呈现出了“千帆竞渡”的良好局面。
二、过程中推进 发展中创新
“十五”期间,东城区小学共进行了4届窗口校、特色校的评选,评出8所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20所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校,占全区小学总数的60.9%,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得到扩大,校际差距得以缩小,学生享受优质资源比率由41.31%升至到81.88%。
进入“十一五”,结合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推进,我委继续推进“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小教科从2007年底开始着手进行“东城区第五届素质教育特色校”的评审工作。通过自愿申报、问卷调查、实地考查、集体评选的认定过程,完成了对什锦花园小学、方家小学等11所申报校的评审工作,最终,帽儿胡同小学、地坛小学等7校被评为东城区第五届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至此,我区窗口校、特色校升至33校(有两所学校布局调整),学生享有优质资源比例增至92.2%。
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促进了各校总结办学优势,清理办学思路,激励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验收的过程成为促进校长办学思想的生成与升华,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
三、校校有亮点 水平有提升
伴随着“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我区各小学坚持立足校情,内涵发展,努力用现代化教育思想
武装干部和教师的头脑,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出现了“校校有亮点,水平有提升”的可喜局面。
1.激活发展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一些中小规模的学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展示的舞台,使这些普通学校通过特色办学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美术馆后街小学的艺术教育、西总布小学的融合教育、曙光小学的体验教育、和平里二小的健康教育、校尉胡同小学的养成教育、东高房小学的绿色环保教育、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小班化创造教育……在社会上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小学校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大发展。
2.呈现生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批又一批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脱颖而出,使东城区的小学教育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和平里第九小学多年来坚持走现代化教育管理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办出了大教育,依托学校管理委员会,把街道、社区、共建单位等社会资源整合到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在求新求变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和平里第四小学美育师资力量很强,多位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功底。学校抓住这一优势,并将其扩大发展为整个教师团队的优势,将美育作为学校的发展特色,提出“以美建校、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强体、以美陶情”的办学思路,大大扩展了美育本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形成了独特的美育文化和特色。
方家小学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优势,提炼老舍精神,把继承和发扬老舍先生的爱国精神定位于传承国学文化上,确立了“发扬老舍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思维,办出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从兴趣小组活动开始,拓展到特色班级的建设,继而发展到课程文化建设,建立了以“方家小学老舍京味文学小会馆”以年级分馆及支馆为依托形成具有国学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青年湖小学、东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四十四条小学等校,创造了“以小班化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特色,将小班化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史家小学分校、和平里第一小学以科研带动学校的发展,整合多方资源,始终把“培养学生特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提高质量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使各小学办学的品质、效益、水平大幅提升,日益成为东城区的品牌学校。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面对听力和智力障碍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学校。学校以“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在完善学前、义教、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基础上,构建“十字”型办学格局——“十字”型的中心是九年义务教育;“十字”的横和竖为向四方延伸,即向下发展学前教育,向上发展智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向左探索融合教育,向右探索送教上门和社区智力残疾人士康复教育。通过“十字”型办学格局的建立,打破学校原来单一的教育功能,拓展为教育、培训、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功能,并发挥最大教育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为有特殊需要少儿及其家庭提供最大限度的优质教育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和谐目标。
回民小学挖掘自身民族学校优势,在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民族教育特色发展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从不同民族的视角出发,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办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人文、创新、特色”的优质资源学校。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2005年5月迁入以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理念建设的新校舍。多年来,史家小学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懈探索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是北京市和东城区的知名小学。
府学胡同小学基于学校600多年的历史,提出了“凝聚传统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办学思想,寓“中华魂”于府学小学整体工作之中,用“中华魂”抚育“中国人”,用“中华魂”培育“府学人”,树立“府学风范”,形成了府学小学独特的办学风格。
四、回顾中思考 反思中前瞻
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评选工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和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比率的上升,更多的是如何更进一步推进全区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深入反思,我们有以下3点思考。
第一,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基础教育要惠及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要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基,因而,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其目的是要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要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薄弱学校变优,让优质学校更优。
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的推进,为各小学搭设了展示、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使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有了共同发展的空间,点面结合,提高了我区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
第二,学校发展既需要共性,也需要个性。
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的共性。我们强调这一办学共性的目的,并不是要弱化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的特色与个性,相反我们主张基础教育阶段各校办学模式要多样、丰富,具有个性特征,让学校的共性与个性和谐共振,避免“千校一面”情况的产生。
“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大、做亮了东城区小学教育的质量、管理、师资、教改、德育、特色这六大品牌,形成了整体优势发展的特色,促使我区各小学积极开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优化了各校的办学策略,各小学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辉煌。
第三,校长办学既需要策略,更需要思想。
校长办学需要治学的策略和管理的艺术,这种策略与艺术通俗的说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招”和“法”。办教育更需要思想,不能仅停留在低水平的执行和落实层面上,需要通过提高思想力来提升教育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对于校长办学而言思想决定策略,策略决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使东城区各小学的领导者在积极创办、躬身实践、个性融合、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理清了学校发展脉络,生成、升华、提炼了办学思想。有思想才有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总而言之,思想力在“窗口校”、“特色校”创建过程中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各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中,思想力成为了生成力、展示力、创新力、行动力、推动力等诸多“力”的集合。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继续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认真贯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素质教育战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不断延伸,整体推进我区小学的素质教育。我们将抢抓小学规范化建设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用创造性的工作办高质量、有特色的东城基础教育,不断开创我区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东城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