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变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拜读杨国新老师《期待教研组作用的回归》一文,深有感触.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教师创业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位教研组长所必须思考的事情.然而由于原有的评价机制明显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造成现在教研组长都是不停地在做很多“务实的工作”,但对于整个数学组的整体规划、发展思路等一些“务虚”的事情却缺乏必要的思考.
  
  一、“务实”的评价机制导致数学教研组现存的一些弊病:
  
  1.组内老师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形成不了一个有效的团队
  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团队,必须要有共同的需求.直白地说,共同利益是一个团队产生的首要前提.那么,教研组内的教师有共同利益吗?很遗憾,目前笔者看到的情况是基本没有.不仅没有,组内反倒有着激烈的竞争.究其原因就在于“务实”的评价机制强调考核量化的结果,而忽略形成结果的过程.
  2.组内老师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气氛压抑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是促使数学老师成长的主渠道,但教研活动过分和评价机制结合,就导致不少老师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只追求教研活动的结果,而不反思在活动中的所失所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务虚”的评价机制对数学教研组的积极意义
  
  何为“务虚”,笔者的意思是摒弃诸如常规检查(教案、作业、听评课、论文写作等检查)之外的一些思想性的提议或者活动.
  1.构建适合教师发展的人文化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组内教师的健康发展
  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教研组文化氛围,是促进教研组发展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数学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教材内容,还要在题海中“沉沦”,造成许多数学老师的压力远远高于其他科目的教师.但一般数学老师又都不善于自己开解,形成了数学老师难以沟通的误解.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倡“讲自己的故事”,即“寻找内心的自我”的办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来唤醒内心的力量,提升自己内心的快乐.如:开展“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活动让数学老师敞开心扉,把具有冲突性的典型工作经历、发生时的内心感受及其深入的思考讲述给组内老师听.其他老师静静聆听,尊重讲述者的做法、想法和问题,不要轻易打断讲述,也不需回答讲述者提出的问题.这样做,通过心灵力量相互支撑的方式,使讲述的数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疏解自己的心结,对于组内教师也有一种内在的职业激励和借鉴性.
  2.构建教研组合作的全新评价机制,促进组内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一流的数学教研组,需要一流的数学教师,而一流的数学教师要取得一流的成绩也同样离不开组内老师的共同协作.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而且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群体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指出:教师合作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而展开的双边或多边活动.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质、讲课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教研组的发展只凭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构建教研组合作的全新评价机制,形成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数学教研组可通过老师小范围的交流探讨,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一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个人的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共性,需要教师合作探究协同解决);分析问题(教研组内的教师写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通过讨论,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在深入探讨之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识,然后以总结的形式公布,并存档);指导实践(用教研组商讨的方案来指导实践).
  3.改变教学常规的评价机制,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
  常规检查不可废,而且还要强化.但就目前许多学校实行的评价机制,必然会让老师走形式主义,敷衍了事,取不到应有的评价效果.但如果这些非常“务实”的量化考核能适当地进行“务虚”化,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一个优秀评价机制的获得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重视量化考核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发挥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功能.留足“务虚”的余地,让教师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罗 艳)
  
其他文献
我市今年期末初二考试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AB=AC,DB=DC,求证:AD垂直平分BC.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证明过程是这样书写的:∵AB=AC,DB=DC,∴AD垂直平分BC.对这种证明,阅卷老师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证明只是把已知条件和求证的结论重写一遍,根本看不出证题思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说出了AB=AC,DB=DC,根据线段中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就
为适应课程标准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加大了科学探究题的考查力度,科学探究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与生活相联系,融实验设计、探究和分析、归纳及计算、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验探究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下面以我市今年的中考第31题为例作些分析探讨.(2008年柳州、北海市中考题)31题:如图所示为小明自制的风力板,a板为迎风板,其迎风面承受风力,b板为压重板,它水平放置,m为压重板上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手段。许多探究、设计、推理的应用题,都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或实验方法,自行设计一个满足要求的方案,设计时要注意题目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方案的实际可行性。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规律进行解题的能力.本文对这样一道例题作些探讨.【题目】育才中学科技小组的同学想动手设计一个“浮力秤”,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为此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如:找两个
综合分析了以上这些事实,泽林斯基想出了一个对付毒气的有效方法:这就是给每一个士兵戴上长鼻式的过滤器,在过滤器中放入吸附剂;当然要求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要比泥土或棉花的吸附能力强,并且还要能吸附多种毒气.泽林斯基首先想到了制糖厂用来吸附色素的活性炭,活性炭能否吸附多种毒气呢?在当时还不得而知,为此他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试一试.于是他用装有活性炭的布袋子捂住自己的面孔,然后钻进充满氯气(Cl2)、光气(CO
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文化韵味,而且与生活、自然界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密切相关.以成语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正逐步融进中考试题中,成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举例如下:1.铁杵成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求学时,曾遇一老媪,磨杵不辍,问何为,媪答:欲磨作针.自受感动,由此奋发而终有大成就.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化学含义】铁杵磨成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和特殊的形式,互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变学生为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体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存的个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之间的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师生互动的存在和发生,下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我对师生互动的
生物学科的特色就是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隐性资源等,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一起探讨农村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一、挖掘学生的生活环境资源    农村潜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我们学校位于长江边上,原本是一个国营农场,所以这里不仅有丰富的
相对论以深奥难懂著称,高中物理选修3-4模块中《相对论简介》也正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部分.很多教师怕耽误教学进度,在实际教学中,沿用老式套路:灌输基本概念,强记重要结论,套用公式做习题,一两课就能解决掉本章内容.如果沿用这样的处理,学生很快会遗忘所学内容,起不到任何效果.  怎样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物理学史,引导学生认识相对论的建立以
内能一课是热学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内能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容易接受的.但如果仅限于教材的安排,停留在一般的讲解与推论上,中差生就会感到不适应,只好机械地去记忆概念,学得枯燥而被动.实施教学创新以教材为教学基础的同时,补充一些实验,并辅助以多媒体,可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显得轻松、活跃,从而使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课教学创新构思如下:一、学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无法通过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能充分表现出来的,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而应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否则将影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些理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