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中的觉悟与反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将镜像与自我认知结合起来,他认为,凭借自己在水中或其他诸如镜子的反射物中得到的映像,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开来,然后才能产生自恋或自弃等对于自我的态度。弗洛伊德之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通过对婴儿自我意识确立过程的研究,指出镜像的意义在于人类的主体认证,“在镜像阶段,一种认同作用机制被设定在主体身上,而这种认同作用机制将因此而影响他的每个视知觉活动。”拉康更进一步将自我认同与文化、语言、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英]玛尔考姆·波微《拉康》,昆仑出版社1999)小说《杀瓜》通过一个貌似书写农村官民对立的普通故事,实则将笔触伸向了主人公动荡的精神世界内部,探讨的是头脑简单、性格温顺的瓜农陈草如何在一个“杀人犯”的镜像中萌发出了自我意识,向打白条的村干部索要欠款也索要尊严的觉悟与反抗过程。
  但是,面对如此典型的精神分析案例,作者放弃了方便快捷的心理描写或者意识流动的有效路径,而是不厌其烦地选择了另一条看似缓慢迂回的叙述方式——先讲了关于卖瓜、买瓜、吃瓜的事,又讲了村干部王大强打的百十张白条。有意思的是,叙述者一边讲一边提醒读者这既不是关于西瓜的故事,也不是关于村干部欺负村民的故事。在铺叙了这么多内容,读者对于陈草的性格脾气、家庭构成、收入支出、生存环境等都有所了解之后,“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男人”出现在陈草的瓜摊前,这个人警惕的神情、特别的吃相以及离奇地在远方消失的行踪都没有引起陈草的注意,陈草在乎的是这个陌生人的两次“笑”:“笑”着夸他的瓜很甜很好吃,“笑”着说不用那么较真地找钱。毫无疑问,老实憨厚的陈草对这个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更意外的是,这个人还不小心丢失了一张百元钞票在他的瓜摊前,就在他追寻失主之际瓜棚被学驾驶的领导撞翻。头脑简单的陈草虽然慢了半拍,但还是领悟到了追寻失主与他幸免于车祸之间的直接关系,此时,陈草对于这个陌生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了感激阶段,他惦记的是如何才能将那救了他一命的一百元钱还给那人。由于关注目的完全不同,陈草无意之中给警察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个叫刘红国的男人原来是杀害村长一家的罪犯。在仔细阅读了刘红国和村长之间前因后果的报道之后,陈草沉默了,“不知他这会儿心里边想的是什么”,叙述者彻底关上了主人公心理世界的门窗,只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展现刘红国事件给他带来的变化。这一系列行动无不折射出“刘红国”事件的影响:捐出一万元奖金是对无意之中提供了线索的愧疚;烧掉刘红国丢失的一百元是以特别的方式祭奠这个命运和他一样悲苦的可怜人;最后在村主任又要打白条的时候,他一边摆弄着一尺来长的杀瓜刀一边说:“你欠我的太多了,该还给我了”,则让人不寒而栗地想到了刘红国以恶抗恶的反抗方式。“刘红国”已经在陈草的意识深处扎下了根,从最初的情感认同到最后的行动模仿,无不表明陈草是在这样一个同龄人、同命人的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不公的生存境遇。正是借助于“刘红国”这一镜像,陈草被禁锢在混沌之中的主体意识才得以萌生出来,父亲“要听干部的话”的教导、村干部“模范村民”“五好文明家庭”的恩惠都不过是驯化他的手段而已。
  作者选择了非常富有智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戴维·洛奇指出其特点是“采用叙述者和想象的读者间对话的形式”,([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精心营造的“似真性”,直接暴露出小说的虚构本质。《杀瓜》中的叙述者在小说的四个关节之处直接面对读者讲话,特别是结尾:“不,不不,不要说,你终于明白我要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了。说真的,连我自己写到这里,都不知道我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这种近乎拆解小说本质的叙述策略带来了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使读者拒绝认同任何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叙述者虽然老老实实地讲述了陈草的故事、刘红国的故事,但他将评判是非的权利完完全全交给了读者,虽然,小说中的官民对立来自于确凿无疑的现实生活,毕竟,以恶抗恶的反抗并不符合“善”与“稳”的逻辑。元小说的叙述方式在此意义上充分保证了小说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作者煞费苦心的悲悯情怀在小说的虚与实之间也越发让人感动不已。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湖北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现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上,为学生平时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收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以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要求说明阅读需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与文本来个亲密接触,进行精彩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明代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框框,丢掉常规的绳墨,超脱经验的囹圄,不盲从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在瑕疵处质疑  有的文章或事物,看起来似没有“问题”,但只要进一步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不足。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对主题的概括,《教学参考书》上是:“通过一个
学习榜样古远清  白云黄鹤起江城,  武汉学界大有人。  晴川历历多嘉木,  芳草萋萋有远清。  道德文章令人钦。  腾蛟起凤古远清,  彩笔摇摇写平生。  专著堆起人把高,  学问洞达比井深。  竹苑掩映大乾坤。  一苇之航古远清,  单挑独斗涛头行。  横槊赋诗反台独,  两岸三地起回声。  文坛杀出武书生!  立地顶天古远清,  文史如鼎只手撑。  平生久蓄负鼎愿,  百万巨帙照汗青。  骆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纽带。阅读教学应“披文入情”,让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心灵历程,情感洗涤,思想升华。  一.自读自悟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魅力的展现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识字教学也越受到语文教学的广泛关注,但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小学生的机械识字毫无规律和方法可循,长此以往,教师也只能在识字教学的路途中浮浮沉沉,这对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教师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师很
很高兴能和潆萱、雪莹同学讨论文学话题。作为晨溪文学社社长和《晨溪》主编,你们对文学思考的深刻和对文学现状的忧虑与理性分析令周老师欣慰。  首先想到的是我曾有过的文学梦,我的追梦历程。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期,许多中外经典名著都被打成封建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大毒草”,不仅市面上找不到,书香之家也绝不敢收藏,上缴或抄家所获的“大毒草”往往被集中销毁,付之一炬;老舍、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多惨遭不测,所有的
裘德的脸上爬满螃蟹。他生前的身份,是镇里的律师。眼下,他的脸上爬满螃蟹。那些家伙的钳子把新郎官的眼睛挡住了,看起来挺骇人。警官示意验尸官把人抬走。众人让出一条路。有人说,头天夜里,在芝麻街的小酒馆门口看见过裘德,喝醉了,靠着窗玻璃吐得厉害。另一个声音说,不对,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婚礼现场,他妻子弹琴,他满脸通红地和每一位客人碰杯,仰脖子喝。  助手把竹筐捧到警官面前,螃蟹的钳子从筐缝里伸出来,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