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言的“点”指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点。它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是由于它具有生成性,所以,如果教师及时地把握并且由此展开,它很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钥匙。下面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随机选点,由点及面”的解读策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挺有意思,于是笔者就顺势做了一个调查,即调查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的,又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有趣的。调查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此时笔者觉得,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于是,笔者就沿着这个点顺势展开,即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是枯燥还是无趣,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生:文中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每天的生活来看,加上一个“只”,足见三味书屋的无趣。
生:但是我们也没有“只读书”啊。我们还会去后面的一个园里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里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生:但是你接着看,先生一喊“人都到那里去了?!”一个问号加一个叹号,既是询问,又是恼怒。“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是不行的。”其中的“一个一个”和“陆续”表现出了我们的不情愿,当然无趣了。
生:我们看后面的一个词“人声鼎沸”,从注释中我们知道,虽然大家都在读,但是都读错了,大家是在乱读,这种读书是无聊之极的。
生:但是也不能这样说啊,你看大家“放开喉咙”读得有模有样,似乎也乐在其中。
……
其实,这场辩论并非教师的提前预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逐渐聚焦了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点”。笔者没有强行将其拉回到预设的轨道,而是顺势让其发展下去。实际效果表明,同学们以此切入,经过思考、讨论和辩论,一步一步地深入了文本,实现了较好的文本解读效果。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待教学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可能生成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顺势而导,从而由点及面,实现文本解读。
首先,教师要临场判断,辨别“意外情况”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出现,但是意外情况是否有价值,需要教师的临场判断。当然,判断一定需要相关的依据,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是学情状态的表现,这有助于教师对学情动态的把握;另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能够成为文本解读的触发点,即触及到了文本解读的关键点。在这一片段中,学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的价值何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判断。
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确实是枯燥的,但是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仍然能从中生发出一些乐趣,这正是理解此部分内容的切入点。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文本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去阅读文本,他们或分析语句,或小组交流,或彼此辩论,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百草园的生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就在逐渐向文本深处抵近。
其次,要围绕生成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现场判断,意味着教师及时捕捉到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点,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围绕这一生成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其实,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学活动的形式选择上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成点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學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教师发现这一生成点之后,可以选择师生问答的方式、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及辩论的方式,那么哪种方式更合适?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这就需要比较。像这种在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学生人数比例相当的情况,选择辩论的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和反驳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确保教学活动指向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天然的盲目性和杂乱性。如果任其自主学习,很可能抵消学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即教师通过自身的介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教学活动是以何种形式开展的,进行到何种程度,教师都要确保学习的学习活动始终朝向教学目标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要始终关注学习行为,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停止或者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导正。
例如,在这一片段中,虽然学生的观点各异,但是大家始终围绕着三味书屋的生活,依据始终是细读文本,理由始终来自于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但是如果学生过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那就有脱离文本的可能,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最终要扣住文本,要聚焦三味书屋的生活。
随机选点,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情动态的把握。学情动态,既可能流露出学习的芜杂与散乱,也可能是学生智慧的闪光。随机选点,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由点及面,带领学生不断驶向文本深处。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挺有意思,于是笔者就顺势做了一个调查,即调查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的,又有多少人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有趣的。调查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此时笔者觉得,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于是,笔者就沿着这个点顺势展开,即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是枯燥还是无趣,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生:文中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每天的生活来看,加上一个“只”,足见三味书屋的无趣。
生:但是我们也没有“只读书”啊。我们还会去后面的一个园里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里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生:但是你接着看,先生一喊“人都到那里去了?!”一个问号加一个叹号,既是询问,又是恼怒。“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是不行的。”其中的“一个一个”和“陆续”表现出了我们的不情愿,当然无趣了。
生:我们看后面的一个词“人声鼎沸”,从注释中我们知道,虽然大家都在读,但是都读错了,大家是在乱读,这种读书是无聊之极的。
生:但是也不能这样说啊,你看大家“放开喉咙”读得有模有样,似乎也乐在其中。
……
其实,这场辩论并非教师的提前预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逐渐聚焦了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点”。笔者没有强行将其拉回到预设的轨道,而是顺势让其发展下去。实际效果表明,同学们以此切入,经过思考、讨论和辩论,一步一步地深入了文本,实现了较好的文本解读效果。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待教学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可能生成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顺势而导,从而由点及面,实现文本解读。
首先,教师要临场判断,辨别“意外情况”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出现,但是意外情况是否有价值,需要教师的临场判断。当然,判断一定需要相关的依据,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是学情状态的表现,这有助于教师对学情动态的把握;另一方面,这种意外情况能够成为文本解读的触发点,即触及到了文本解读的关键点。在这一片段中,学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的价值何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判断。
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确实是枯燥的,但是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仍然能从中生发出一些乐趣,这正是理解此部分内容的切入点。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文本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去阅读文本,他们或分析语句,或小组交流,或彼此辩论,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百草园的生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就在逐渐向文本深处抵近。
其次,要围绕生成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现场判断,意味着教师及时捕捉到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点,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围绕这一生成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其实,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生成点,教学活动的形式选择上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成点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學生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教师发现这一生成点之后,可以选择师生问答的方式、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及辩论的方式,那么哪种方式更合适?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这就需要比较。像这种在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学生人数比例相当的情况,选择辩论的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和反驳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确保教学活动指向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天然的盲目性和杂乱性。如果任其自主学习,很可能抵消学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即教师通过自身的介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教学活动是以何种形式开展的,进行到何种程度,教师都要确保学习的学习活动始终朝向教学目标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要始终关注学习行为,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停止或者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导正。
例如,在这一片段中,虽然学生的观点各异,但是大家始终围绕着三味书屋的生活,依据始终是细读文本,理由始终来自于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可以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但是如果学生过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那就有脱离文本的可能,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最终要扣住文本,要聚焦三味书屋的生活。
随机选点,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情动态的把握。学情动态,既可能流露出学习的芜杂与散乱,也可能是学生智慧的闪光。随机选点,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由点及面,带领学生不断驶向文本深处。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