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考察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哲学与科学诞生之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受到学界的关注,蔡元培先生在《哲学与科学》一文中也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此的看法。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到哲学与科学关系出现的原因,再到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发展史,最后到哲学与科学未来的关系。首先,他认为,人类社会起初只有哲学,科学都包含其中,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成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才开始出现,而在康德那里就有了明确的划界。本文是在读了蔡先生的文章之后,笔者对文章的一些简单解读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说由此联想到的一些有关内容。
  关键词 哲学 科学 关系
  作者简介:夔彩虹,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108
  一、《哲学与科学》主要内容
  “哲学与科学,同为有系统之学说。其所异者,科学偏重归纳法,故亦谓之自下而上之学;哲学偏重演绎法,故亦谓之自上而下之学。” 文章开篇就说明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认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为有系统的学说,不同之处为科学偏重归纳法,哲学偏重演绎法。
  简言之,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里揭示了作者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态度,总结归纳了哲学与科学的异同。
  接着,文章阐释了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盖人智之萌芽,本为神话,拜物之习,拟人之神,雷公电母,迎虎祭猫,皆自然科学之对象也。世界原始之谈,人类生死之解,中国之盘古及感生帝,印度之梵天及轮回说,皆哲学之对象也。然以偏于科学对象者为多。” 人类的智慧最初体现在神话当中,神话为一切学问之起源,而且也没有哲学,科学更是无从谈起,慢慢地,神话开始切近人事之后形成独断之宗教,后来由于人们不满此等独断之宗教,才开始了哲学。也就是说哲学的最初形态是神话和宗教。
  但是,神话里的对象又分为两类,一类对象属于自然科学,一类对象属于哲学,只不过科学的对象者远多于哲学的。当哲学探索开始不久时,就兴起了像古希腊诡辩派这样的怀疑哲学,这种哲学宣扬的诡辩在逻辑上成立,但在实践上不成立,所以不能取人信任,由此就有了道德论之哲学,并且孕育出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科学兼治的哲学家,因此科学命脉没有断绝。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思想界以渐革新,自然科学从中世纪封建当中解放出来,次第成立,尤其是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更是推动了自然科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于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缘之而起。
  然后,他理清了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发展史。在古代,有兩种关系:
  一是常兼今日之所谓科学而言之,也就是说将科学包含于哲学之中,不提科学二字,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只说哲学,将哲学分为三大类:辩学、物理和伦理,以辩学为纲。
  二是哲学与科学同义,即不属于科学的就不属于哲学。近代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分哲学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人类学,政治学,而将神学及历史归纳在哲学之外,因为神学和历史不属于科学,所以它们也不属于哲学。近代一直沿用这种划分,认为哲学与科学同义。“至康德作《纯粹理性批判》,别人之知识为先天、后天二类:先天者,出于固有,后天者本于经验;前者为感想,而后者为分析法;前者构成玄学(即哲学),而后者构成科学”。 自康德写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近代认为哲学与科学同义的想法才有了改变。他认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天赋的,也就是先于各种个别经验的“最先的经验”,构成哲学;一类为实际经验中归纳来的,构成科学。于是哲学与科学,开始划界。后来,科学逐渐脱离于哲学范围,且互相排斥。凡是以前附属于哲学的以演绎法来认识的,到了今天都用归纳法,而成为了科学,哲学的范围也逐渐缩小。最后,蔡元培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无论将来的哲学如何发展,都有这三个任务:一为各科哲理,二为归纳概括各种学科,三为玄学,也就是说哲学与具体科学联系紧密,离开了具体科学哲学也不存在,但是哲学又在具体科学之外,超越了科学,为一形而上学的知识,且科学的发展会影响到玄学的发展,科学发达时期的玄学比科技落后时期的玄学更丰富。
  二、感悟
  (一)“佛氏以宗教之形式,阐揭玄学;其后循此发展,永为宗教性哲学,遂与科学无何等之关系。”
  佛家是以宗教的形式对玄学进行阐述,而且一直延此发展,所以为宗教性哲学,与科学没有任何关系。这里是蔡先生对佛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但是不禁让人们想要对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了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断言:“当我们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宗教和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历史的未来进程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毫不夸张的。”可见,了解科学和宗教的关系至为重要。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混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因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总是将一切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科学也是如此。例如,中国古代将占卜、巫术作为一种信仰,遇到大事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认为这就是科学。
  第二个阶段是互相分离,宗教与科学无一点关系。因为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摆脱了教会的控制,科学与宗教在这个时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宗教与科学辩证的发展,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他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一为目的不同。科学是为了认识经验世界,而宗教则是为了宣扬超验世界并且认为经验世界来源于超验世界。
  二为方法论不同。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验是得出科学结论的主要方法,而宗教的方法则为人生体验和想象,主张顿悟。
  三为对待认识的态度不同。科学强调任何认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知识,并且所有的认识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证实证伪,而宗教则否认认识有真假,认为只有绝对的认识,没有相对的认识。   这三个方面永为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差异,只要宗教与科学存在,它们就存在。而它们相互关联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世界上有许多信仰宗教的科学家,牛顿就是一个典型。他在科学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但又是一个神学家,给《约翰启示录》做过注释。在科学领域就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就需要宗教,宗教与科学在社会中共同起作用。
  (二)《哲学与科学》一文既然探讨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我们就有必要对哲学和科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是蔡先生却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只简单描述为“同为有系统之学说”。而且理论界对哲学与科学的定义也都是各有所云,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学科的不同方面来进行不同的定义。哲学和科学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他们的理论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理论成果都是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尤其是哲学,本身就学派林立。而且哲学不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证实证伪,所以哲学界并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正确的,这样,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得出相悖概念的基础上存在于哲学界。因此,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的纷纷议论也就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了。
  我覺得王德峰老师在他的《哲学导论》中对哲学的解释是比较理想的。他如是说:“‘哲学’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用它来译西语philosophia一词。此词源自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爱智慧’,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 至于智慧是什么,如何求得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
  (三)众所周知,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后,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哲学的发展速度不及科学,因此许多人有了将哲学纳入科学的想法
  在中国,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就主张哲学走科学化、实证化道路,转变为科学知识论。而以张君劢为主的玄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保持自己的形而上学性,重建本体论。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对此问题有过明确的表示,他在《新唯识论》中明确指出:“学问当分二途:曰科学,曰哲学(即玄学)。” 他认为,科学的意义范围在客观世界,能探索和改造自然;哲学的意义范围在主观世界,能认识和修养人生。“科学之为科学,是知识的;哲学之为学,是超知识的。” 两个方面都是人类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们既不能用哲学代替科学,也不能用科学代替哲学。他尤其反对用科学代替哲学的科学主义观点。他认为若用科学来代替哲学,人们只追求物质,而不重视精神,那么人就只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活着,还有什么精神内涵而存在呢?只讲究物质、不追求精神就是行尸走肉。
  因此,他断言,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的意义范围会减小,但是哲学仍然不可能变成科学,因为本体论永远属于哲学。这里他与蔡元培先生的主张大致相似矣。尽管哲学的意义范围日益缩小,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变成科学,仍可保持自己的特性。
  三、结语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文章结构清楚明了,涉及许多的知识,能让人对哲学与科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最重要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具有时代价值,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动笔写作的有两类:一种人是因为有内容要写出来;另一种人则是为写作而写作。第一种写作者有了一些思想,或者积累了某些经验;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值得传达给别人。” 叔本华对写作的人有这两种看法,我认为蔡元培先生是第一种,他写文章是为了有东西要传达给别人,其实通过他的写作目的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一方面应该看到,通过介绍康德的观点,他的目的是要把科学从中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他的目的就是解放科学。他发表论文的时间是1919年,当时的中国非常缺乏科学知识,对科学这个概念也有许多的误解和无知。他的这一论述对加深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注释:
  俞吾金、吴晓明、杨耕.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熊十力.新唯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叔本华著. 韦启昌译.在潮流之后:叔本华读书随笔.北京:京城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的法律解释方法奉行“主客二分”的观念,过于拘泥于文本而排斥任何主观价值的参与,这显然是对法律解释目标的误读。随着法律的语用学转向,语境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明显。语境起到释义与制约的功能,在法律解释中运用语境有助于实现事实与规范的良性互动。司法裁判中,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时需要结合语境,准确适用法律。  关键词 法律解释 语用学 语境  作者简介:姚倩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
摘 要 本文针对娱乐圈中明星屡被“私生饭”侵扰的问题,而对现如今法律的规定进行思考,在明星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上,對于“私生饭”的行为应该如何予以规制,并对明星隐私权保护的限度加以思考。  关键词 “私生饭” 娱乐明星 隐私权 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张珍旭,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加强地方立法,对推动丹东市新一轮振兴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丹东为例,探讨地方立法权的承接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地方立法制度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所裨益。  关键词 地方立法 制度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杨雨,丹东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
摘 要 在西藏地区广泛实行的藏族习惯法,长久以来作为调整和规范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在当地的司法审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藏族民事习惯法因其浓厚的佛教色彩、特权阶级色彩而与我国制定法的冲突日益加剧,其在实践运用方面也因缺少明确的标准规范,为习惯法的司法适用带来严重的阻碍。  关键词 藏族 民事习惯法 司法实践 运用  作者简介:骆天星,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 要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以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格式合同因其简单、方便的特点也得到较为广泛的适用,但與此同时,与格式合同效力有关的纠纷,尤其是其中协议管辖条款的效力争议也逐渐增多。2015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1条对此问题作出专门规定。本文拟从运用该条文作出判决的“天猫管辖协议被认定无效案”出发,对《民诉法解释》第31条进行简要评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
摘 要 中国民法的法典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法典观仍然对于当下的中国民法法典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萨维尼是历史法学派的缔造者,他主张的法律民族精神说和法的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典化和法典观有着深刻的教益。即法典化的过程中要尊重习惯,处理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传统传承的关系。法典化也离不开法学家的推动。  关键词 历史
摘 要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立法采取了规则主义的模式,即对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境与范围作出明确的列举式规定,但其弊端在于封闭式立法缺乏弹性,同时一般条款的缺失限制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实效。本文借鉴哈贝马斯关于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理论,我们应当明确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原则,完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规则。  关键词 著作权 合理使用 私人自主 公共自主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
摘 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的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风险越来越被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世界经济的“生命线”,也是国际海盗活动的“黄金线”。海盗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应予以充分重视,龙其是在南海领域,与主权争端问题交织,就更显复杂。尽管国际习惯法和协定法对海盗问题都进行了一定规制,但在海盗法双重规制的背景下,现有的反海盗法律机制缺乏
摘 要 遗产税是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施行,因此往往被视为一项为增加财政而实行的措施,忽视了国民政府为遗产税所做的努力。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遗产税是经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严密讨论,充分准备后的结果。重新审视战时财政立法流程,可以让我们对国民政府各部门职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遗产税 国民党 立法流程  作者简介:王文源,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4级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
摘 要 《洞穴奇案》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根据法律内在的“事物之性质”,可以将法官依法裁判时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推理方法概括为三种基本方法:形式推导、目的推导、价值推导。本文将围绕此种分类方式并结合对《洞穴奇案》十四份判决书以及案情的两大争议点:案涉四人杀死威特莫尔是否属于故意杀人;紧急避难的抗辩能否成立的分析来展开阐述。  关键词 法官裁判 法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