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元素,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开发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初中化学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要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思维方式入手,循序渐进进行培养。下面本人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悬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教师在给学生设置悬念即问题时,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经过正确的思维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授《分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100 100=?”,学生回答“200”,接着教师写出“100 100≠200”。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演示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不等于200毫升的实验,使学生更加困惑,短短几分钟,课堂上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此时教师讲解分子性质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某教师在讲解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杂质的问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的一氧化碳杂质。这样峰回路转,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气体的性质,掌握除去杂质的原则和方法。
二、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在指导下动手操作,这样在训练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如初三学生刚学化学就涉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个概念,课堂上可安排镁条燃烧的实验,这时教师可讲解实验所用仪器、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要注意燃烧前后物质性质和状态的变化,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出化学变化的定义,发光发热则是伴随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学会了从观察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从而获得未知的知识。在实验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推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结合实际,积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准备,有计划,有措施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别特征,综合是将部分和个别特征联合为整体。例:在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先分析某种具体的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的性质,然后综合出酸的通性。
比较是将不同的物质或现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异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易混淆、易弄错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还可以将物质或现象进行归类,得出同类物质的共性,抓住物质的本质特征。例: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制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反应原理、反应类型,使学生牢固掌握三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是将经过抽象得出的事物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思维方法。如:在分析锌、铁、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时,就可以得出较活泼的金属可以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得到一种盐和氢气,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置换反应的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教学中常用到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了解一些中去认识新的对象。例:在研究了几种常见碱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出碱的通性,通过演绎法由碱的通性推知某种具体碱的性质。
除此之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常用到联想思维,联想是通过共同点把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通过联想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教师让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教育。例:《钠》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索的方法,通过实验,自己发现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体模式如下: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物性从色、状态等几方面研究,化性从钠与非金属单质、水、酸的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灵活、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这样就能比较好的掌握纷繁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并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练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练习并进行解题思路的指导,使学生全面领会典型例题的解题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培养解题能力。为加强思维训练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题意,抓住核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应具备的条件;(3)利用所学知识,将这个条件与已知条件联系,确立解题方案;(4)注意思维的逻辑推理顺序,细心解题,完成答案;(5)思考解此题能否应用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佳?为什么?(6)对题目进行引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例如,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甲烷 B.氢气、氧气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D.氦气、氧气E.氮气、氢气。学生审题后,从问题出发,联系爆炸原理,就能迅速地解答此题,得到答案为A、B、C。教师设计练习时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使题目具有典型性,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力。对学生所作练习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并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关系式法”、“守恒法”等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应从课堂着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启迪学生。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思维,定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在校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化学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要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思维方式入手,循序渐进进行培养。下面本人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悬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教师在给学生设置悬念即问题时,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经过正确的思维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授《分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100 100=?”,学生回答“200”,接着教师写出“100 100≠200”。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演示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不等于200毫升的实验,使学生更加困惑,短短几分钟,课堂上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此时教师讲解分子性质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某教师在讲解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杂质的问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的一氧化碳杂质。这样峰回路转,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气体的性质,掌握除去杂质的原则和方法。
二、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在指导下动手操作,这样在训练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如初三学生刚学化学就涉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个概念,课堂上可安排镁条燃烧的实验,这时教师可讲解实验所用仪器、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要注意燃烧前后物质性质和状态的变化,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得出化学变化的定义,发光发热则是伴随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学会了从观察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从而获得未知的知识。在实验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推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结合实际,积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准备,有计划,有措施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别特征,综合是将部分和个别特征联合为整体。例:在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先分析某种具体的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的性质,然后综合出酸的通性。
比较是将不同的物质或现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异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易混淆、易弄错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涵,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还可以将物质或现象进行归类,得出同类物质的共性,抓住物质的本质特征。例: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制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反应原理、反应类型,使学生牢固掌握三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是将经过抽象得出的事物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思维方法。如:在分析锌、铁、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时,就可以得出较活泼的金属可以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得到一种盐和氢气,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置换反应的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教学中常用到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了解一些中去认识新的对象。例:在研究了几种常见碱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出碱的通性,通过演绎法由碱的通性推知某种具体碱的性质。
除此之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常用到联想思维,联想是通过共同点把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通过联想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教师让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教育。例:《钠》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索的方法,通过实验,自己发现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体模式如下: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物性从色、状态等几方面研究,化性从钠与非金属单质、水、酸的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灵活、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这样就能比较好的掌握纷繁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并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练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练习并进行解题思路的指导,使学生全面领会典型例题的解题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培养解题能力。为加强思维训练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题意,抓住核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应具备的条件;(3)利用所学知识,将这个条件与已知条件联系,确立解题方案;(4)注意思维的逻辑推理顺序,细心解题,完成答案;(5)思考解此题能否应用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佳?为什么?(6)对题目进行引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例如,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甲烷 B.氢气、氧气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D.氦气、氧气E.氮气、氢气。学生审题后,从问题出发,联系爆炸原理,就能迅速地解答此题,得到答案为A、B、C。教师设计练习时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使题目具有典型性,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力。对学生所作练习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并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关系式法”、“守恒法”等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应从课堂着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启迪学生。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思维,定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在校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