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之音话古琴 局内直言道实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liveto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大大推动了琴乐的表演与传播,也有力推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相关书籍的出版。
  其中,围绕着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但就整体而言,该研究成果大多尚停留在较为宏观的一般性评论,而能够系统深入地从非遗保护角度对古琴生存现状作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深度描述并提升阐发的成果则较为少见。关于古琴社团的研究成果中,则大多局限于对古琴社团历史、组织活动的介绍和描述,对古琴社团的社会意义关注不够,系统深入地从民族音乐学、社会学角度,将古琴社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学理层面探讨的成果亦尚不为多。所以,立足于对当前琴人、琴社为主体的古琴非遗保护现状做出全面调查并进行深入理论思考的实证性研究势在必行。
  所喜,由青年学人施咏所著,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4月新近推出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一书,因其问世的应时,为学界与琴界提供了诸多饶有价值的资料与讯息,则一举填补了这一空白领域。
  一、主要内容
  《弦外之音一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下称《弦外之音》)一书是施咏博士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所提交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充实而成,同时也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古琴文化遗产调查”的产出成果。
  全书共计39万字,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实践调查篇,下篇为理论思考篇。
  上篇由七篇分调查报告组成:通过对梅庵、广陵、虞山、浙派、蜀派、金陵、中州等七个琴派下的近三十个琴社、琴馆的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实地考查,逐一调查了各琴社的生态发展环境、运行机制、相关流派琴乐的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琴人的琴乐理念、保护实践措施等。
  作为理论思考部分下篇,则立足于在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当代古琴的传播、传承、保护与发展四个方面来论证、探讨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在古琴传播篇中,探讨古琴在文学、影视、网络这三种传媒方式中的传播类别、功能、特点,并通过实证甄别指出当代部分影视传播中对古琴形象的偏误现象。古琴传承篇中探讨当代古琴传承中,个体(家族、师徒)传承与群体传承、专业传承与业余传承、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三对传承方式于当代多元并存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由民间琴社、高等学府和社会少儿古琴班构成的传承组织结构体系;以及对传承对象、传承技巧以及传承人的琴德、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心理的探讨。古琴保护篇中探讨古琴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加大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加强琴人的自我奉献与自主能动性、建立民间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应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加速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在古琴发展篇中,则着重探讨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问题,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对现代表演形式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古琴发展中琴派固守与交融之间的辩证关系。
  全书透过对当代琴派、琴社、琴人、琴乐的观念、琴社活动、琴乐事象的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进行提升思考。最后在结语中提出:在当前古琴保护传承中,应该处理好学院-山林、传统-现代、民间-政府等若干对关系。摒弃固守宗派的陈旧思想,树立“大古琴”文化的观念。处理好商品经济下的琴乐传承的多重关系,加强琴社之间的团结与精诚合作。当代的古琴保护应该是全民为主体的历史责任,应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传承中坚持高文化品格,并随时代同步发展。
  二、特点与价值
  通览全书,在扎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上,该书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特点:
  1.立足田野调查
  作为一本冠名并定位为“实录”的著作,纵观此书,无论是调查篇,还是理论篇的总结、归纳,其材料的来源都是取自田野工作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该书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河南五个省份的常熟、合肥、杭州、郑州、成都等城市完成。之所以选定以上的城市作为调查对象,首先是因为这些城市中基本集中了当今现存的多数的重要古琴流派。作者立足于梅庵琴派(包括合肥、南通等四个梅庵琴社)、南京的金陵琴社、幽兰琴社、常熟虞山琴社、扬州广陵琴社(三个琴馆)、河南的中州琴社、成都蜀派(十五个琴馆)、浙派(西湖琴社、霞影琴馆)等具有一定学术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个案对象为定点调查对象。全面整合有效资源,以求全面、系统、多方位、科学地展示这些琴派、琴社的琴乐活动。
  从著述上篇七篇翔实的调查报告足以看出,作者在田野调查方面用力甚多,置身现场,积极参加琴社的雅集活动,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诚如作者在著述的后记中所写,为取得较为全面而真实的资料,有时候一个地方要去好几次,一个琴人也要反复采访好几回。一个琴派涉及多个地方的,也一一追踪,力求反映出它的全貌。也正是出于细致而深入的田野工作,并通过对所调查地区琴乐保护的具体举措、模式的调查、总结,以求全面、客观、立体地反映当前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现状。同时,也正是这种非走马观花式的调查,才可以保证所提交的报告中亦非泛泛而谈,方可做到言之有物,继而力求言之有理。
  亦如中国琴会会长朱唏先生在该书的出版笔会发言中所肯定:“现在很多古琴调查的文章都是已经下了结论再把材料往里面套,而《弦外之音》一书是经过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总结的是作者自己的一些独立而客观的看法,对我以及琴会的工作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2.态度客观公正
  作为非琴界、局外人的身份属性,著述作者拥有了双重的视角以及相对客观、科学的研究态度,这也是该著述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
  众所周知,当前的古琴保护工作主要围绕着各地方流派为单位来进行,由于古琴流派众多,全国各地省情、市情与县情亦千差万别,都是以各地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来各自探索当地古琴流派的保护模式,而导致各地的古琴保护状况亦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在着手调查乃至成文时,面对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无论是做得很好的,还是做得并不理想甚至很差的个案,都没有回避,而是力求做到采取中立的态度、具体分析的方法、客观叙述的方式。既没有简单地赞同,也没有截然反对哪一方,而其中也有着自己鲜明的态度与独立而客观的看法。即使是对一些做得较好的地方,作者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会指出其中隐藏的问题,如对虞山琴派、蜀派、金陵琴派的评论,也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一个学者所应具的客观、理性、冷静,在该书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该书与书名中的“实录”二字亦是名实相符了,体现了一种值得称道的客观而科学的学术态度。
  3.视野新颖开阔
  本书中,作者以其较为开阔的视野、新颖的视角关注了传统古琴研究中较少关注的领域。如对古琴在古典小说、当代武侠小说中的文学传播;在唱片、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中的传播及其中的偏误现象;古琴网络传播概况,古琴网站的类别与功能,以及最终将琴乐传播总结为“模糊性、反传播性与多层综合性”这三大特点亦无不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创新视角。
  著述中还关注了古琴的海外国际交流、古琴即兴演奏、当代的少儿古琴教学、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等问题,这些也都是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所较少涉及,而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亦如秦序先生为该书作序中所写:“施咏先生的课题研究中,正是很好地结合了传播学和历史学方法,又迅速网罗捕捉了许多新的传媒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新动向,为我们考察研究古琴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新视角。”
  综上,该著述之价值在于较好地透过对调查对象(琴社、琴人)的琴乐观念、琴乐活动、琴乐事象的深度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由具体分析到抽象思考,进而对我国当代琴乐文化定位进行探悉和总结,探讨了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在一定意义上,为构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为当代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研究个案与可资借鉴的设计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著述虽是所谓的“弦外之音话古琴”,但却基于作者深入琴界局内的扎实田野调查,以及客观、实录的学术态度,才得以做到了“局内直言道实情”,从而最终提供给我们诸多鲜活而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清晰的研究思路。
  三、不足之处
  当然,作为一个不到两年就完成的博士后课题成果,无论是面临着调查工作量之巨大,还是成书时间的相对仓促,该著述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亦是在所难免的。
  如虽然该书运用了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把田野考察作为全书的基础,但有些调查还是有深入的空间。调查选点虽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放眼全国范围内的古琴保护现状调查来看,调查地区选点的分布就尚有缺失,如对北京的古琴研究会、上海今虞琴社乃至福建闺派、广东岭南古琴保护若也有所关注,则会更为全面、多方位地反映出当前全国古琴保护的整体状况。
  此外,相对于较为翔实的上篇,著述在下篇中上升到理论层面所作的思考亦略嫌不够。这些也冀望作者今后能在后续研究中,得以更好地补充与完善。
  然,瑕不掩瑜。作为国内第一本,也是2003年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后首次出版的全面调查当代古琴保护现状并做理论阐释的专著,其首要的现实意义是在于一方面发现并总结自古琴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开展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另~方面将成功的经验推向社会,资源共享。因此,该著述之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亦是不容置疑,并应受到更多琴界人士与理论专家的关注与肯定。
  我们期待《弦外之音》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呼唤更多立足实地调查、具有实证性的琴学著述问世,能够为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拿出更好、可供借鉴的理念与思路。
  刘嘉宁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西方音乐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已有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来学科的面貌不断变化,2003年西方音乐学会的建立,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七年来学会曾以西方音乐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作品解读与分析”为主题举办过前两届年会,并就“外国音乐经典论著翻译出版”、“西方音乐史研究生教学培养”、“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学科发展”和“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工作”等议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2010年12月10—12日,一百五
近日,咸宁市“湖北好课堂”小学、初中音乐优秀课现场展评研讨活动在赤壁市举行,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周文娇老师执教了一节二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森林中的铁匠》。这节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生活与表达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课堂妙趣横生,可圈可点,尤其注重学科渗透、五育融合。  作为一堂美育课,周老师以赏析“森林中的铁匠”为教学重点,很好地将美育
18年7月28日,“手写的流年·张宏光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卡迪拉克中心举行。几乎与此同时,《手写的流年·张宏光音乐之旅四十年经典作品选》系列专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同步发行。从方方面面反馈回来的信息,该场音乐会显然在国内音乐界激起了一层波澜。时至今日,波澜虽已散去,却引发了笔者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  一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史,不论是悠悠民国,还是沸沸当今,也不论是大潮涌动的“新
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简称APSMER),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简称ISME)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区域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学生和教师提供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建立网络与合作机会的主要平台。
本刊讯 2018年4月1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罗麦朔“乐以咏志”合唱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汇集了作曲家近十年创作、改编的合唱作品,包括五首中国民歌改编、《步出夏门行》(曹操词)、《满江红》(岳飞词)、《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改编)、《玉之音》(为男中音、室内乐、混声合唱而作)。音乐会由和谐之声合唱团、山东泉城合唱团加盟,吴灵芬指挥。其中,《玉之音》由新加坡文化艺术理事会委约创
2012年底,汉乐图像研究的新作《礼复乐兴:两汉钟鼓之乐与礼乐文化图考》(以下简称《钟鼓》)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李荣有教授继《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之后与其团队在该领域的又一部力作。音乐图像学术研究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经历了百年来学科分割和学术理念转型之后,反倒成了极其复杂艰巨和令诸多学人望而却步的领域。李荣有长期以来秉承学人理想,带领着一批
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9月,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首届中国民族音乐节闪亮登场。从9月20日至25日,音乐节共举办了7场音乐会、7场学术讲座和两场民间音乐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民乐同仁、各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们汇聚一堂,共襄盛举。  近几年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曾先后举办北京胡琴节、弹拨乐音乐节和管乐音乐周,之所以要举办这样一个集教学、表演、理论和创作于一身的中国民族音乐节,主
兰学者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1910—1967)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他的职业是一名外交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的领事机构。他还是一位学者,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还强烈向往古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努力学习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  一、高罗佩其人  可能是由于他的童年时光是
对于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孔子给予我们的影响绝不仅止于精神和文化层面。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塑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知识界和一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历史上有过各种对于孔子学说的批判,或激烈,或和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带给我们的影响,不论我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有多少,都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和灵魂当中。也就是因为这样,孔子成为创作者们,也包括电影的创作者们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材,同时也是是一个充满困难
本刊讯 为了梳理音乐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审视音乐科技走过的艰苦历程,探讨专业建设存在的困惑,以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召开“新时代音乐科技可持续发展校际交流研讨会”。  研讨会上首先举行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随后东道主首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