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要积极尝试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不同程度地结合,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和变通性,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幼儿生活 教学信息 教学材料 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开展数学教育,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对幼儿来说,将数学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幼儿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终身有益的。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学习数学
幼儿园数学包括数的概念、图形、时间、空间、方位及量的概念,这些内容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如: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发给幼儿点心时引导他们观察饼干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整理游戏区材料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学习感知集合、分类知识;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排序等。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数学信息,带领幼儿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数学,获得经验。
例如:一日活動中,幼儿沉迷于玩角色游戏超市,因为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取钱购物,所以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了数学活动《学习5的分成》。在数学活动中创设了超市的情境,给幼儿每人准备5元钱,并提出了购物要求:到超市买两样东西回来,而且不能剩钱。小朋友们愉快地进行了购物活动,继而教师组织幼儿介绍自己购买的两种物品的价格,从中帮助幼儿了解5的两种分法。本次数学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的自然、轻松和有趣;继而教师用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买电影票、分饼干的方式,学习6、7、8、9、10的方程,用有趣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幼儿学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学习数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还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和学习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数学也需要摆弄物体,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操作性。因此,在数学活动中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幼儿熟悉、喜爱的材料,如小石子、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纽扣等,在数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又能够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
例如:组织小班幼儿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时,教师提供了小朋友每天都玩的插塑玩具及各种颜色的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朋友们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正确地进行操作。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断变化着材料,提供纽扣、吸管等,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排除干扰,尝试正确的分类,让幼儿始终保持操作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自然测量时,教师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橡皮、回形针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桌子、椅子、书本等,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了解了不同的物品需要不同的测量工具,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再如:排序活动中,组织幼儿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盒子、薯片罐、毛线、鞋子、衣服等,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软到硬等。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反复尝试操作,兴致不减,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对数学的探究兴趣愈发浓厚。
教师针对孩子的学习特点,不断创造和提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教师、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数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因此,数学教育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就能将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午点过后,小朋友吃小西红柿,我告诉他们:每人吃五个。大多数的孩子能拿对,也有少数拿错。这时就有小朋友报告老师,我便问他们:怎样才知道你吃了几个?孩子们纷纷答到:数一数。我请他们用“数一数”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拿对,然后退回或补上多拿和少拿的小西红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继而我又提醒小朋友:“除了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样数?”能力强的小朋友很快答道“两个两个数”。因此,每次吃小西红柿时小朋友都能自觉地练习着不同方法的数数,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建构区中的积木材料形状各异,孩子们每次收放时都摆得凌乱不堪。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将积木的形状在白纸上记录下来,贴在柜子上,整理时按照标记进行分类摆放。可是在记录中发现,有部分积木的形状比较难画,费时又费事,教师看准时机,启发幼儿能不能把记录变简单一点,有幼儿提出用符号来代替,又简单又快当然是用数字来记录了。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给各种形状的积木写上了数字,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幼儿在操作自己喜欢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也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幼儿生活 教学信息 教学材料 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开展数学教育,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对幼儿来说,将数学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幼儿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终身有益的。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学习数学
幼儿园数学包括数的概念、图形、时间、空间、方位及量的概念,这些内容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如: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发给幼儿点心时引导他们观察饼干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整理游戏区材料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学习感知集合、分类知识;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排序等。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数学信息,带领幼儿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数学,获得经验。
例如:一日活動中,幼儿沉迷于玩角色游戏超市,因为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取钱购物,所以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了数学活动《学习5的分成》。在数学活动中创设了超市的情境,给幼儿每人准备5元钱,并提出了购物要求:到超市买两样东西回来,而且不能剩钱。小朋友们愉快地进行了购物活动,继而教师组织幼儿介绍自己购买的两种物品的价格,从中帮助幼儿了解5的两种分法。本次数学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的自然、轻松和有趣;继而教师用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买电影票、分饼干的方式,学习6、7、8、9、10的方程,用有趣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幼儿学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学习数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还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和学习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数学也需要摆弄物体,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操作性。因此,在数学活动中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幼儿熟悉、喜爱的材料,如小石子、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纽扣等,在数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又能够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
例如:组织小班幼儿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时,教师提供了小朋友每天都玩的插塑玩具及各种颜色的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朋友们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正确地进行操作。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断变化着材料,提供纽扣、吸管等,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排除干扰,尝试正确的分类,让幼儿始终保持操作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自然测量时,教师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橡皮、回形针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桌子、椅子、书本等,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了解了不同的物品需要不同的测量工具,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再如:排序活动中,组织幼儿收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盒子、薯片罐、毛线、鞋子、衣服等,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软到硬等。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反复尝试操作,兴致不减,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对数学的探究兴趣愈发浓厚。
教师针对孩子的学习特点,不断创造和提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教师、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数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因此,数学教育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就能将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午点过后,小朋友吃小西红柿,我告诉他们:每人吃五个。大多数的孩子能拿对,也有少数拿错。这时就有小朋友报告老师,我便问他们:怎样才知道你吃了几个?孩子们纷纷答到:数一数。我请他们用“数一数”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拿对,然后退回或补上多拿和少拿的小西红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继而我又提醒小朋友:“除了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样数?”能力强的小朋友很快答道“两个两个数”。因此,每次吃小西红柿时小朋友都能自觉地练习着不同方法的数数,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建构区中的积木材料形状各异,孩子们每次收放时都摆得凌乱不堪。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将积木的形状在白纸上记录下来,贴在柜子上,整理时按照标记进行分类摆放。可是在记录中发现,有部分积木的形状比较难画,费时又费事,教师看准时机,启发幼儿能不能把记录变简单一点,有幼儿提出用符号来代替,又简单又快当然是用数字来记录了。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给各种形状的积木写上了数字,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幼儿在操作自己喜欢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也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