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具身教学视域下的语文课堂微表演,不仅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维度的体验路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领悟文本的独特智慧,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从四个方面开展运用:借助微表演,感知课文情境;利用微表演,领悟人物形象;评价微表演,渗透价值引领;深化微表演,揣摩语言表达。
[关键词] 具身教学;语文课堂;微表演
具身教学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认知、心智的发展与身体之间密不可分,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课堂微表演具有短、平、快的鲜明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较为关注表演在形式方面的特性,而很少关注认知维度,学生体验到的主要是表演的乐趣,而不是语言学习的乐趣。因此,课堂表演需要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
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具身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和体验语言,提升综合素质。这样的微表演,不仅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维度的体验路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领悟文本的独特言语智慧,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一、借助微表演,感知课文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借助微表演,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当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时,就会充分感知课文情境,与课文展开亲密接触,沉浸于情境之中,思维与情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真切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具身教学视域下的语文课堂微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秘妙,徜徉在文本描绘的世界里,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其中,“我进入工厂找母亲要钱买书”和“母亲给钱买书”是两个重点场景。这部分教学,如何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找到母亲要钱的心情?当代学生对这种特殊的环境及心情缺乏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许多老师往往借助播放音响、视频资料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其效果往往不及微表演经济、实惠、可靠和深刻。笔者在教学时,让全班学生不停地跺脚、拍桌子,模仿工人踩踏缝纫机工作的情景。在这震耳欲聋的“缝纫机声”中,三名学生分别表演“我”、母亲和工厂老头的对话。三名学生为了使对方听清话语,就自然而然地倾斜着身体,做出手势,开始表演起来。表演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发现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畅所欲言。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借助微表演,已经充分感知了课文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情境,充分体验到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利用微表演,领悟人物形象
领悟人物形象是学生阅读的重要目标。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1]在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利用微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描述的事件和场景中,多角度走近人物,揣摩人物言行,体察人物内在的精神、情感、气度等,从而深入领悟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物形象,教师打破传统的通过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了解人物特点的方法,而是创设拍电影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微表演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而领悟人物形象。比如选好演员后,教师出示三组蔺相如面对赵王、秦王、门客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表演时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身姿、动作、语气和具体意思,同桌相互练习、评价,深入文本核心,揣摩人物内心。这样,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为学生搭建了对比学习的支架,促进学生真正走近人物,感受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毫不畏惧和面对廉将军的谦让,从而构筑起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全面的认识。
三、评价微表演,渗透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语文课程不可忽视的目标。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的。[2]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微表演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将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因此,在评价微表演时,教师关注并渗透价值引领,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神笔马良》时,一位教师借助画面和文字,鼓励一位同学表演不停画风的马良,另一位同学表演很生气的皇帝。表演后,教师追问“马良”:“你为什么不停地画风?”表演者说要给贪心的皇帝一个惩罚。接着,这位老师又避实就虚地追问:“赌博的懒汉们没有赌具和赌注,就给他们画赌具和赌注,这样可以吗?”学生们愤而起辩:“不能画!赌博是不对的,危害家庭和社会,马良的善良是有原则的,不能支持不良行为。”这样的具身微表演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更在评价中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惩恶扬善、维护正义、利于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深化微表演,揣摩语言表达
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追求深度学习的方式,表演本身不是目的,在表演中习得语言表达的秘妙才是真正的目的。相對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深化微表演,通过调动学生高度的情感投入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对文本的语言表达不断深入。经历思考、辨别、探究,逐步揣摩出文本内在的表达之美,从而生成为个体的语言素养。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有教师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重点内容,首先让学生表演武松和老虎搏斗的情景,接着通过定格“揪”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抓”“拎”“拉”哪一个字更加精准。学生反复揣摩,认为“揪”字比“抓”“拎”“拉”等字更有瞬间的力量感,更加能够体现老虎的凶猛,更加能够突出武松的英勇,从而品味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和经典名著的语言表达魅力。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定格表演、咬文嚼字,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了学生斟词酌句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形成。习惯催生素养,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能逐步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元虎.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2(10).
[关键词] 具身教学;语文课堂;微表演
具身教学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认知、心智的发展与身体之间密不可分,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课堂微表演具有短、平、快的鲜明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较为关注表演在形式方面的特性,而很少关注认知维度,学生体验到的主要是表演的乐趣,而不是语言学习的乐趣。因此,课堂表演需要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
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具身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和体验语言,提升综合素质。这样的微表演,不仅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维度的体验路径,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领悟文本的独特言语智慧,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一、借助微表演,感知课文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借助微表演,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当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时,就会充分感知课文情境,与课文展开亲密接触,沉浸于情境之中,思维与情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真切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具身教学视域下的语文课堂微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秘妙,徜徉在文本描绘的世界里,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其中,“我进入工厂找母亲要钱买书”和“母亲给钱买书”是两个重点场景。这部分教学,如何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找到母亲要钱的心情?当代学生对这种特殊的环境及心情缺乏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许多老师往往借助播放音响、视频资料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其效果往往不及微表演经济、实惠、可靠和深刻。笔者在教学时,让全班学生不停地跺脚、拍桌子,模仿工人踩踏缝纫机工作的情景。在这震耳欲聋的“缝纫机声”中,三名学生分别表演“我”、母亲和工厂老头的对话。三名学生为了使对方听清话语,就自然而然地倾斜着身体,做出手势,开始表演起来。表演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发现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畅所欲言。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借助微表演,已经充分感知了课文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情境,充分体验到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利用微表演,领悟人物形象
领悟人物形象是学生阅读的重要目标。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1]在具身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利用微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描述的事件和场景中,多角度走近人物,揣摩人物言行,体察人物内在的精神、情感、气度等,从而深入领悟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物形象,教师打破传统的通过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了解人物特点的方法,而是创设拍电影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微表演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而领悟人物形象。比如选好演员后,教师出示三组蔺相如面对赵王、秦王、门客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表演时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身姿、动作、语气和具体意思,同桌相互练习、评价,深入文本核心,揣摩人物内心。这样,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为学生搭建了对比学习的支架,促进学生真正走近人物,感受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毫不畏惧和面对廉将军的谦让,从而构筑起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全面的认识。
三、评价微表演,渗透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语文课程不可忽视的目标。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的。[2]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微表演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将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因此,在评价微表演时,教师关注并渗透价值引领,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神笔马良》时,一位教师借助画面和文字,鼓励一位同学表演不停画风的马良,另一位同学表演很生气的皇帝。表演后,教师追问“马良”:“你为什么不停地画风?”表演者说要给贪心的皇帝一个惩罚。接着,这位老师又避实就虚地追问:“赌博的懒汉们没有赌具和赌注,就给他们画赌具和赌注,这样可以吗?”学生们愤而起辩:“不能画!赌博是不对的,危害家庭和社会,马良的善良是有原则的,不能支持不良行为。”这样的具身微表演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更在评价中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惩恶扬善、维护正义、利于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深化微表演,揣摩语言表达
具身教学视域下语文课堂微表演,实际上是一种追求深度学习的方式,表演本身不是目的,在表演中习得语言表达的秘妙才是真正的目的。相對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深化微表演,通过调动学生高度的情感投入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对文本的语言表达不断深入。经历思考、辨别、探究,逐步揣摩出文本内在的表达之美,从而生成为个体的语言素养。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有教师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重点内容,首先让学生表演武松和老虎搏斗的情景,接着通过定格“揪”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抓”“拎”“拉”哪一个字更加精准。学生反复揣摩,认为“揪”字比“抓”“拎”“拉”等字更有瞬间的力量感,更加能够体现老虎的凶猛,更加能够突出武松的英勇,从而品味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和经典名著的语言表达魅力。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定格表演、咬文嚼字,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了学生斟词酌句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形成。习惯催生素养,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能逐步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元虎.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