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作者进行了一些新尝试:作文训练出题适当,贴近学生学情;从课本挖材料,找视角;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作文训练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总之,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文本资料,以阅读为基础,从生活中取材,细致观察,充分想象,辅以技巧,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学生学情 课本教材 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甚至有人戏言“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写作步履之艰难可想而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改革带来写作教学的巨大变革,其中寫作观念的变革是:“提倡写真生活进行真表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写作内容的变革是:“变应试作文为生活作文。”传统的作文模式可概括为:老师出题(一厢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老师批改(愚公移山)——老师讲评(孤掌难鸣)。作文是写的多、批的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无从写起,“无米下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作文训练出题适当,贴近学生学情
“题”是指作文的文题,即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所谓“出题”适当,就是作文教学要坚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克服无目标,随心所欲或目标零乱,要求过高、过多,这就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感到轻松,写作兴趣和欲望自然油然而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学生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越来越淡薄。
因为现行教材的写作训练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编排比较注重感性化,所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训练形式,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丰富的写作内容,所以这种训练形式,的确能让学生有一些“感觉”,能轻松地写一写。
二、从课本挖材料,找视角
在讲课当中,我提醒学生收集课文中现行的作文素材,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让学生以“和谐”为话题写作,学生面对课本中活生生的材料却不会用,我提醒学生:为官的仁爱,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诚如“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天下可运于掌”,和谐还会远吗?如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与人乐、乐更乐的故事,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如果忍让谦让,那么和谐就是必然的结果。又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总结,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中“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高考作文):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贵在有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动,面对美丽的徐公,邹忌变得不自信,妻、妾、客,他该听谁的呢?幸运的是,那面公正的镜子,让邹忌头脑清醒了,摆脱了美言的左右,相信了自己的判断,真切地认识了自我。
三、丰富学生生活,拓宽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实践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源泉,作文训练要成功,必须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中有素材可写。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环境、阅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积累的作文素材、写作材料相对比较匮乏,导致在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没素材可写,因此,教师要积极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拓宽视野、积累素材。
有了素材并能在写作训练中用语言表达出来,还需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读书时间,引导他们多读好书,通过读书汇报、读书笔记的摘抄和展示、课前一分钟演讲、评选“最佳读者”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知识。
将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班集体建设、学校团队工作等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是积累学生作文素材的良好方式。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生活实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真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文本资料,以阅读为基础,从生活中取材,细致观察,充分想象,辅以技巧,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只要将这一个个训练点落实下去,那么这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助我们奔向那写作的浩浩海洋,探取最亮的骊珠;这粒粒细壤,定能聚成级级阶梯,助我们登上那写作的巍巍高峰,采摘最美的仙草。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学生学情 课本教材 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甚至有人戏言“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写作步履之艰难可想而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改革带来写作教学的巨大变革,其中寫作观念的变革是:“提倡写真生活进行真表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写作内容的变革是:“变应试作文为生活作文。”传统的作文模式可概括为:老师出题(一厢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老师批改(愚公移山)——老师讲评(孤掌难鸣)。作文是写的多、批的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无从写起,“无米下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作文训练出题适当,贴近学生学情
“题”是指作文的文题,即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所谓“出题”适当,就是作文教学要坚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克服无目标,随心所欲或目标零乱,要求过高、过多,这就要求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感到轻松,写作兴趣和欲望自然油然而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学生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越来越淡薄。
因为现行教材的写作训练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编排比较注重感性化,所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训练形式,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丰富的写作内容,所以这种训练形式,的确能让学生有一些“感觉”,能轻松地写一写。
二、从课本挖材料,找视角
在讲课当中,我提醒学生收集课文中现行的作文素材,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让学生以“和谐”为话题写作,学生面对课本中活生生的材料却不会用,我提醒学生:为官的仁爱,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诚如“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天下可运于掌”,和谐还会远吗?如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与人乐、乐更乐的故事,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如果忍让谦让,那么和谐就是必然的结果。又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总结,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中“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高考作文):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贵在有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动,面对美丽的徐公,邹忌变得不自信,妻、妾、客,他该听谁的呢?幸运的是,那面公正的镜子,让邹忌头脑清醒了,摆脱了美言的左右,相信了自己的判断,真切地认识了自我。
三、丰富学生生活,拓宽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实践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源泉,作文训练要成功,必须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中有素材可写。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环境、阅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积累的作文素材、写作材料相对比较匮乏,导致在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没素材可写,因此,教师要积极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拓宽视野、积累素材。
有了素材并能在写作训练中用语言表达出来,还需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读书时间,引导他们多读好书,通过读书汇报、读书笔记的摘抄和展示、课前一分钟演讲、评选“最佳读者”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的知识。
将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班集体建设、学校团队工作等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是积累学生作文素材的良好方式。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生活实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真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文本资料,以阅读为基础,从生活中取材,细致观察,充分想象,辅以技巧,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只要将这一个个训练点落实下去,那么这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助我们奔向那写作的浩浩海洋,探取最亮的骊珠;这粒粒细壤,定能聚成级级阶梯,助我们登上那写作的巍巍高峰,采摘最美的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