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的基本特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be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成功的课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使课堂内的各要素得到有效的延伸。本文就初中化学科目的特点,提出以探究性课堂作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并对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课堂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3-01
  一、探究性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有机载体,高效的课堂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传统的化学课堂,强调记忆大量繁多的化学符号和反应式,将已有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强迫式进行记忆、背诵。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传统课堂知识教育的任务外,新课堂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启动器,是培养思维与智慧的营养皿,是有生成的课堂,是活的课堂。
  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形式是因科而异的。就初中化学而言,这是一门化学的启蒙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化学课堂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异探究为本的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以及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说文解字》中注释“探,远取之也”,有一种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的意味;“究,穷也”,包含着对本质的体味和理解。教育家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更好呢?”探究性课堂展现的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1]也就是说,探究性课堂是这样的课堂:学生仔细考察真实现象,探索研究老师和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在真实的情感投入和体验中,发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收获的是可生长与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种课堂形成的是立体的网络体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闭问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与问题性
  化学探究性课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这种未知性取决于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好奇心。探究性课堂重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课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创设问题性,这是探究性课堂的最大特点。
  2.发现性和探索性
  认知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论支撑。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学生正是要利用这种结构使知识在自身原有的固着点上生长出来,而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遵循认知结构去发现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说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发现与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学生体会的是本能的满足,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现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增长,很多潜在的、隐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萌发着。
  3.过程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课堂不应是一条通往知识库的康庄大道,而应是星罗密布的交通网,每一条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额外馈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过程性既遵循了知识生成的结构特征,也尊重了人们发现知识的认识规律。开放性则体现了知识的可生成行和个体的差异性。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或者说给学生留下的是知识的活路——可以继续延伸的路。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于预先设计的课堂可能产生我们没有计划到的结果,这种可贵的隐性结果是学生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生育捕捉这种意外之财,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真实的发展。
  4.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性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亲力亲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这种体验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执行者只能是学生本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更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则为主动性保驾护航,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诠释了探究性课堂的活的灵魂,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分析讨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反馈性与可生成性
  反馈性贯穿于整个探究性课堂。从反馈的来源看,反馈可以是预设的,即显性的,也可以是课堂中产生的潜在的、隐性的;就反馈的对象而言,可以是学习资料对学生的反馈,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可以说在探究性课堂中反馈是无处不在的。这话反馈可以线性展开,也可以循环递进。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有生命的知识,因为这个过程就如抽丝剥茧般生动。探究性课堂更可贵的一点在于它的可生成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分裂的、单一的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忆,而是承上启下、瞻前顾后的,即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铺垫的和可传递的。一堂课的结束绝不是以句号来标示的,而是留下一串省略号,而在省略号中蕴藏着某知识或能力在未来继续发展的力量,在知识上积累的是容量,在能力上凝聚的是质量。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TheNationalScience EducationStandard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p.2.
  [2]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45-01  导学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提前学习,让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就进行前置准备。本学期开学以来,使用导学案在我校七、八年级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问题上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如何将数学新《课堂标准》落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从就业率着手,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提出了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加强高职计算机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增设校外实训的相关课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摘要】技校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社会对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太枯燥。技校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又要顾及现阶段技校学生的素质。因此,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技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48-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5-01  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内心、重心、垂心、外心,在引入向量这个工具后,我们可以从运动的角度看三角形的四“心”的表示,其一可以使我们对三角形的四“心”有全新的认识,其二,使我们对向量形式的多样性和向量运算的灵活性有更清楚的认识。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又称为B群链球菌,是一种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原菌,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自1958年日本首次报道虹鳟感染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是关爱学生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标 理念 数学理念 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9-01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将教师从繁忙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较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