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问题”是思维的向导,优秀的“研学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催化剂。心理学中说到:“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设计的“研学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研学问题,既要问点准确、问点新颖,又要问量精简、问度适宜,有意义的研学问题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研学问题;问点准确;问点新颖;问量精简;问度适宜
一、问点准确,启迪思维
设计的“研学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性要强。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是否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研学问题”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做到目的性强,一个好的办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一至两个关键性的“研学主问题”。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研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节课,课题就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整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设计的“研学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一些地区出现了四季现象?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讨论模拟实验怎样设计才合理?由于要学生看着教材的资料,或者收集一些资料去讨论交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四季形成的原因学生很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模拟实验,图示法、比较法和课件说明。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着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通过这样自主学习,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
二、问点新颖,发散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有了兴趣,说明他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自觉性的行为。为此,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要巧妙,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不要以固定思维和正确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味否决。例如:在教《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小诗笔调清新,主题新颖,儿童化的诗句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完成诗歌朗读后,提问: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去关注它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促进学生思考、提问,顺理成章地开始科学探究。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说说植物都有哪些散播种子的方式?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什么有关?”进行自主阅读书本P29-31,完成教材中的表格,教师给学生提供油菜的果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摸一摸、滚一滚等具体的感受来探究和发现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计的“研学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问量精简,深化思维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设计的研学问题一般1-3个左右比较适宜,研学问题在设计研学案时就要设计好,设计的问题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节课时,老师一开始就提问:水在自然界中就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形态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呢?教师利用师生谈话的方式为开始,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整节课让学生带着一个“研学问题”去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中不同状态水的观察兴趣,通过研读大量的资料,探究水形态变化过程。
四、问度适宜,创新思维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这里的聪明问题,我们认为就是要合理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太简单的问题毫无意义,问题难度过大,则不能积极诱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合理控制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注意力。但也要注意难度恰当,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如五年级第一单元《沉和浮》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两个“研学问题”进行整理:
1. 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研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难易适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过程,讲究“在适中难度中上升个别难度”。
总之,“研学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设计的问题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
【关键词】研学问题;问点准确;问点新颖;问量精简;问度适宜
一、问点准确,启迪思维
设计的“研学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性要强。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是否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研学问题”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做到目的性强,一个好的办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一至两个关键性的“研学主问题”。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研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节课,课题就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整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设计的“研学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一些地区出现了四季现象?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讨论模拟实验怎样设计才合理?由于要学生看着教材的资料,或者收集一些资料去讨论交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四季形成的原因学生很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模拟实验,图示法、比较法和课件说明。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着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通过这样自主学习,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
二、问点新颖,发散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有了兴趣,说明他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自觉性的行为。为此,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要巧妙,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不要以固定思维和正确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味否决。例如:在教《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小诗笔调清新,主题新颖,儿童化的诗句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完成诗歌朗读后,提问: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去关注它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促进学生思考、提问,顺理成章地开始科学探究。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说说植物都有哪些散播种子的方式?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什么有关?”进行自主阅读书本P29-31,完成教材中的表格,教师给学生提供油菜的果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摸一摸、滚一滚等具体的感受来探究和发现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计的“研学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问量精简,深化思维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设计的研学问题一般1-3个左右比较适宜,研学问题在设计研学案时就要设计好,设计的问题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
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节课时,老师一开始就提问:水在自然界中就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形态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呢?教师利用师生谈话的方式为开始,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整节课让学生带着一个“研学问题”去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中不同状态水的观察兴趣,通过研读大量的资料,探究水形态变化过程。
四、问度适宜,创新思维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这里的聪明问题,我们认为就是要合理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太简单的问题毫无意义,问题难度过大,则不能积极诱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合理控制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注意力。但也要注意难度恰当,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如五年级第一单元《沉和浮》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两个“研学问题”进行整理:
1. 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研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难易适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过程,讲究“在适中难度中上升个别难度”。
总之,“研学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设计的问题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