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钻研教材
1.1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性。“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1.2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3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读好。
1.4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2.提倡创意阅读,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地阅读”。因此,有时朗读中闭眼想象的效果反而要比看图片更好。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霍金的形象,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近人物,用心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实现的,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书是无声的,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那些方块字涤荡幼小的心灵,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让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悟霍金人格力量时,我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在读中感悟霍金的哪一句话最打动人心,学生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带着无比感动景仰之情全体站起来表达了对霍金的崇敬。教学效果较好,但如果我能把最后总结的话换成:“假如霍金来到我们教室,来到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动笔写出内心感受,这样,一定会比教师用美的语言渲染效果好得多。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3.关注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早晨,家长送孩子来上学,家长给孩子们背着书包,孩子们在一旁边走边玩、打闹。快放学的时候,家长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尽量找显眼的位置,让孩子能很快看到自己。放学后,赶紧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嘘寒问暖,给孩子递上提前买好的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走,无视家长的存在。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会作何感想?我想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不懂得尊重别人。
作为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娇惯,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再加上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家长买什么,不买就发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管享受,不懂感恩,认为这些就是父母长辈们应该给的,把“粒粒皆辛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抛诸脑后。我们在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知道父母长辈的不容易。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平时在家里做些家务,长辈们生日时,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父母都很满足,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
4.引领孩子读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尽情享受。
5.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似乎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教师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非常重要:一是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手好字,就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经常主动习字。
1.1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性。“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1.2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3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读好。
1.4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2.提倡创意阅读,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地阅读”。因此,有时朗读中闭眼想象的效果反而要比看图片更好。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霍金的形象,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近人物,用心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实现的,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书是无声的,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让那些方块字涤荡幼小的心灵,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让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悟霍金人格力量时,我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在读中感悟霍金的哪一句话最打动人心,学生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带着无比感动景仰之情全体站起来表达了对霍金的崇敬。教学效果较好,但如果我能把最后总结的话换成:“假如霍金来到我们教室,来到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动笔写出内心感受,这样,一定会比教师用美的语言渲染效果好得多。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3.关注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早晨,家长送孩子来上学,家长给孩子们背着书包,孩子们在一旁边走边玩、打闹。快放学的时候,家长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尽量找显眼的位置,让孩子能很快看到自己。放学后,赶紧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嘘寒问暖,给孩子递上提前买好的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走,无视家长的存在。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会作何感想?我想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不懂得尊重别人。
作为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娇惯,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再加上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家长买什么,不买就发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管享受,不懂感恩,认为这些就是父母长辈们应该给的,把“粒粒皆辛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抛诸脑后。我们在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知道父母长辈的不容易。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平时在家里做些家务,长辈们生日时,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父母都很满足,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
4.引领孩子读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尽情享受。
5.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似乎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教师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非常重要:一是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手好字,就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经常主动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