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让生物课堂更高效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以期给广大同仁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学生兴趣;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21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能充满生机,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进去,这也是笔者一直以来追求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生物课堂中,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情境,引起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在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利用新闻导入
  在教学“害虫的防治”时,利用报刊中的新闻,提出为了防止害虫,人类一直都在与其斗争着。农药因能快速杀死害虫而被大量使用,但害虫的抗药性却增强了,进一步成为了农作物的威胁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江苏省农科院对“转基因抗虫棉”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这一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利用质疑导入
  根据教材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根据生物教学特点,让学生从无疑处发问,从矛盾处答问,使课堂高效互动。在教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质疑:“真菌和细菌对人类有没有好处呢?你能举出真菌和细菌对人类有益的例子吗?”他们列举了蒸馒头时用到酵母菌,制作腐乳要用到霉菌。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设置疑问,学生开动了脑筋,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在生物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放弃、不气馁、主动和教师联系,与同学探讨。树立自信,张扬个性。
  二、自主探究,提高动手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激起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
  1. 开设趣味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多是以探索物质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趣味实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呼吸作用”时,教师把两支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玻璃瓶里,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在两个瓶子里燃烧的情况。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里的蜡烛很快熄灭了。伴随着蜡烛的熄灭,学生有了想对刚才实验现象探究的兴趣。接着,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中呼吸作用的知识自己寻找答案。
  在教学“鳍”的功能时,教师分别把几条鲫鱼的胸鳍、腹鳍和尾鳍剪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游泳速度和姿势,进而促进学生思考总结出鱼的各种鳍的作用。这样的实践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好得多。
  2. 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教学要联系课外科技活动。在“环境保护”教学后,引导学生对校附近的工厂、居民区和农村等污染较严重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教师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引导学生寻找污染源和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这种科技活动,既能加强生物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又能够弥补生物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链接媒体,活化教学方式
  教师利用多媒体方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流平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养成共同学习的习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真实生动形象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利用幻灯片
  幻灯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加深和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传统教学的内容更多是通过黑板加粉笔书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口授进行灌输,这样避免不了单调和呆板。而通过幻灯片播放视频动画、图片等,学生能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图文并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时,教师通过播放国产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致命的后果的视频和图片,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倘若教师用呆板的教学方式直接介绍蛋白质对人类的重要性,学生就不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记忆不会深刻。
  2. 利用微课,活化教学
  教师要根据生物教学的特点,设计精彩的微课来活化课堂教学。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生物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就地取材,不受设备和场地等限制,随时随地拍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由于有的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教师无法演示,或者出于安全性考虑,学生无法进行操作,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微课进行实验的演示,学生既能清楚看到全部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了解实验结果,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不能进行实验的不足。
  在教学“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实验要持续一周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和结論,教师和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观察和记录,给教学造成了困难。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微课,通过视频来演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过程,学生也能很清晰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情况,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形成结论,教师给出自己的意见。
  运用短小精悍的微课能让学生精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微课解释日常中的生物现象,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学生要获得生物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其中乐趣,让教与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应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创造探究情境,激发生物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补充相关生物知识,师生和谐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南河堡中心学校 038200)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所以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学生刚升入初中时,其心理状态最佳,都想学好数
摘要:中考试题是很多基本图形的巧妙设置,这样的考察方式很能考查学生观察图形和运用图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本图形的挖掘和探究,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基本图形,抓住问题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基本图形;最短距离;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14  参考文献:  [1] 徐建伟.一个基本
摘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原有问题的研究价值,融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智慧,进行合理的重组和整合,设计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拓展习题;学习方法;相机诱导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15  在同学们的思考和合作交流下,在教师适时点拨和巧妙引导下,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对传统数学学习评价的反思传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就是考试和分数,以学生对概念、定理、规律的掌握为中心,由考试对这种掌握结果进行测量,这种评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潜能.
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建于2010年,是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学校。学校在开办之初,基于对新时期“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思考,通过对社区、家长的广泛调
探索规律题,是中考数学的新题型,要求根据题设条件,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探索其中规律,旨在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现撷取几道2005年中考题,供欣赏.一、数式探索规律题 Explorin
在数学竞赛中时常出现一类形如的三次根式的化简、计算或证明题,同学们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感到很棘手.笔者经过探索,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较迅速简捷地解决与这类三次根式有关
对于可导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对可导函数在无穷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由于没有区间的端点,除了要求出函数的极值外,还应考虑x→∞时函数的变化趋势,结合函
为了突破传统日常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对学生写作兴趣和作文教学效果影响的瓶颈,笔者借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教学,引导学生分三步探究微写作模式,即承《论语》之可贵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