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撑到融合:技术视野下课堂变革的走向与诉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列举近年来课堂变革的时髦词,"翻转课堂"必然是其中之一。在那些经典的"翻转课堂"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个支持着课堂得以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支撑力量——信息技术。无论是风靡网上的美国森地学院高中的教学视屏上传网络、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开发,还是美国高低村小学的星巴克教室等典型案例中,随处可见的是电子书、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其他文献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运用研究性思维看待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人。与受过规范训练的研究生或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不同,中小学教师久居一线,他们在教学现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了庞大的资源,培训方式从集中培训到远程培训,培训内容从理论灌输到现场送教,但是收效却不甚令人满意,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习动力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实质性变化。针对这种现状,不少地区探索实行名师工作室制度,试图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找到一条适合骨干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名师工作室要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应该明确是什么、做什么
我省自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政府“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课程立场与价值取向从专家、权威转向教师、学生,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的选修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漫山遍地蓬勃而出,也有力促进了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我们更大限度地让教师和学生发出他们自己的课程声
异构融合通信网络是新时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配电通信网络能够满足工业化的服务质量需求。因此,本文建立了异构网络模型并且结合智能配电系统的发展目标,研究
项目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现代认知、隐性知识等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际为背景、以项目为媒介,通过项目实施与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一个层次递进、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绍兴市设立了一批“绍兴市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以期培育一批能引领全市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学科基地。我校被选定为绍兴市唯一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学校课程资源优势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原杭州市机场路中学)创办于1990年5月,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环境友好,基础构建""科组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