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和中西互补——漫议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有一股反传统的思潮在滋长泛滥。大抵在社会转型时期,总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重新评判其价值,这是合乎规律的。当传统文化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成为前进的障碍的时候,反传统即使偏激也有其冲决罗网的进步作用。但是反传统走向极端,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又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反而不利于新文化的建设。“文革”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
其他文献
<正>李洁非在《一个急需正义感的文坛》(《文学世界》1994年1期)一文中指出:
孝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在一定血亲关系基础上产生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这种观念与个体家庭结合一起,渗透到家庭生活内部,遂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汉代,孝的观念已成为家庭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研究孝的观念与汉代家庭之问题无疑是秦汉史研究不应忽视的课题.
我国大规模互联电网间功率频繁交换,单厂送出、典型外送系统暂态功角问题较为普遍,快速准确估算电网输电能力对增加系统安全稳定裕度和整体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等
<正> 中国近代审美意识总体结构的基本确立。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戊戌变法至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富于近代特色的审美意识演化到这一时期,审美主体的自由自觉性有了较为普遍的体认和初步的理论阐发;突破规范、融汇中西、追求创新的发展线索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美“真”统一的审美理想。追求个体独特内心体验的审美情感,以“俗”破“雅”的审美趣味以及文艺“启民”意识的普及等,构成近代审美意识总体结构基本确立期的特征:主体意识的觉醒。一、美“真”统一的审美理想中国近代审美意识区别于传统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之一
<正> 茅盾针对宋谋玚对鲁迅《赠人二首》之见解,引杨霁云先生之说告宋:“将鲁迅先生片言只语都认为有极大政治含义,亦似太偏,鲁迅曾说一个人不能一天到晚,一言一语都是政治,也有玩笑酬酢.”并说“杨氏盖深知鲁迅者.总之,杨氏释鲁迅诗十数事(即寄答你的),我以为都是实事求是,不作惊人语,是可
近人研究唐代历史.每谓李唐之所以灭亡,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江南地区,受了庞勋起义的影响,破坏了赋税来源的结果。这种看法,固然符合事实,但却不够全面。考李唐的国计,虽依靠江南赋税为支柱,而剑南道的赋税,也是一项主要收入。
【正】所谓“新批评”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了。自解放以来(正如人们可以想见的),在各种新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观点极为不同的批评家在涉及范围非常广阔的专著中,对我们的经典文学
【摘要】硅光电二极管被广泛应用于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中,本文主要介绍了硅光电二极管的主要性能指标的验证方法。
在44届全国制药机械(武汉)博览会上,ISPE就制药过程中对法规要求、案例研究、如何监控、风险整合、系统验证等进行了最新概念的阐述和推动。论坛中,该组织中国办公室何芳明先生为
<正> 1992年7月18日《文汇报》朱杰人《破门户之见》文中指出: 做学问,讲师承,重派别,这是我国学者学术研究中的好传统。汉代学界有所谓“家法”、“师法”之说。史载,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传授诗、易、书等儒家经典。这些博士,专主一家,各以家法教授。汉代又重师法,师之所传,弟子所受,一字不敢出入。古人如此重视“家法”、“师法”,不是没有原因的。能够自成一家的学术总有其独特的个性,是别家别派所不能代替的,这就是家法。丢了“家法”便丢了个性,便也丢了这一“家”。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