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学习。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它装有‘五把刀’——即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意思”。苏氏把“写”(这儿指的是书写的技能)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五把刀”之一,可见,教小学生写好字是多么重要。
怎么加强写字教学呢?最近我听了一些写字课,作了一些调查,也想了一些问题,但想得片片断断,不成系统,故曰“断想”。
打铁还得自身硬
关于写字教学,教科书上有明确要求。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习字册,可谓万事俱备。
然而,长期以来,写字课却开设得很不正常,经常被语文课挤占,可以说是徒有其名,形同虚设。这固然有应试教育的原因——各科教育的评分主要看答案的正误,却不管书写是否工整,但教师本身的写字基本功不过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过去未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自己不会写毛笔字,因而,也就很难去指导学生了。我们调查过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中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具备指导学生书写毛笔字能力的均不超过10%。以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
我市有个风化街小学。这所小学从领导到教师都很重视写字教学,小学生挥毫练字,蔚然成风。同学们的书写水平不断提高,锻炼和培养了细心、耐心、冷静、认真的习惯。执笔姿势正确率中钢笔字在80%以上,毛笔字在90%以上。在普及的基础上还涌现出了一小批书法小明星。几年来,全校已有100多名同学在市及全国有关比赛中获奖。
这所小学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抓得这么好呢?究其原因就是学校领导极为重视教师的写字基本功训练。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苦练,并代写字课。每学期开学,教师在领课本、备课本的同时,还要领笔、墨、砚、帖“四大件”。学校安排擅长书法的同志给老师们介绍基础书法理论,并悉心指导临帖。教师写字基本功训练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学校规定,每人每周交两篇大字,并有专人批改。学校每年元旦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书法展览,大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许多老师练字上了瘾,甚至星期天也照常挥毫不辍。三年来,全校教师坚持练字光是毛笔就磨秃了250余支,大瓶墨汁用了100余瓶,毛边纸写了10000余张。
教师掌握了写字的知识与技巧,便取得了指导学生写字的主动权,提高了写字课的质量,以往写字课上“教师样字一挂,学生随便乱画”的状况再也看不到了。即使是茶余饭后,教师与学生闲聊,也是言必称书法。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写好字的欲望。
风化街小学的事例有力地说明:要想抓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必先抓好教师自身的写字基本功。
不少老师过去没有受到正规的书法训练,如今年龄大了,往往缺乏练好字的信心,认为写字得从幼年练起,年龄大了便练不出来了。诚然,写字应从幼年练起,但也不是说年龄大了就一定练不好字。明朝有个文征明,本是一名秀才。三次岁考都因字写得不好而被列为三等,以致痛失参加乡试的资格。22岁的他发奋学习,每日写一遍智永的《千字文》,直到晚年仍坚持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前一个时期,我在彭城老年大学兼课,看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原来并无书法基础。经过一两年的不懈努力,竟写出了很漂亮的大字,有的还有书法作品参展。
俗语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胜任写字教学——尤其是毛笔字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锲而不舍,黾勉以求,刻苦练好写字基本功。
提笔即是练字时
写字是一项技能训练。要想写好字,就得坚持天天练,就得达到足够的训练量。清代有位书法家叫何绍基,一个青年拜他为师。这青年自以为聪明。学了一年就认为学得很好了,便向老师告别。何绍基取出一只匣子说:“这只匣子里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做个纪念吧!”青年接过匣子,拜谢了老师,便踏上了归途。匣子真重,那个青年走不到三里路,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他觉得奇怪,便打开了匣子,原来匣子里装的都是磨穿了的砚台。由此可见,要练好字,就得下苦工夫,坚持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
然而,按照现行课程计划的规定,小学生每周才有一节写字课,一年下来仅有20多个小时,这么少的训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是把写字作为“双基”训练的一门主课来对待的。学童入塾稍久,除读书背诵外,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教师先以把腕润字,教以横、直、钩、点及转折、轻重方法,再令自书。先描红字,次写影本,进而临帖。教师对写字的基本功要求很严,丝毫不准马虎。所以。受过传统语文教育的老一辈人大都有较为扎实的写字功底。由此看来,要练好字就得有足够的训练量,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账要勤算,字要勤练”。
怎么解决当前写字训练量不足的问题呢?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两条腿走路”。小学生虽然上写字课的时间不多,但平日写字实践的时间相当多。如抄生字是写,做文章是写,做各科作业也是写。然而,由于学生急于赶作业,注意力又不在练字上。所以往往缺乏训练意识,字写得不够认真。
我想。如果能引导学生确立一种“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也许能够增加学生的练字机会,解决写字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正如叶老所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牵牛要牵牛鼻子
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我们随机调查过10个班,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30%。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三个一”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三个一”中,牛鼻子是“一寸”。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手小,小肌肉又不发达,为了写字时使得上劲,往往握笔离笔尖太近。小学生握笔离笔尖太近,视线被手遮挡便看不到笔尖在纸上的运行。为了看到笔尖。小学生身子势必前倾,以致胸脯紧贴着桌边;头部又势必偏向左侧,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有个学生左眼视力0.5,右眼视力1.5。我让他写字,发现他的头向左歪着,左眼较低,几乎贴近本子,右眼则相对较高。这么久而久之,眼睛怎么能不近视呢?我们发现,小学生双眼近视的,大都是左眼比右眼来得严重,其原因盖出于此。
抓住了“牛鼻子”,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我们首先必须设法解决握笔离笔尖太近的问题。由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手部肌肉不甚发达,对于“一寸”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低年级的孩子握笔能离笔尖七八分也就够了。为使学生便于自己掌握,可以在笔尖以上一寸处用橡皮筋缠绕几匝作为记号,握笔不要超过这个界限。待养成了习惯再把橡皮筋取下来。所用铅笔笔芯不宜太硬,也不要削得太长、太尖。太硬则字迹不易清晰。太长、太尖则容易折断。“一寸”的问题解决得好,则“一拳”“一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怎么加强写字教学呢?最近我听了一些写字课,作了一些调查,也想了一些问题,但想得片片断断,不成系统,故曰“断想”。
打铁还得自身硬
关于写字教学,教科书上有明确要求。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习字册,可谓万事俱备。
然而,长期以来,写字课却开设得很不正常,经常被语文课挤占,可以说是徒有其名,形同虚设。这固然有应试教育的原因——各科教育的评分主要看答案的正误,却不管书写是否工整,但教师本身的写字基本功不过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过去未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自己不会写毛笔字,因而,也就很难去指导学生了。我们调查过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中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具备指导学生书写毛笔字能力的均不超过10%。以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
我市有个风化街小学。这所小学从领导到教师都很重视写字教学,小学生挥毫练字,蔚然成风。同学们的书写水平不断提高,锻炼和培养了细心、耐心、冷静、认真的习惯。执笔姿势正确率中钢笔字在80%以上,毛笔字在90%以上。在普及的基础上还涌现出了一小批书法小明星。几年来,全校已有100多名同学在市及全国有关比赛中获奖。
这所小学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抓得这么好呢?究其原因就是学校领导极为重视教师的写字基本功训练。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苦练,并代写字课。每学期开学,教师在领课本、备课本的同时,还要领笔、墨、砚、帖“四大件”。学校安排擅长书法的同志给老师们介绍基础书法理论,并悉心指导临帖。教师写字基本功训练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学校规定,每人每周交两篇大字,并有专人批改。学校每年元旦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书法展览,大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许多老师练字上了瘾,甚至星期天也照常挥毫不辍。三年来,全校教师坚持练字光是毛笔就磨秃了250余支,大瓶墨汁用了100余瓶,毛边纸写了10000余张。
教师掌握了写字的知识与技巧,便取得了指导学生写字的主动权,提高了写字课的质量,以往写字课上“教师样字一挂,学生随便乱画”的状况再也看不到了。即使是茶余饭后,教师与学生闲聊,也是言必称书法。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写好字的欲望。
风化街小学的事例有力地说明:要想抓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必先抓好教师自身的写字基本功。
不少老师过去没有受到正规的书法训练,如今年龄大了,往往缺乏练好字的信心,认为写字得从幼年练起,年龄大了便练不出来了。诚然,写字应从幼年练起,但也不是说年龄大了就一定练不好字。明朝有个文征明,本是一名秀才。三次岁考都因字写得不好而被列为三等,以致痛失参加乡试的资格。22岁的他发奋学习,每日写一遍智永的《千字文》,直到晚年仍坚持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前一个时期,我在彭城老年大学兼课,看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原来并无书法基础。经过一两年的不懈努力,竟写出了很漂亮的大字,有的还有书法作品参展。
俗语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胜任写字教学——尤其是毛笔字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锲而不舍,黾勉以求,刻苦练好写字基本功。
提笔即是练字时
写字是一项技能训练。要想写好字,就得坚持天天练,就得达到足够的训练量。清代有位书法家叫何绍基,一个青年拜他为师。这青年自以为聪明。学了一年就认为学得很好了,便向老师告别。何绍基取出一只匣子说:“这只匣子里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做个纪念吧!”青年接过匣子,拜谢了老师,便踏上了归途。匣子真重,那个青年走不到三里路,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他觉得奇怪,便打开了匣子,原来匣子里装的都是磨穿了的砚台。由此可见,要练好字,就得下苦工夫,坚持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
然而,按照现行课程计划的规定,小学生每周才有一节写字课,一年下来仅有20多个小时,这么少的训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是把写字作为“双基”训练的一门主课来对待的。学童入塾稍久,除读书背诵外,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教师先以把腕润字,教以横、直、钩、点及转折、轻重方法,再令自书。先描红字,次写影本,进而临帖。教师对写字的基本功要求很严,丝毫不准马虎。所以。受过传统语文教育的老一辈人大都有较为扎实的写字功底。由此看来,要练好字就得有足够的训练量,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账要勤算,字要勤练”。
怎么解决当前写字训练量不足的问题呢?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两条腿走路”。小学生虽然上写字课的时间不多,但平日写字实践的时间相当多。如抄生字是写,做文章是写,做各科作业也是写。然而,由于学生急于赶作业,注意力又不在练字上。所以往往缺乏训练意识,字写得不够认真。
我想。如果能引导学生确立一种“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也许能够增加学生的练字机会,解决写字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正如叶老所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牵牛要牵牛鼻子
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我们随机调查过10个班,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30%。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三个一”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三个一”中,牛鼻子是“一寸”。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手小,小肌肉又不发达,为了写字时使得上劲,往往握笔离笔尖太近。小学生握笔离笔尖太近,视线被手遮挡便看不到笔尖在纸上的运行。为了看到笔尖。小学生身子势必前倾,以致胸脯紧贴着桌边;头部又势必偏向左侧,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有个学生左眼视力0.5,右眼视力1.5。我让他写字,发现他的头向左歪着,左眼较低,几乎贴近本子,右眼则相对较高。这么久而久之,眼睛怎么能不近视呢?我们发现,小学生双眼近视的,大都是左眼比右眼来得严重,其原因盖出于此。
抓住了“牛鼻子”,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我们首先必须设法解决握笔离笔尖太近的问题。由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手部肌肉不甚发达,对于“一寸”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低年级的孩子握笔能离笔尖七八分也就够了。为使学生便于自己掌握,可以在笔尖以上一寸处用橡皮筋缠绕几匝作为记号,握笔不要超过这个界限。待养成了习惯再把橡皮筋取下来。所用铅笔笔芯不宜太硬,也不要削得太长、太尖。太硬则字迹不易清晰。太长、太尖则容易折断。“一寸”的问题解决得好,则“一拳”“一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