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地理学科与环境有着紧密关联,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要渗透环境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学生意识中,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本文对环境教育渗透与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与整合途径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问题严重性,为改善环境开始投入大量人力以及财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新观念。所以环境教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内容,特别是学生发展在高中处于重要阶段,地理学科渗透以及整合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将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环境等知识,可以结合环境教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以自然地理为支撑,人地关系为线索,进行地理教学。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和爱护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环境教育可结合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水环境、陆地环境等课程展开阐述,所以,环境教育可与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既能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增强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同时在生活中可以遵守规则,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另外,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
二、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不断深化地理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生态的逐步认识,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中地理的学习是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这既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理课本对环境本身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是學习地理的核心观点。学生通过学习各地方的不同的环境特点,发现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在实践中理解环境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利国利民的,是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
(二)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主要表现在人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研究两大对象。地理内容的特点是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学,主要包含环境因素,而且环境因素不断穿插其中,这两者联系比较紧密。例如:地区发展情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也是地理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的资源。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地理环境,出现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保护环境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例如:黄河的治理,上游要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中游就要注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完成了地理的教学任务,又提升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三)有助于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环境污染问题可对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搜集生活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对学生展开环境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人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学生爱护环境的行为需要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学即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地理教师可通过建立情境将案例带入其中,进而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转变思考模式,主动学习环境知识,并逐渐影响日常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以及整合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延伸地理教材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虽较广泛,但程度不深,学生对内容易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有许多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密切联系,例如:农业、工业、陆地、海洋以及气候等,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做出相应阐述,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环境教育,将这两者相结合,从而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以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这一课为例,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外,可以适当延伸其他知识,引导学生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开始。同时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有限的,从而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地理课本上还有人口与环境相关知识,通过这一章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地理教材是教师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差异以及学习特点,恰当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素材,使学生对环境知识学习系统化,进而实现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以及习惯的教学目标。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是地理教育必须给学生强化的理念,新课标要求要在地理教育中落实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那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逐步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也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情感和价值目标。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大自然间的关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环境教育主要涉及内容。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添加了有关人文环境内容,学生通过对人文环境的学习,加深了对大自然与人文环境间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自然环境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例如:人类在受到洪水的袭击时就认识到植树造林的作用,人类活动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同样人类活动也会受大自然的影响。所以人类要想生存发展就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反之,就会遭到严重的惩罚。“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3月22日世界节水日”等这样的公众节日,教师或者学校可以顺时顺境进行一些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实施环境保护的行为,而学生付诸行动,环境教育才达到真正的目的。 (三)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重要途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开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使自身教学作用得以发挥。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课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啊,地球出汗了”这一漫画动态图,让学生直观看到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之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气候变暖的危害。
同时可以选取几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伐木者、世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雨林成员等)不同角色,再对如何减轻温室效应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实践是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感悟和体会。在高中地理科目中,教師可以就地取材,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了解当地的环境状态,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当地的环境问题,也可以在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以此开展“我为家乡环境保护献言”之类的活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才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责。这种课外活动其实还有很多,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通过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进而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对环境进行保护。
(五)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环境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高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作为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配合地理教师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师开发本校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以便把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成为自己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可以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设计一些学校有能力、有空间和时间举办的活动,把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校本课程编写的参考点,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现实的实际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编写成既有利于开展环境教育,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报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会更上一层楼,也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自愿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利.试论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8):110.
[2]艾双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39.
[3]罗榕婷.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劣势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
[4]陈长顺.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才智,2020(6).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与整合途径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问题严重性,为改善环境开始投入大量人力以及财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新观念。所以环境教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内容,特别是学生发展在高中处于重要阶段,地理学科渗透以及整合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将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环境等知识,可以结合环境教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以自然地理为支撑,人地关系为线索,进行地理教学。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和爱护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环境教育可结合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水环境、陆地环境等课程展开阐述,所以,环境教育可与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既能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增强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同时在生活中可以遵守规则,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另外,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
二、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不断深化地理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生态的逐步认识,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中地理的学习是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这既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理课本对环境本身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是學习地理的核心观点。学生通过学习各地方的不同的环境特点,发现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在实践中理解环境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利国利民的,是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
(二)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主要表现在人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研究两大对象。地理内容的特点是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学,主要包含环境因素,而且环境因素不断穿插其中,这两者联系比较紧密。例如:地区发展情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也是地理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的资源。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地理环境,出现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保护环境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例如:黄河的治理,上游要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中游就要注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完成了地理的教学任务,又提升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三)有助于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环境污染问题可对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搜集生活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对学生展开环境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人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学生爱护环境的行为需要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学即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地理教师可通过建立情境将案例带入其中,进而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转变思考模式,主动学习环境知识,并逐渐影响日常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以及整合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延伸地理教材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虽较广泛,但程度不深,学生对内容易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有许多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密切联系,例如:农业、工业、陆地、海洋以及气候等,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做出相应阐述,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环境教育,将这两者相结合,从而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以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这一课为例,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外,可以适当延伸其他知识,引导学生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开始。同时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有限的,从而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地理课本上还有人口与环境相关知识,通过这一章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地理教材是教师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差异以及学习特点,恰当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素材,使学生对环境知识学习系统化,进而实现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以及习惯的教学目标。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是地理教育必须给学生强化的理念,新课标要求要在地理教育中落实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那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逐步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也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情感和价值目标。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大自然间的关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环境教育主要涉及内容。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地理添加了有关人文环境内容,学生通过对人文环境的学习,加深了对大自然与人文环境间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自然环境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例如:人类在受到洪水的袭击时就认识到植树造林的作用,人类活动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同样人类活动也会受大自然的影响。所以人类要想生存发展就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反之,就会遭到严重的惩罚。“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3月22日世界节水日”等这样的公众节日,教师或者学校可以顺时顺境进行一些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实施环境保护的行为,而学生付诸行动,环境教育才达到真正的目的。 (三)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重要途径,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开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使自身教学作用得以发挥。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课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啊,地球出汗了”这一漫画动态图,让学生直观看到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之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气候变暖的危害。
同时可以选取几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伐木者、世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雨林成员等)不同角色,再对如何减轻温室效应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实践是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感悟和体会。在高中地理科目中,教師可以就地取材,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了解当地的环境状态,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当地的环境问题,也可以在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以此开展“我为家乡环境保护献言”之类的活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才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责。这种课外活动其实还有很多,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通过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进而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对环境进行保护。
(五)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环境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高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作为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配合地理教师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师开发本校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以便把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成为自己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可以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设计一些学校有能力、有空间和时间举办的活动,把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校本课程编写的参考点,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现实的实际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编写成既有利于开展环境教育,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报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会更上一层楼,也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自愿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利.试论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8):110.
[2]艾双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39.
[3]罗榕婷.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劣势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
[4]陈长顺.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才智,2020(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