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言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语文要素”都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
下面,我结合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来谈谈怎样聚焦语文要素,使得教学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真正做到让课程目标体现得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一、基于文体,注重方法指导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是经过长时间群众口头创作,并口述流传,不断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学样式。它表现为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語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民间故事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不可思议?”学生有的说“老牛会说话”,有的说“王母娘娘的玉簪一划就变成了银河”,还有的说“牛郎织女一见面很快就决定结婚了”。抓住学生对于民间故事的好奇,我又说:“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牛郎织女相识过程的句子,猜想一下,他们从相识到决定生活在一起,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被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五分钟”,有的说“十分钟”,还有的说“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我问他们:“两个人从相识到决定生活在一起用的时间非常短,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学生激动地说:“有,一见钟情。”我笑着问他们:“你们相信一见钟情吗?”学生一起大声回答:“不相信!”我说:“我相信,因为课文里面牛郎和织女确实是一见钟情的。”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又问:“那你们可不可以在文章中找一找他们一见钟情的理由呢?”
学生立刻低下头,静静地从课文的第1自然段开始找,按照我的要求用笔圈画。有的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织女说的话,王母娘娘对织女不好,让她从早到晚都干活,但织女向往自由;也有学生找到织女听了牛郎的倾诉,对牛郎非常同情的语句。于是我引导学生概括织女的人物形象:向往自由、有同情心。
接着,我引导学生:“难道牛郎就没有优点了吗?” 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很多描写牛郎的句子,梳理、概括出牛郎的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忠厚老实。这样的教学既抓住了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着丰富想象,也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民间故事的情节,感悟人物的形象。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我也紧紧围绕着民间故事通俗有趣的特点,依照课前的学习提示,组织学习活动:“大家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再交流如何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这里可以由扶到放,先以“男耕女织、生活美满”这个情节创作为例,请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的插图,讨论并绘制接下来的连环画。
在示例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其他情节的创作。具体要求为:(1)画出场景和人物。(2)为画面配文,语言简洁、概括。分组完成后,小组展示。我在指导的时候注重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并提示学生要缩写故事的要点。同时,在课后,我还请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合作完成连环画并在班级展示,使得课内文本拓展到课外,既培养了学生缩写故事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可见,在教学课文时要抓住文体特点。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很多,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都凸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以表现自己愿望的重要手段。在抓住文体特点的同时,还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既要通过阅读感知人物形象,又要能够掌握概括小标题、缩写故事的能力,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
二、整合单元,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根据单元导语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可以更清晰地使各板块之间形成合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形成。
《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两篇课文所在的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本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是给民间故事下的定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围绕语文要素,是教学的重点。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课文时,把《牛郎织女(一)》的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民间故事口语化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牛郎织女(二)》的目标定位为“通过绘制连环画,学习缩写的方法”。
除了单元导语,在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习作中,均有课文的渗透、延伸。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在《语文园地》中,让学生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进一步强化本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梳理复述故事的方法。还有《乞巧》这首写牛郎织女的古诗编排,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古诗文。在习作中,让学生缩写民间故事。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这个民间故事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我在设计连环画的教学环节中,对缩写故事的方法做了初步的铺垫。一方面,通过默读课文筛选内容,知道文章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适当保留主要内容,删去次要内容,再进一步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就是连环画的小故事名称。由此可见,统编本教材加强了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得阅读、习作、《语文园地》与口语交际等板块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作用。因此,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就要研究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把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的目标之中,才能使得语文要素成为学生真正的能力。
三、活用习题,串接阅读教学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编排有梯度,且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抓住课后习题,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参考要素,并融入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牛郎织女(一)》一文中,就有两类习题,其中一类是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其他民间故事中找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行交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文学的文体特点,再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找找还有哪些民间故事中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第二天交流时,学生找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有中国民间故事,如《白蛇传》《田螺姑娘》等,还有外国民间故事,如《长不大的小牧羊人》等,在课后交流了这些故事各自神奇的地方后,那些没有查找资料的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给小小的心灵埋下了喜爱民间故事的种子。借机,我推荐了《中外民间故事》这本书,非常值得学生在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仅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在课堂上延伸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还有一类习题是想象补白类,如《牛郎织女(一)》课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列举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在教學时,我找了一幅与文本有关联的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看着这幅图片,学生有的说牛郎会说自己一天的见闻,有的说牛郎会倾诉自己的苦闷。在倾听学生说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牛郎的人物形象,使他们说得更加生动、有趣一点。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小说有什么不同?经过思考就知道,因为课型有所不同,民间故事积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头文学,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它有民族的审美基因,能对学生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同时它往往带有异想天开的成分,有益于让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的因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小学生有时候也需要异想天开。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想一想。这也是必要的语文素养训练。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和(二)这两课时,聚焦文体特点、单元整合、课后习题这三大方面,就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多花点心思,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对课文充满兴趣,对阅读充满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刘 妍
下面,我结合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来谈谈怎样聚焦语文要素,使得教学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真正做到让课程目标体现得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一、基于文体,注重方法指导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是经过长时间群众口头创作,并口述流传,不断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学样式。它表现为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語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故事充满神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民间故事想象奇特丰富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不可思议?”学生有的说“老牛会说话”,有的说“王母娘娘的玉簪一划就变成了银河”,还有的说“牛郎织女一见面很快就决定结婚了”。抓住学生对于民间故事的好奇,我又说:“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牛郎织女相识过程的句子,猜想一下,他们从相识到决定生活在一起,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被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五分钟”,有的说“十分钟”,还有的说“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我问他们:“两个人从相识到决定生活在一起用的时间非常短,有没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学生激动地说:“有,一见钟情。”我笑着问他们:“你们相信一见钟情吗?”学生一起大声回答:“不相信!”我说:“我相信,因为课文里面牛郎和织女确实是一见钟情的。”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又问:“那你们可不可以在文章中找一找他们一见钟情的理由呢?”
学生立刻低下头,静静地从课文的第1自然段开始找,按照我的要求用笔圈画。有的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织女说的话,王母娘娘对织女不好,让她从早到晚都干活,但织女向往自由;也有学生找到织女听了牛郎的倾诉,对牛郎非常同情的语句。于是我引导学生概括织女的人物形象:向往自由、有同情心。
接着,我引导学生:“难道牛郎就没有优点了吗?” 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很多描写牛郎的句子,梳理、概括出牛郎的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忠厚老实。这样的教学既抓住了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着丰富想象,也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民间故事的情节,感悟人物的形象。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我也紧紧围绕着民间故事通俗有趣的特点,依照课前的学习提示,组织学习活动:“大家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再交流如何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这里可以由扶到放,先以“男耕女织、生活美满”这个情节创作为例,请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的插图,讨论并绘制接下来的连环画。
在示例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其他情节的创作。具体要求为:(1)画出场景和人物。(2)为画面配文,语言简洁、概括。分组完成后,小组展示。我在指导的时候注重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并提示学生要缩写故事的要点。同时,在课后,我还请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合作完成连环画并在班级展示,使得课内文本拓展到课外,既培养了学生缩写故事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可见,在教学课文时要抓住文体特点。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很多,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都凸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以表现自己愿望的重要手段。在抓住文体特点的同时,还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既要通过阅读感知人物形象,又要能够掌握概括小标题、缩写故事的能力,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
二、整合单元,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根据单元导语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可以更清晰地使各板块之间形成合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形成。
《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两篇课文所在的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本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是给民间故事下的定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围绕语文要素,是教学的重点。根据单元目标,在教学课文时,把《牛郎织女(一)》的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民间故事口语化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牛郎织女(二)》的目标定位为“通过绘制连环画,学习缩写的方法”。
除了单元导语,在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习作中,均有课文的渗透、延伸。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在《语文园地》中,让学生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进一步强化本单元“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梳理复述故事的方法。还有《乞巧》这首写牛郎织女的古诗编排,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古诗文。在习作中,让学生缩写民间故事。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这个民间故事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我在设计连环画的教学环节中,对缩写故事的方法做了初步的铺垫。一方面,通过默读课文筛选内容,知道文章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适当保留主要内容,删去次要内容,再进一步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就是连环画的小故事名称。由此可见,统编本教材加强了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得阅读、习作、《语文园地》与口语交际等板块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作用。因此,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就要研究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把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的目标之中,才能使得语文要素成为学生真正的能力。
三、活用习题,串接阅读教学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编排有梯度,且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抓住课后习题,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参考要素,并融入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牛郎织女(一)》一文中,就有两类习题,其中一类是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其他民间故事中找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行交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文学的文体特点,再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找找还有哪些民间故事中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第二天交流时,学生找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有中国民间故事,如《白蛇传》《田螺姑娘》等,还有外国民间故事,如《长不大的小牧羊人》等,在课后交流了这些故事各自神奇的地方后,那些没有查找资料的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给小小的心灵埋下了喜爱民间故事的种子。借机,我推荐了《中外民间故事》这本书,非常值得学生在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仅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在课堂上延伸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还有一类习题是想象补白类,如《牛郎织女(一)》课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列举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在教學时,我找了一幅与文本有关联的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看着这幅图片,学生有的说牛郎会说自己一天的见闻,有的说牛郎会倾诉自己的苦闷。在倾听学生说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牛郎的人物形象,使他们说得更加生动、有趣一点。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小说有什么不同?经过思考就知道,因为课型有所不同,民间故事积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头文学,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它有民族的审美基因,能对学生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同时它往往带有异想天开的成分,有益于让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的因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小学生有时候也需要异想天开。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想一想。这也是必要的语文素养训练。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和(二)这两课时,聚焦文体特点、单元整合、课后习题这三大方面,就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多花点心思,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对课文充满兴趣,对阅读充满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