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进度快,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文化输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作者在模块九的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模块教学 文化 语言 文化意识
1.引言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高三学生在学完八个模块后,应该了解语言与文化、科学文化、文学文化、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职业、节日等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进度快,高三的英语模块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对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认为只要是高考不考的平时就不教,这种行为直接导致学生文化意识薄弱,影响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2.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掌握语言的丰富内涵,形成跨文化意识。
3.模块九的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在编排体系上与前八个模块相似,每个单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 and Self-assessment七个板块构成,主要介绍外国文化、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等,大量的文化信息集中在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Task and Project几个板块。
教学案例一——快乐开展教育,输入文化意识。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即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学习知识。在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介绍颜色的部分时,笔者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了解自己的性格。学生对颜色和性格的关系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在大家对颜色和性格深入了解后,笔者提问如果要交朋友,大家愿意和谁交朋友,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的关于描述性格的词汇,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理由,同学之间的情谊可见一斑,同时,同学们也理性地理解了颜色与性格的联系。由此可见,通过精心设计并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学生既提高了兴趣,又轻松地接受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促进了英语学习。
教学案例二——激活教材内容,培养文化意识。
第九模块中的各个板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地道,正所谓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文化意识资源的核心部分,因为其中渗透的浓厚的文化意识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第二单元的阅读材料是关于雅典卫城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处理课文的同时,笔者增加了“文化旁白”(cultural aside),恰当地对有关内容加以文化介绍。在讲解雅典卫城的保护神是雅典娜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了希腊神话中的诸神,美丽的图片勾起了学生对童年时阅读希腊神话的回忆,同时了解了古希腊的悠久文明。
教学案例三——参与情景活动,习得文化意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如果要充分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以情景和话题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单元project部分介绍的是澳大利亚文化中的运动部分,学完后,学生要写一份关于中国文化某一方面的调查报告。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笔者是一名想要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因为还没决定去哪个国家旅游,所以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充当导游,讲解自己旅行社负责的那个国家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地理历史、建筑艺术,等等,同学们决定哪个导游讲得最吸引人,笔者最终就去那个国家。同学们的思维发散开了,在参与的同时既发挥了既有的文化知识,又接受了很多新的文化知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为课后完成调查报告夯实了基础。
4.结语
语言学家格林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在高三阶段仍然注重文化意识的输入和培养,并不影响高考,相反会有助于高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更要关注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学生感受语言和文化“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最终内化文化意识,准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模块教学 文化 语言 文化意识
1.引言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高三学生在学完八个模块后,应该了解语言与文化、科学文化、文学文化、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职业、节日等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进度快,高三的英语模块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对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认为只要是高考不考的平时就不教,这种行为直接导致学生文化意识薄弱,影响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2.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掌握语言的丰富内涵,形成跨文化意识。
3.模块九的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在编排体系上与前八个模块相似,每个单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 and Self-assessment七个板块构成,主要介绍外国文化、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等,大量的文化信息集中在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Task and Project几个板块。
教学案例一——快乐开展教育,输入文化意识。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即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学习知识。在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介绍颜色的部分时,笔者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了解自己的性格。学生对颜色和性格的关系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在大家对颜色和性格深入了解后,笔者提问如果要交朋友,大家愿意和谁交朋友,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的关于描述性格的词汇,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理由,同学之间的情谊可见一斑,同时,同学们也理性地理解了颜色与性格的联系。由此可见,通过精心设计并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学生既提高了兴趣,又轻松地接受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促进了英语学习。
教学案例二——激活教材内容,培养文化意识。
第九模块中的各个板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地道,正所谓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文化意识资源的核心部分,因为其中渗透的浓厚的文化意识能够很好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第二单元的阅读材料是关于雅典卫城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处理课文的同时,笔者增加了“文化旁白”(cultural aside),恰当地对有关内容加以文化介绍。在讲解雅典卫城的保护神是雅典娜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了希腊神话中的诸神,美丽的图片勾起了学生对童年时阅读希腊神话的回忆,同时了解了古希腊的悠久文明。
教学案例三——参与情景活动,习得文化意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如果要充分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以情景和话题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单元project部分介绍的是澳大利亚文化中的运动部分,学完后,学生要写一份关于中国文化某一方面的调查报告。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笔者是一名想要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因为还没决定去哪个国家旅游,所以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充当导游,讲解自己旅行社负责的那个国家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地理历史、建筑艺术,等等,同学们决定哪个导游讲得最吸引人,笔者最终就去那个国家。同学们的思维发散开了,在参与的同时既发挥了既有的文化知识,又接受了很多新的文化知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为课后完成调查报告夯实了基础。
4.结语
语言学家格林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在高三阶段仍然注重文化意识的输入和培养,并不影响高考,相反会有助于高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更要关注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学生感受语言和文化“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最终内化文化意识,准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