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高德胜在其《生活德育论》中说,“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如何开启“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这扇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如皋,走进如皋教育。
一、文化是源泉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二字即出于此,可谓博大精深,文化的内涵道不尽也说不完,它对我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1.精神文化涵养人
课间玩平衡木是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孩子们在一边玩,老师们在一边静静地看,从来不会鼓励他们去走那些比较高的平衡木,老师们常说,平衡木有高有低,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平衡木。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朱校长有一次无意中和学生说起她很喜欢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朱校长上课时意外发现讲台上插了几只清香的桂花,她在激动的同时却陷入了沉思:这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她首先将学生们夸奖了一番,表扬了他们爱戴师长的可敬精神,然后话锋一转,说道,老师真的很谢谢你们,可是如果人人都折一枝花,那么树上的花就会越来越少,我们自己闻到了花香,可是来往的路人却闻不到了,我们到底该不该折花呢?朱校长的一句反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花是不能随意折的。
在如皋,这种春风细雨般的教育理念早已内化为每一个老师内在的追求,安定小学里头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学校里有几棵枯了的紫薇,学生说,真丑!它已经没有绿化的作用了。可是姜校长对学生说,你们可以给这些枯树来个造型,修剪修剪,说不定它们会大变样呢。果然,这些枯树一经修剪就成了最美的艺术品。
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做人的真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样吧。
2.物质文化熏陶人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其《早教的秘密》中说:“儿童的知觉需要足够的刺激,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形、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
从户外的绿化,到室内的色彩,对每一处环境的布置,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都会从孩子是否喜欢来考虑。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路,拱形的小木桥,绿油油的草坪……都是孩子们摸爬打滚的好地方。他们还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开辟了室内天然花园。同时,用各种自然的材料来装饰,原先用坚硬混凝土浇筑的柱子在老师们的精心布置下,成了茂密的树林,枝繁叶茂,四季如春,四周墙壁也彩绘成了丛林。
戴庄幼儿园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地域的乡土文化和自然村落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原色教育”的理念,所谓“原色”,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戴庄幼儿园的老师们带着孩子融入大自然,体验农村乡野生活,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许孩子一个弥漫泥土与绿草清香的原色童年。学校有占地2 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草坪周围栽种着各种树木,草地上的小草春夏绿,秋冬黄,一岁一枯荣;院墙上爬着的曲曲弯弯的藤蔓,有扁豆、有丝瓜,无声地向孩子们吹着小喇叭。幼儿园除了大门前一条公路外,其余三面都是农田环绕,冬种麦苗夏插秧,春天黄黄的油菜花,秋天金黄的稻谷,一年四季风光不同,向孩子诠释着大自然的美好。他们还会带着孩子到附近的草莓基地、葡萄园、梨园去亲身采摘草莓、葡萄、香梨,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如皋的校园或古朴庄重,或现代感十足,但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致力于将校园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不遗余力地打造校园环境,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课程做阵地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每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独一无二的校本课程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里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文庙大成殿,是专门纪念孔子的地方,它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清晨,伴着灿烂的朝阳,和着清脆的鸟鸣,早早来到学校的学生们拿起扫帚,将文庙大成殿前的广场打扫好,仔细擦洗殿前的横栏,然后整齐地列队在大成殿前,双手捧着古代经典,开始晨诵,迎接陆陆续续到校的同学。下午放学时,大殿内钟鼓齐鸣,在动听的乐声中学生们互相说再见——这就是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晨诵暮鼓”课程。南宋理学家朱熹倡导对小学的弟子应“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让学生学会洒水扫地和待人接物,这也是“晨诵暮鼓”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安定小学的“安定”二字出自北宋著名的大教育家胡安定,安定小学的历史亦可以追溯到安定先生在如皋创办的第一所安定书院。他们最开始开发了单本《安定先生》的校本教材,后来觉得内容不够丰富,于是群策群力,用图画充实了内容,最终将《安定先生》丰富到6本才算满意。《安定先生》不仅是学生上课的材料,更是他们爱不释手的故事书,学生们还把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甚至给还不识字的弟弟妹妹讲安定先生的故事,一家人共读一本书。安定先生是安定学子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谁要是不知道安定先生的故事那是要被同学取笑的。
美国前登月工程研究院工程师沈洪涛、中国流线力学科学家郑学龄,都曾就读于白蒲小学。得力于他们的支持,在钟情于科技教育的教师团队努力下,白蒲小学整合多方资源,开发了“白蒲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科技教学的内容大多都会联系生活,比如,让学生了解自来水是如何净化的,黄酒是如何进行发酵的……教师们利用一切机会启发学生,告诉他们科技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科技应该服务于生活。
2.其乐融融的家长课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力家长,把家长整编成教育的力量,不仅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安定小学专门打造了“彩虹桥项目”,邀请热心教育、关心教育、有所专长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在校内与校外之间构架起一座七彩的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如皋的“如派盆景”全国闻名,于是他们在校园内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盆景园,邀请在盆景领域很有造诣的家长到校,为孩子们讲解盆景知识,学习盆景制作,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长走进课堂客串一把老师是很常见的事情,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开辟了家长素养课堂,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有的家长对插花很有研究,就邀请他到学校教授插画课程;有的家长摄影技术一流,就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教给他们基本的摄影技巧……在白蒲小学,有些老人在大课间甚至会自发的来到学校,教学生们跳操或跳舞,老人与学生一起律动,这是最动人的场面。
一位参与学校授课的家长说:“学校能邀请我来,说明学校很信任我,我就是在忙也要来。”有了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何愁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呢?
3.匠心独运的特色课程
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爱心是十分重要的,走进如皋西城幼儿园,如果您看见鸡和鸭满地跑可千万别奇怪,这可是他们“生蛋课程”的宝贝,甚至这些动物的走姿、饮食、作息都是教师们上课的素材。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就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开发了“自然”课程。搬迁新园后,幼儿园的建筑像一座迷宫,很多家长、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教室,我们便设计了“我是XX班的宝宝”,告诉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班级,同时推广开来,“如果在社会中迷路了该怎么办呢?”课程的设计依据学生的需要,课程的落脚点最终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总之,只要学生需要的,都成为它们的课程内容。
这样的特色课程还有很多,安定小学学校操场的最北侧有一排珍贵的“空地”,他们充分利用起来,建成了“安定苗”劳动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数学学科的“测量、统计、计算”,美术学科的“素描”,以及“美丽的瞬间”摄影等,“安定苗”劳动实践基地,这些实践活动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
三、实践出真知
安妮·莎莉文为了让年幼的海伦·凯勒知道“水”是什么,就牵着她的手来到河边,让她亲自感受“水”的形态,海伦·凯勒自此就知道了“水”为何物。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实践,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的实践使林梓小学的师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教育灵魂的德育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这片乐土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建设了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馆。厨艺室里,老师会讲授烹饪的基本流程和技巧;糕饼屋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发挥想象力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点心,不仅好看而且好吃……这些功能室为孩子提供了生活体验的场所,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生活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慢慢培养。如皋市实验初中以宿舍为抓手,提倡“三化、五条线”,即美化、整洁化、军事化,被子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洗漱用品一条线、水瓶一条线。学生们还将这些生活技能带到家里,自觉整理自己甚至是家人的房间,据朱校长说,很多学生直到上了大学依旧坚持着初中时在校养成的习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辟了种植园让学生们自己耕种。饿了,就到知味园自己做饭,“知味”二字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知饭菜之味,一层是知生活之味。学生们自己烧火、洗菜、切菜、炒菜、吃完后自己打扫卫生。在知味园里,学生们嚼着自己做的饭菜,或咸或淡,或生或熟,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才能体会。
教育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可谓不小,可是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不可谓不大。
2.社会是绝佳的舞台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长空让雄鹰自在飞翔,溪水让鱼儿尽情遨游,有没有一方天地让学生自由生长?我想,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那一方自由的天地。
在这里,参天的水杉护卫他们生态远足,远足的过程中顺道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妙风景。如果吃完“远足”这道“小菜”还不过瘾,前方还有体能拓展园、沙艺活动园、国防教育园、农耕体验园、生态植物园、爱护珍稀动物教育园、长寿文化园等十多个室外拓展园这些“大菜”随时候着。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生命原野上挺拔的树苗,尽情生长。
重阳节前夕,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指导学生选购一些富有意义的商品,去街头推销,宣传孝亲敬长的美德,再用推销所得给自家的或社区的老人买一个小礼物,送上一份惊喜、一份温暖,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就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萌芽。护士节,学生们走进如皋人民医院产房,体验护士工作的辛苦……这些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社会实践从来不是随口说说,如皋教育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不断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清明节安定小学带领学生们凭吊革命烈士、祭扫胡瑗墓;到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带领孩子参观绿园盆景种植园,参加中国盆景艺术节开幕式,将孩子带到广阔的社会中,观察、体验,获取新的信息……
多年来,如皋教育人在生活德育这片土地上默默耕作,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如皋,生活德育绝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从环境的布置、课程的开发,到活动的开展都是真实可感的。让德育回归生活,如皋教育人做到了。
一、文化是源泉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二字即出于此,可谓博大精深,文化的内涵道不尽也说不完,它对我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1.精神文化涵养人
课间玩平衡木是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孩子们在一边玩,老师们在一边静静地看,从来不会鼓励他们去走那些比较高的平衡木,老师们常说,平衡木有高有低,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平衡木。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朱校长有一次无意中和学生说起她很喜欢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朱校长上课时意外发现讲台上插了几只清香的桂花,她在激动的同时却陷入了沉思:这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她首先将学生们夸奖了一番,表扬了他们爱戴师长的可敬精神,然后话锋一转,说道,老师真的很谢谢你们,可是如果人人都折一枝花,那么树上的花就会越来越少,我们自己闻到了花香,可是来往的路人却闻不到了,我们到底该不该折花呢?朱校长的一句反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花是不能随意折的。
在如皋,这种春风细雨般的教育理念早已内化为每一个老师内在的追求,安定小学里头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学校里有几棵枯了的紫薇,学生说,真丑!它已经没有绿化的作用了。可是姜校长对学生说,你们可以给这些枯树来个造型,修剪修剪,说不定它们会大变样呢。果然,这些枯树一经修剪就成了最美的艺术品。
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做人的真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样吧。
2.物质文化熏陶人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其《早教的秘密》中说:“儿童的知觉需要足够的刺激,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形、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
从户外的绿化,到室内的色彩,对每一处环境的布置,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都会从孩子是否喜欢来考虑。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路,拱形的小木桥,绿油油的草坪……都是孩子们摸爬打滚的好地方。他们还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开辟了室内天然花园。同时,用各种自然的材料来装饰,原先用坚硬混凝土浇筑的柱子在老师们的精心布置下,成了茂密的树林,枝繁叶茂,四季如春,四周墙壁也彩绘成了丛林。
戴庄幼儿园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地域的乡土文化和自然村落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原色教育”的理念,所谓“原色”,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戴庄幼儿园的老师们带着孩子融入大自然,体验农村乡野生活,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许孩子一个弥漫泥土与绿草清香的原色童年。学校有占地2 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草坪周围栽种着各种树木,草地上的小草春夏绿,秋冬黄,一岁一枯荣;院墙上爬着的曲曲弯弯的藤蔓,有扁豆、有丝瓜,无声地向孩子们吹着小喇叭。幼儿园除了大门前一条公路外,其余三面都是农田环绕,冬种麦苗夏插秧,春天黄黄的油菜花,秋天金黄的稻谷,一年四季风光不同,向孩子诠释着大自然的美好。他们还会带着孩子到附近的草莓基地、葡萄园、梨园去亲身采摘草莓、葡萄、香梨,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如皋的校园或古朴庄重,或现代感十足,但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致力于将校园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不遗余力地打造校园环境,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课程做阵地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每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独一无二的校本课程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里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文庙大成殿,是专门纪念孔子的地方,它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清晨,伴着灿烂的朝阳,和着清脆的鸟鸣,早早来到学校的学生们拿起扫帚,将文庙大成殿前的广场打扫好,仔细擦洗殿前的横栏,然后整齐地列队在大成殿前,双手捧着古代经典,开始晨诵,迎接陆陆续续到校的同学。下午放学时,大殿内钟鼓齐鸣,在动听的乐声中学生们互相说再见——这就是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晨诵暮鼓”课程。南宋理学家朱熹倡导对小学的弟子应“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让学生学会洒水扫地和待人接物,这也是“晨诵暮鼓”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安定小学的“安定”二字出自北宋著名的大教育家胡安定,安定小学的历史亦可以追溯到安定先生在如皋创办的第一所安定书院。他们最开始开发了单本《安定先生》的校本教材,后来觉得内容不够丰富,于是群策群力,用图画充实了内容,最终将《安定先生》丰富到6本才算满意。《安定先生》不仅是学生上课的材料,更是他们爱不释手的故事书,学生们还把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甚至给还不识字的弟弟妹妹讲安定先生的故事,一家人共读一本书。安定先生是安定学子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谁要是不知道安定先生的故事那是要被同学取笑的。
美国前登月工程研究院工程师沈洪涛、中国流线力学科学家郑学龄,都曾就读于白蒲小学。得力于他们的支持,在钟情于科技教育的教师团队努力下,白蒲小学整合多方资源,开发了“白蒲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科技教学的内容大多都会联系生活,比如,让学生了解自来水是如何净化的,黄酒是如何进行发酵的……教师们利用一切机会启发学生,告诉他们科技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科技应该服务于生活。
2.其乐融融的家长课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力家长,把家长整编成教育的力量,不仅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安定小学专门打造了“彩虹桥项目”,邀请热心教育、关心教育、有所专长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在校内与校外之间构架起一座七彩的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如皋的“如派盆景”全国闻名,于是他们在校园内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盆景园,邀请在盆景领域很有造诣的家长到校,为孩子们讲解盆景知识,学习盆景制作,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长走进课堂客串一把老师是很常见的事情,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开辟了家长素养课堂,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有的家长对插花很有研究,就邀请他到学校教授插画课程;有的家长摄影技术一流,就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教给他们基本的摄影技巧……在白蒲小学,有些老人在大课间甚至会自发的来到学校,教学生们跳操或跳舞,老人与学生一起律动,这是最动人的场面。
一位参与学校授课的家长说:“学校能邀请我来,说明学校很信任我,我就是在忙也要来。”有了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何愁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呢?
3.匠心独运的特色课程
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爱心是十分重要的,走进如皋西城幼儿园,如果您看见鸡和鸭满地跑可千万别奇怪,这可是他们“生蛋课程”的宝贝,甚至这些动物的走姿、饮食、作息都是教师们上课的素材。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就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开发了“自然”课程。搬迁新园后,幼儿园的建筑像一座迷宫,很多家长、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教室,我们便设计了“我是XX班的宝宝”,告诉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班级,同时推广开来,“如果在社会中迷路了该怎么办呢?”课程的设计依据学生的需要,课程的落脚点最终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总之,只要学生需要的,都成为它们的课程内容。
这样的特色课程还有很多,安定小学学校操场的最北侧有一排珍贵的“空地”,他们充分利用起来,建成了“安定苗”劳动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数学学科的“测量、统计、计算”,美术学科的“素描”,以及“美丽的瞬间”摄影等,“安定苗”劳动实践基地,这些实践活动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
三、实践出真知
安妮·莎莉文为了让年幼的海伦·凯勒知道“水”是什么,就牵着她的手来到河边,让她亲自感受“水”的形态,海伦·凯勒自此就知道了“水”为何物。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实践,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的实践使林梓小学的师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教育灵魂的德育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这片乐土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建设了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馆。厨艺室里,老师会讲授烹饪的基本流程和技巧;糕饼屋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发挥想象力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点心,不仅好看而且好吃……这些功能室为孩子提供了生活体验的场所,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生活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慢慢培养。如皋市实验初中以宿舍为抓手,提倡“三化、五条线”,即美化、整洁化、军事化,被子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洗漱用品一条线、水瓶一条线。学生们还将这些生活技能带到家里,自觉整理自己甚至是家人的房间,据朱校长说,很多学生直到上了大学依旧坚持着初中时在校养成的习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辟了种植园让学生们自己耕种。饿了,就到知味园自己做饭,“知味”二字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知饭菜之味,一层是知生活之味。学生们自己烧火、洗菜、切菜、炒菜、吃完后自己打扫卫生。在知味园里,学生们嚼着自己做的饭菜,或咸或淡,或生或熟,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才能体会。
教育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可谓不小,可是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不可谓不大。
2.社会是绝佳的舞台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长空让雄鹰自在飞翔,溪水让鱼儿尽情遨游,有没有一方天地让学生自由生长?我想,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那一方自由的天地。
在这里,参天的水杉护卫他们生态远足,远足的过程中顺道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妙风景。如果吃完“远足”这道“小菜”还不过瘾,前方还有体能拓展园、沙艺活动园、国防教育园、农耕体验园、生态植物园、爱护珍稀动物教育园、长寿文化园等十多个室外拓展园这些“大菜”随时候着。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生命原野上挺拔的树苗,尽情生长。
重阳节前夕,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指导学生选购一些富有意义的商品,去街头推销,宣传孝亲敬长的美德,再用推销所得给自家的或社区的老人买一个小礼物,送上一份惊喜、一份温暖,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就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萌芽。护士节,学生们走进如皋人民医院产房,体验护士工作的辛苦……这些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社会实践从来不是随口说说,如皋教育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不断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清明节安定小学带领学生们凭吊革命烈士、祭扫胡瑗墓;到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带领孩子参观绿园盆景种植园,参加中国盆景艺术节开幕式,将孩子带到广阔的社会中,观察、体验,获取新的信息……
多年来,如皋教育人在生活德育这片土地上默默耕作,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如皋,生活德育绝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从环境的布置、课程的开发,到活动的开展都是真实可感的。让德育回归生活,如皋教育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