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保护表现欲望,让学生“敢”说;“听、读”促说;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说;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会”说四个方面,对说话是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进行了论述。说话学生敢说朗读指导说话在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最广泛。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运用语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叶圣陶先生早就就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如何加强“说话”训练呢?
一、保护表现欲望,让学生“敢”说
应认识到学生不愿“说”的原因,主要在教师身上。一是教师爱满堂灌,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是上课唯恐学生不明白,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没完,学生却并不爱听。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二是教师爱做课堂主人,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不通顺,或语无伦次,教师往往对此不高兴,或者训斥一番。他却不想一想,学生啥都会要老师干什么?通过调查和与学生座谈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欲”没有给予很好的呵护。如对“不答者”的无视;对“答错者”的讥讽;对“抢答者”的呵斥……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教师必须全面看待学生,要看到孩子们思维敏捷和敢于表达的一面;对“答错者”,教师给予鼓励,使他们积极探求争取答案;对于“不答者”,教师可用目光表示关怀和信任。总之,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抢着表现自己,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现欲望”。
二、“听、读”促说
1.以听促说
学会听是会说的前提。一般人在小时候,口头表达能力特强,这就是“以听促说”的成果。小学教师应努力使孩子们保持这种习惯。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讲一讲老师刚刚讲的内容?”“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谁能学再说一遍”……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听”的兴趣,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明白、听完整的习惯。课下,教师可以布置些类似“大人们的悄悄话”“电视上两个人如何辩论”“收听评书”等听话练习;然后,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组织他们表演,并给予指导和合适的评价。
2.读中学说
(1)朗读指导不可忽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教师示范,让学生表情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大意;最后,学生自己“口头”表达出来,达到恰如其分地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会更好,这都会促进说的飞跃。
(2)熟记精彩篇章。精彩篇章是语言的精华,对这些片断的熟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水平的提高。在一次描述训练时,一位学生对春雨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春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春雨也伴随着微风轻轻飘洒着。我打开窗子向外望,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断断续续地直插到地里。近处的树木、小草青翠欲滴,远处的高楼、田野,在茫茫的雨帘中,好像抹上了一层轻烟。大地上荡漾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多美的‘春雨图’啊!”我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能用上这么多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春雨呢?”他回答说:“以前,我看过写细雨的文章,‘像绣花针’‘茫茫的雨帘’‘抹上了一层轻烟’这些词语都被我记下了。而‘泥土气息’‘沁人心脾’也是我在其他写景文章中见过的词语。当时,我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记住了它们的意思。今天,当我看到这样的细雨,就很自然地从景物描写语言库里挑选了这些语句,把它描述出来了。”读中学说,既给学牛树立了学习语言的范本,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规范”语言的力量,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说
“说话”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能力,只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
1.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乃至一个句子、一个词等,进行评述项目的训练。如教完《田忌赛马》后,开展对文中的人物评述活动。
2.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假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来进行假说训练。如教完《群鸟学艺》,就以“假如群鸟都认真学艺”为题,说一段话。教完《我的心事》,就以“假如奶奶知道了我的心事”为题,说一段话等。
3.教学抓住课文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结尾,引导学生进行续说训练。如教学《凡卡》,可续说“凡卡的梦”;教学《穷人》后,可续说“桑娜拉开帐子后”。
4.有的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得十分简略。这时就可以指导想象,插说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补说或扩说练习。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对邱少云烈火烧身壮烈牺牲时的情景未作详细描写。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英雄的高大形象,感悟他崇高的品质,可指导学生先观察插图,再想象邱少云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以“烈火中永生”为题,补说一段话。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会”说
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可见“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图文结合,放飞想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运用插图,要深度挖掘,既要让其指出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又要启发学生想象“它像什么?”再组织学生品读作者介绍这幅图(组图)的文句,这样能够加深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顺藤摸瓜,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发问,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教会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切实的训练,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日常表达,都会有明显进步。
总之,“说话”是一种综合训练,加强“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任何一名教师都要注重学生说话的训练,切实从小事做起,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一、保护表现欲望,让学生“敢”说
应认识到学生不愿“说”的原因,主要在教师身上。一是教师爱满堂灌,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是上课唯恐学生不明白,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没完,学生却并不爱听。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二是教师爱做课堂主人,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不通顺,或语无伦次,教师往往对此不高兴,或者训斥一番。他却不想一想,学生啥都会要老师干什么?通过调查和与学生座谈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欲”没有给予很好的呵护。如对“不答者”的无视;对“答错者”的讥讽;对“抢答者”的呵斥……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教师必须全面看待学生,要看到孩子们思维敏捷和敢于表达的一面;对“答错者”,教师给予鼓励,使他们积极探求争取答案;对于“不答者”,教师可用目光表示关怀和信任。总之,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抢着表现自己,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现欲望”。
二、“听、读”促说
1.以听促说
学会听是会说的前提。一般人在小时候,口头表达能力特强,这就是“以听促说”的成果。小学教师应努力使孩子们保持这种习惯。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讲一讲老师刚刚讲的内容?”“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谁能学再说一遍”……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听”的兴趣,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明白、听完整的习惯。课下,教师可以布置些类似“大人们的悄悄话”“电视上两个人如何辩论”“收听评书”等听话练习;然后,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组织他们表演,并给予指导和合适的评价。
2.读中学说
(1)朗读指导不可忽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教师示范,让学生表情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大意;最后,学生自己“口头”表达出来,达到恰如其分地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会更好,这都会促进说的飞跃。
(2)熟记精彩篇章。精彩篇章是语言的精华,对这些片断的熟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水平的提高。在一次描述训练时,一位学生对春雨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春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春雨也伴随着微风轻轻飘洒着。我打开窗子向外望,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断断续续地直插到地里。近处的树木、小草青翠欲滴,远处的高楼、田野,在茫茫的雨帘中,好像抹上了一层轻烟。大地上荡漾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多美的‘春雨图’啊!”我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能用上这么多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春雨呢?”他回答说:“以前,我看过写细雨的文章,‘像绣花针’‘茫茫的雨帘’‘抹上了一层轻烟’这些词语都被我记下了。而‘泥土气息’‘沁人心脾’也是我在其他写景文章中见过的词语。当时,我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记住了它们的意思。今天,当我看到这样的细雨,就很自然地从景物描写语言库里挑选了这些语句,把它描述出来了。”读中学说,既给学牛树立了学习语言的范本,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规范”语言的力量,进而建立起学习语言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说
“说话”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能力,只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
1.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乃至一个句子、一个词等,进行评述项目的训练。如教完《田忌赛马》后,开展对文中的人物评述活动。
2.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假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来进行假说训练。如教完《群鸟学艺》,就以“假如群鸟都认真学艺”为题,说一段话。教完《我的心事》,就以“假如奶奶知道了我的心事”为题,说一段话等。
3.教学抓住课文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结尾,引导学生进行续说训练。如教学《凡卡》,可续说“凡卡的梦”;教学《穷人》后,可续说“桑娜拉开帐子后”。
4.有的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得十分简略。这时就可以指导想象,插说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补说或扩说练习。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对邱少云烈火烧身壮烈牺牲时的情景未作详细描写。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英雄的高大形象,感悟他崇高的品质,可指导学生先观察插图,再想象邱少云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以“烈火中永生”为题,补说一段话。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会”说
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可见“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图文结合,放飞想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运用插图,要深度挖掘,既要让其指出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又要启发学生想象“它像什么?”再组织学生品读作者介绍这幅图(组图)的文句,这样能够加深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顺藤摸瓜,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发问,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教会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切实的训练,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日常表达,都会有明显进步。
总之,“说话”是一种综合训练,加强“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翼,任何一名教师都要注重学生说话的训练,切实从小事做起,全面提升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