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意识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没有充分地阅读,没有在阅读上的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完全是无本之木。只有课文读得充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运用声情并茂的导语,直观的材料、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次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放弃琐碎地分析课文的做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再次,因“课”制宜,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听录音看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交叉运用,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做到边读边想,才会为更深层次的思考打下基础。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保证。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需要环境的熏陶。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与是否有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记忆活动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愉快的心境,能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首先,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情绪,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和亲切和蔼的举止努力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为学生的提问提供“安全感”。
  其次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珍视他们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提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武器,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许,强化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兴趣。表扬意味着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受表扬的人会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可进一步激发其内在动力,这种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奖励对学生来说更为持久和稳定。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竞赛法和评比法,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所谓竞赛法即只要能就课文的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就表扬,看谁提的问题多,展开竞赛;为避免只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还可采取评比法,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评比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提问的勇气,并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会有所增强,但要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以旧引新。引导学生调动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新接触的课文进行思考,发现疑点便可提出问题。
  2、寻求详情。一篇课文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往往是揭示中心之处,概括性极强。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作具体深入的探究,从而提出问题。
  3、揭示矛盾。在一篇文章里,常会出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或场景,构成矛盾,这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特殊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就能提出问题。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上学路上与上课时所见的场景气氛完全是相对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矛盾,提出问题。
  4、假设探索。从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假设另一种情况或结论,引导学生探究,提出问题。
  5、激发悬念。有些文学作品,作者往往在叙述过程中,省掉或模糊一部分情节或细节,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或“模糊语言”。在教学中寻找这样的“空白”点或“模糊”处,设置悬念,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从而提出问题。
  6、运用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运用比较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课文之间的人物、场景、情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适时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高凤杰,教师,现居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
其他文献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  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
合唱,既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合唱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为人类社会记述了历史的真实,呈示了心灵的企望,表
高中生正直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总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加之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在这样的重负之下变得扭曲,变得闭塞、偏激、冲动等等,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浅谈。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内因
“阅读教学不是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传统的古诗教学只是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让学生死记诗句大意,应付考试。而通过教学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下面主要以杜甫《绝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古
小学生和小学语文两“小”无猜,有着灵犀互启的天然优势。师者疾徐有致地引领学生习得有效性学习策略,悉心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我们力掘清新之源,盘活语文课程;燃情智之辉,创生优效模式,丰实语文教学的优雅,让小学生与小学语文在两情相悦中,化育一地春。  一.清新之源——开发学习指导教材  1、依标遵序,草拟初稿  2007年4月,我们策划并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经历了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要认真落实“四个加强”,为今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包括字、词、句、篇、
随着社会生活的扩展,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语文课本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适合心理辅导的情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对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庞泽武久说:“不能无视情感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为刺激,或者为障碍。”积极的情感能振奋人的精神,而低落的情感,则会令人的大脑抑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占着主导性的地位。教师情感投入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实践,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情感导向:  一.要有渊博的知识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丰
作为整体教育系统中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人类智慧、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人类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是手段,也是提高全面发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
在晚明公安派的性灵说中,袁中道虽然缺乏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在创作上却是性灵说的实践者.他一生创作出为数众多的哭悼诗,表达对亲人与朋友的哀祭与悼念,常常率直而呼出,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