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正直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总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加之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在这样的重负之下变得扭曲,变得闭塞、偏激、冲动等等,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浅谈。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说,个人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不完整家庭或者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会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促使他经常焦虑不安。或者一个人在童年时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会为其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这样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性格和处事方面之所以像父母,不仅仅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还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影响。在家庭方面,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于宠爱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都会为孩子带来心理疾病。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过问,甚至是打骂的现象。还有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在学校遇到困难,心理比较脆弱,甚至一些学生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等等。
3、学校因素:现如今,应试教育成为了教育的桎梏因素,在很多学校,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尺,而且,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也根据这把标尺,所以,学校、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于一些教师自身不具备健康的教学心理,对待一些拖班级后腿的学生,言辞过于刻薄,这样,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
4、社会因素:对于高中生来说,对社会这样一个七彩的空间充满了好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侵入学生的思想,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一些低俗的信息杂志和影视书刊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学生就会效仿其中的暴力、堕落等场景,进而促成心理疾病。
二.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进而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活意志、谦虚的做事态度、宽容的高尚品格。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去体会捶打双腿哭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时的绝望,去体会在荒芜的园子里感悟生命真谛时的超凡,去体会母亲黯然退去泛红眼角的心酸,去体会史铁生这充满悲壮却又直面人生的勇气……,用这样忧婉的音乐,加之动情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苍白底色下炽热滚滚的岩流,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感悟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2、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阅读材料种类繁多,教师要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学生推荐一些通过顽强精神战胜困难、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对碌碌无为的愧疚这样的书籍,可以警醒学生。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身上能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鲁滨逊漂流记》在鲁滨逊身上感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平凡的世界》在孙少平的身上可以领略坦然、淳朴的品性和执着、坚韧的毅力……,这样通过对书中人物及作者的剖析,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3、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
自玫,教师,现居云南玉溪。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个人因素: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说,个人因素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不完整家庭或者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会导致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促使他经常焦虑不安。或者一个人在童年时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会为其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这样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性格和处事方面之所以像父母,不仅仅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还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影响。在家庭方面,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于宠爱子女、家庭结构不完整,都会为孩子带来心理疾病。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过问,甚至是打骂的现象。还有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在学校遇到困难,心理比较脆弱,甚至一些学生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等等。
3、学校因素:现如今,应试教育成为了教育的桎梏因素,在很多学校,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尺,而且,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也根据这把标尺,所以,学校、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于一些教师自身不具备健康的教学心理,对待一些拖班级后腿的学生,言辞过于刻薄,这样,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
4、社会因素:对于高中生来说,对社会这样一个七彩的空间充满了好奇。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侵入学生的思想,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一些低俗的信息杂志和影视书刊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学生就会效仿其中的暴力、堕落等场景,进而促成心理疾病。
二.语文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进而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活意志、谦虚的做事态度、宽容的高尚品格。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去体会捶打双腿哭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时的绝望,去体会在荒芜的园子里感悟生命真谛时的超凡,去体会母亲黯然退去泛红眼角的心酸,去体会史铁生这充满悲壮却又直面人生的勇气……,用这样忧婉的音乐,加之动情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苍白底色下炽热滚滚的岩流,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感悟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2、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阅读材料种类繁多,教师要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学生推荐一些通过顽强精神战胜困难、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对碌碌无为的愧疚这样的书籍,可以警醒学生。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身上能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鲁滨逊漂流记》在鲁滨逊身上感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品格,《平凡的世界》在孙少平的身上可以领略坦然、淳朴的品性和执着、坚韧的毅力……,这样通过对书中人物及作者的剖析,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3、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
自玫,教师,现居云南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