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材料作文本质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x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出现话题作文以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的概念。这是相对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而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为了便于区分,人们自然地就把以前的那种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而把现在的这种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一般来讲,每一则材料,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客观上都包含有多种意义、多层意思,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作理解,但往往又会只有一种最准确的意思和理解。“旧材料作文”严格要求把所给材料中最准确、最核心的意思提取出来作文;而“新材料作文”则可以有多个意思、多个角度,考生只选取某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意思、好写的角度展开作文即可。这就是新旧材料作文的本质区别。
  【旧材料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
  十四平方米的洞房中,一张陈旧的双人床上,叠着洗得发白的军被和一床红花被。屋里唯一夺人眼目的是一顶崭新的蚊帐。书房里是两张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对旧沙发。这就是他新婚的全部家当。其中,两把椅子和两张桌子,是从所里借来的,床和沙发是结婚那天下午,从寄卖店买来的。陈景润结婚共花了150元,有人问他:“你结婚为什么这么省?”他说:“这已经有些过头了。若不是为了接待外宾,那对旧沙发我也不会买的。”
  这段材料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提炼出以下九个观点:
  1.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2.要勤俭办婚事;
  3.无论办什么事都不要过头;
  4.人民的科学家不图物质享受,一心一意为科学;
  5.人民给予的钱应用在人民
  的事业上;
  6.公而忘私,一心一意为国家;
  7.洞房虽小,天地甚大;
  8.身居陋室,心怀天下;
  9.不能给祖国丢脸。
  在提炼的这九个观点中,1、2平凡;3只顾及了材料的鳞爪,忽视了它的精髓,贬低了材料本身具有的价值;5、6、9有牵强附会之嫌,任意拔高之嫌;7、8理解失误,生拉硬扯,不足取;只有4,才抓住了材料的精神实质,属于准确理解的最佳角度。
  按照“旧材料作文”的要求,就应该围绕第4种观点去作文,并且要求所有的考生都要提取并围绕第4种观点去写作文,否则,就是没有理解材料的核心、材料的本质,写出的作文肯定不是好作文。但是“新材料作文”的要求就避免了这种局限,可以就以上九个观点中的任何一个观点去作文。只要有自己新颖的见解或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都可算是好作文、优秀作文。
  同样是一则材料,按照新旧要求,写出来的作文会很不相同。可以说,新材料作文,大大地解放了学生们的手脚,为展现写作才能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新材料作文在要求上更具开放性。
  【新材料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它既有淘洗万物、浇灌万物的品性,又有一往无前、滔滔不息、穿透山岩的威力;它既有风平浪静、随物赋形的温顺,又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的刚烈;它既有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的纯美,又有滚滚波涛、混沌一片的壮阔……
  阅读这则材料,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面材料,起码可以有以下七个角度:
  1.从运动的角度,观点可提炼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从坚持的角度,观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观点可以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4.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观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5.从流动的角度,观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6.从浇灌的角度,观点可以是: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
  7.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观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会退缩,反而会被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这七个角度,无论选取哪个角度作文都可以,而无孰优孰劣的区别。对比新旧材料的要求,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旧材料作文要求严、规定死,一般都明确要求写成某种体裁(其中以议论文、记叙文两种最多),不利于考生潜力的发挥。而新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只要不背离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即可。至于文体、主题、标题均可自定,关键是不能脱离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应该说,新材料作文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大大地拓展了写作的空间。真正地还广阔的写作空间于广大学生,是真正地为考生着想的一种上佳的作文命题形式。
  随着话题作文的逐渐降温,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会逐渐增多。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5套试卷是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估计2008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形式将还会增多,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还必须提一句的是,看图作文也属于新材料作文的范围。
  [作者通联:江西樟树市清江中学]
其他文献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①因此,我们在读文字语言时,更要读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情感的标点,读出标点独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
现代文阅读测试引入高考已近三十年了,其命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失分率并没有回落。固然试题的难易、评分标准的宽严、评卷人员素质的高下等因素均会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设题规律、审题方法、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解题技巧的掌握与否也是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对文本的研读不深、分析不透,对要点的把握不准、归纳不全等根本性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首先,说明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赏析本诗,尤不可疏忽当时社会背景。唐初,贵族统治阶级日渐耽于奢靡享乐,亲近宵小,疏怠贤俊,魏征《群书治要序》痛彻指出:“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即是对不正常用人状况的抨击。诗人登楼,放眼四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不仅是新课程关
翻阅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现象愈演愈烈,一是追逐文采,二是大批量使用古人古事,三是泛散文化。    一、追逐文采    今天,追逐文采在我们的高中生作文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在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普遍认为:“深刻”过于艰深,难以企及;“丰富”又缺少积累,心有余力不足;“创新”则可遇不可求且有一定的冒险;
今年12月,《中学语文》杂志隆重庆祝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这50年是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50年,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  《中学语文》在这50年中,从无到有,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开拓奋进,作出了不懈努力。这30年,《中学语文》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战斗的风格,引领广大教师在教改的风浪中,弄潮搏浪,以严正的风气为广大师生服务。它是语文教学改革呐喊助威的号角,它是
我以为,一堂好课的境界还是在“善教”、“善导”上。顾黄初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名语文老师,其课堂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就是“教”与“导”。只有进入了“善教”、“善导”的境界,才能真正让课堂变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而他所称道的“善教”、“善导”,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一堂好课上学生失去了对文本语言的习得,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善教”、“善导”,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
一    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和母语教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收获了不少新成果。福建师范大学以孙绍振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积极参与了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在这个背景之下,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筹备,2007年8月15日,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福建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