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处苏北的江苏省沭阳县,小学留守儿童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5.22%。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孤独与焦虑是这些亲情缺失群体凸显的情绪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心灵上爱的缺失。心育进课堂、心育课程化,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更好地发挥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两大功能。沭阳县心育试点学校在心育课程开发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心育;课程开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A-0031-03
一、课程开发的前提
1.沭阳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沭阳县地处苏北,近几年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于苏中和苏南还有差距。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很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或由爷爷辈的亲人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或小小年纪就开始了寄宿的生活。据统计,我县留守儿童总数达33534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 15.22%。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孤独与焦虑是这些亲情缺失群体凸显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脾气暴躁等。这些情绪严重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如何发挥学校、班级、同伴等团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心灵上爱的缺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2.沭阳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010年,宿迁市开始创建“学校心理咨询室”。至2014年年底,我县已有53所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为开展心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发现,几年来这一阵地在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既定的作用。原因很多,主要是很多心育教师甚至校长对学校心育工作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学校心育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开展个别辅导)。片面的认识,导致片面的行为。许多老师热衷于学习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在学校将自己定位为心理医生,履行的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职责,而忽略了学校心育教师的教育职责。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学生的受益面狭窄,也偏离了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的两大功能。如何将学校心育功能最大化,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二、心育课程的开发尝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心育工作而言,心育课是心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心育课的重要特征是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情景中体验、感悟、成长。心育课程化,将有力地彰显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的两大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也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1]基于以上思考,开发建设符合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地方性心育课程便显得尤其重要。
1.确定心育课程的试点学校
我县心育工作开展起步较晚。2012年我们借鉴其他县市的工作经验,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活动,确定了11所小学为开设心育课程的试点学校。这些试点学校的共同点是:有合格的心理咨询室,有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专兼职心育师资,学校在所属片区具有教育领头地位。我们期望这些优质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能够辐射周围小学。
2.加强心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心育课程有其专业性和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心育教师的要求更高。和其他地区一样,沭阳县的心育教师多数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或兼职担任,对于如何上好心育课心中没底。基于这样的现实,在试点学校确立以后,我们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内琢磨”的策略,组织试点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外出参加心育课程的观摩培训;外请心育课起步较早的发达地区的心育课教师来我县进行系列辅导;组织试点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等专业书籍,从最基本的课堂结构学起。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优课评选、举办心育课观摩研讨、送教到校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不少教师由一开始的“头脑一片空白”到能开始独立备课、独立上课,并对如何上好心育课有了一些专业的思考。三年来,我县心育教师团队的人数逐步增加,由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由二十多个心育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
3.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确立主题模块,分层设计内容。
课程实施,主题选择是第一要务。在我国,心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不少地区心育课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重演,让心育课程的主题更贴近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符合沭阳当地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心育课程的主题确立分为以下几步:先对试点学校的试点年级学生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进行摸排,再对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设计班主任问卷,了解班主任是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以上分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最后确立了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认知、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学习方法等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主题模块。这样,就能做到“统分结合、主次兼顾”,同时能为学生发展关键期留下比较鲜明的印记[2]。
如何用一些较贴切的内容去表现主题,是实施心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沭阳县小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试点学校确定了每学期的心育课数最多不超过8节。这就意味着在确定主题内容时还要考虑课时因素,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心育的最佳教育效果。参照钟志农的《探索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在确立大主题的小内容时,我们既要考虑突出学生各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还要结合留守学生突显的问题,方能确定核心内容和相关机动内容。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重点放在入学期如何适应的主题上。这一主题包括了学校地理环境、周围人际、学校纪律、个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到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所以课程设置上我们又增加了关于情绪的议题,如了解自身情绪、如何表达情绪等机动内容。这样既适合一般学生,又能适应留守学生群体。这样的机动内容在每个年级都有增加,如“亲亲我的妈妈”、“夸夸我的妈妈(爸爸)”等,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课为孩子提供倾诉、发泄和沟通的“场”,修复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心育;课程开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A-0031-03
一、课程开发的前提
1.沭阳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沭阳县地处苏北,近几年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于苏中和苏南还有差距。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很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或由爷爷辈的亲人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或小小年纪就开始了寄宿的生活。据统计,我县留守儿童总数达33534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 15.22%。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孤独与焦虑是这些亲情缺失群体凸显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脾气暴躁等。这些情绪严重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如何发挥学校、班级、同伴等团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心灵上爱的缺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2.沭阳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010年,宿迁市开始创建“学校心理咨询室”。至2014年年底,我县已有53所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为开展心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发现,几年来这一阵地在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既定的作用。原因很多,主要是很多心育教师甚至校长对学校心育工作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学校心育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开展个别辅导)。片面的认识,导致片面的行为。许多老师热衷于学习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在学校将自己定位为心理医生,履行的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职责,而忽略了学校心育教师的教育职责。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学生的受益面狭窄,也偏离了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的两大功能。如何将学校心育功能最大化,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二、心育课程的开发尝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心育工作而言,心育课是心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心育课的重要特征是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情景中体验、感悟、成长。心育课程化,将有力地彰显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的两大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也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1]基于以上思考,开发建设符合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地方性心育课程便显得尤其重要。
1.确定心育课程的试点学校
我县心育工作开展起步较晚。2012年我们借鉴其他县市的工作经验,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活动,确定了11所小学为开设心育课程的试点学校。这些试点学校的共同点是:有合格的心理咨询室,有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专兼职心育师资,学校在所属片区具有教育领头地位。我们期望这些优质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能够辐射周围小学。
2.加强心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心育课程有其专业性和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心育教师的要求更高。和其他地区一样,沭阳县的心育教师多数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改行或兼职担任,对于如何上好心育课心中没底。基于这样的现实,在试点学校确立以后,我们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内琢磨”的策略,组织试点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外出参加心育课程的观摩培训;外请心育课起步较早的发达地区的心育课教师来我县进行系列辅导;组织试点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等专业书籍,从最基本的课堂结构学起。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优课评选、举办心育课观摩研讨、送教到校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不少教师由一开始的“头脑一片空白”到能开始独立备课、独立上课,并对如何上好心育课有了一些专业的思考。三年来,我县心育教师团队的人数逐步增加,由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由二十多个心育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
3.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确立主题模块,分层设计内容。
课程实施,主题选择是第一要务。在我国,心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不少地区心育课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重演,让心育课程的主题更贴近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符合沭阳当地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心育课程的主题确立分为以下几步:先对试点学校的试点年级学生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进行摸排,再对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设计班主任问卷,了解班主任是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以上分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最后确立了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认知、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学习方法等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主题模块。这样,就能做到“统分结合、主次兼顾”,同时能为学生发展关键期留下比较鲜明的印记[2]。
如何用一些较贴切的内容去表现主题,是实施心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沭阳县小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试点学校确定了每学期的心育课数最多不超过8节。这就意味着在确定主题内容时还要考虑课时因素,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心育的最佳教育效果。参照钟志农的《探索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在确立大主题的小内容时,我们既要考虑突出学生各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还要结合留守学生突显的问题,方能确定核心内容和相关机动内容。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重点放在入学期如何适应的主题上。这一主题包括了学校地理环境、周围人际、学校纪律、个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到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所以课程设置上我们又增加了关于情绪的议题,如了解自身情绪、如何表达情绪等机动内容。这样既适合一般学生,又能适应留守学生群体。这样的机动内容在每个年级都有增加,如“亲亲我的妈妈”、“夸夸我的妈妈(爸爸)”等,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课为孩子提供倾诉、发泄和沟通的“场”,修复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