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总是用冷而严厉的眼光盯着他说:“你到我办公室来,我要找你谈谈。”来了之后,我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疾风暴雨般的训斥,学生当面唯唯诺诺,下定决心痛改前非,然而走出办公室就将自己刚才的悔改丢到爪哇岛去了。为此,我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心烦意乱,一天到晚处理不完的打架、吵嘴和科任老师的频频“告状”,简直让我焦头烂额。我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可孩子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和我对着干,故意惹我生气。一见到他们我就头大,和孩子们根本无法沟通,学生不亲近我,见到我总是避而远之。我苦恼不已,毕竟我对孩子们没有敌意,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听话,能理解我啊!
在痛苦迷茫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醍醐灌顶,浇醒了我教育的混浊地带;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中的阴影部分。“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语)。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再一天到晚板着个“苦瓜脸”,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遇到学生,我会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不再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以为他又想出什么鬼点子;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接触,问问他们的课是否听得懂,是不是有疑问,或者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发现学生身上有伤,不再一开口就数落他不听话,而是先关心他的伤口,听听他致伤的原因,再来陈述个中的危害。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真正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学生的敌对情绪缓解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在慢慢地冰释。班里的情况好转了,教育也不似先前那么难,那么苦了。然而,才规矩了一个月,我班的“调皮大王”又闯了大祸,和隔壁班的男生打架,将对方的鼻子打出了血,自己脸上也挂了彩,学生急忙将我找来,他看到我,仍是一副气焰嚣张的样子,还扬言要找人修理那们同学。我怒气冲冲地将他拽进办公室,他歪斜着身子站在我面前,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犯了错还不思悔改,一定得狠狠教训他一顿。突然脑海中闪现出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承袭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我浇灭了心中的怒火,想到处理过激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冷静了一会儿,找来药水涂在他脸上的伤口处,他一开始扭扭怩怩的想躲开,继而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直至脸红低下头来。我不作声,装着专注地帮他擦药的样子,接着我又整整他那凌乱的衣服,拍干他身上的泥土,然后嘘了口气,轻轻地说:“好了,你回教室去吧,明天记着还到我这来擦药。”他开始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居然只字不提打架的事,反而帮他处理伤口,所以不解地瞄了我一眼,走了两步,停下来,我关切地问他:“怎么,还有事吗?”他低声说:“老师,是我先动手的。”我暗暗一笑,教育的机会来了,我让他坐下,听他详细讲完了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没想到这个以前做错了事,总不承认自己错了的犟男生,居然主动要求向对方道歉。我轻轻地松了口气,想不到我轻柔的动作,体贴的话语竟产生了如此大的力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从这次教育事件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拾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爱者,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他们的同伴,是与他们平等共生的服务者……”只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就会有更多的同情心和耐心,也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欣慰。正如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说:“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作者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五中学)
在痛苦迷茫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醍醐灌顶,浇醒了我教育的混浊地带;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中的阴影部分。“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语)。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再一天到晚板着个“苦瓜脸”,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遇到学生,我会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不再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以为他又想出什么鬼点子;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接触,问问他们的课是否听得懂,是不是有疑问,或者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发现学生身上有伤,不再一开口就数落他不听话,而是先关心他的伤口,听听他致伤的原因,再来陈述个中的危害。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真正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学生的敌对情绪缓解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在慢慢地冰释。班里的情况好转了,教育也不似先前那么难,那么苦了。然而,才规矩了一个月,我班的“调皮大王”又闯了大祸,和隔壁班的男生打架,将对方的鼻子打出了血,自己脸上也挂了彩,学生急忙将我找来,他看到我,仍是一副气焰嚣张的样子,还扬言要找人修理那们同学。我怒气冲冲地将他拽进办公室,他歪斜着身子站在我面前,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犯了错还不思悔改,一定得狠狠教训他一顿。突然脑海中闪现出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承袭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我浇灭了心中的怒火,想到处理过激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冷静了一会儿,找来药水涂在他脸上的伤口处,他一开始扭扭怩怩的想躲开,继而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直至脸红低下头来。我不作声,装着专注地帮他擦药的样子,接着我又整整他那凌乱的衣服,拍干他身上的泥土,然后嘘了口气,轻轻地说:“好了,你回教室去吧,明天记着还到我这来擦药。”他开始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居然只字不提打架的事,反而帮他处理伤口,所以不解地瞄了我一眼,走了两步,停下来,我关切地问他:“怎么,还有事吗?”他低声说:“老师,是我先动手的。”我暗暗一笑,教育的机会来了,我让他坐下,听他详细讲完了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没想到这个以前做错了事,总不承认自己错了的犟男生,居然主动要求向对方道歉。我轻轻地松了口气,想不到我轻柔的动作,体贴的话语竟产生了如此大的力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从这次教育事件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拾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爱者,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他们的同伴,是与他们平等共生的服务者……”只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就会有更多的同情心和耐心,也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欣慰。正如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说:“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作者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