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所在物理组成员集体参加了省级课题《基于学生成长的“问题导学”教学实践研究》研讨活动.听到了一节经典的问题导学示范课,开课教师居然用15个问题作为穿珍珠的线,把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二节《内能 热传递》这节课穿成一串美丽的“珍珠”.本文再现该教师的上课流程,并谈谈浅薄的看法.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课堂达标训练
  听完这节课,笔者才发现,原来物理课还可以这样上.太精妙绝伦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所要求的.“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孔子说:“教学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时,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这一点,值得广大的教师认真学习.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这是问题导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广大教师们不懈努力与奋斗的方向.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育局局长保罗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会再是不认识字的人群,而是不知道怎样去学习知识的人群”,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物理这门学科的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于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实验教学的素材、模式以及训练方式等都要有一些灵活变化.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教学过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初中物理实验课堂,要采取更多优质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样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也能够更有效地得到锻炼.  1课堂演示
深度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开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保障学生深入了解常规知识的同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阶段,物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意义深远。就目前来看,由于缺乏创新教学意识,导致学生深度学习普遍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从重视物理教学计划、创新物理教学模式、培养深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人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行政改革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恢复和重建教育秩序阶段(1978~1984年),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阶段(1985~1992年),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阶段(1993~2002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行政改革阶段(2003~2012年),走向教育治理阶段(2013年至今)。当前,基础教育行政管理还存在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严重,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不够等问题。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
高中学生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学高中学生物理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引导高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实际价值,因此,构建以高中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满足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通过从科学的分析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人手,分别介绍了借助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开放式实验教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本人将浅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求
【教学片段】  一、伟大的预言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师:奥斯特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各种自然力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这样的世界观,使得他坚信既然电与磁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那么它们之间应该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所以他坚持了将近20年,最终在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基于对称性的思考,法拉第认为磁也可以生电。  设计说明: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
从学术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嵌入高中科目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使高中生完善了学术人格,提高了学业成绩,点燃了学术激情,因而对高中生极富吸引力.新高考制度下,这类吸引力既是嵌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