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所在物理组成员集体参加了省级课题《基于学生成长的“问题导学”教学实践研究》研讨活动.听到了一节经典的问题导学示范课,开课教师居然用15个问题作为穿珍珠的线,把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二节《内能 热传递》这节课穿成一串美丽的“珍珠”.本文再现该教师的上课流程,并谈谈浅薄的看法.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课堂达标训练
听完这节课,笔者才发现,原来物理课还可以这样上.太精妙绝伦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所要求的.“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孔子说:“教学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时,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这一点,值得广大的教师认真学习.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这是问题导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广大教师们不懈努力与奋斗的方向.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课堂达标训练
听完这节课,笔者才发现,原来物理课还可以这样上.太精妙绝伦了.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所要求的.“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孔子说:“教学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时,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这一点,值得广大的教师认真学习.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这是问题导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广大教师们不懈努力与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