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物理实验分为三类:一是演示实验;二是学生分组实验;三是课后小实验。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上为配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所展现的生动而具体的实验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中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它对学生分组实验起示范作用。为了使演示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取材方便,操作简便。
演示实验的器材学生越熟悉,越接近生活,越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便于学生模仿。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让一张纸片与一个小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学生观察到两者下落快慢不同,再将纸片揉成小纸团与铁球同时落下,此时看到两者下落快慢已相差不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纸片、纸团两次下落快慢不同,是因为存在空气阻力,而不在于两者的轻重。空气阻力越小下落得越快,由此推知,当没有空气阻力时,任何物体下落快慢都相同。
2.现象奇异,趣味性强。
演示实验应当尽可能展示一些奇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完“动量定理”一节后,可以做一个高空落蛋实验。先将一只鸡蛋放在一定高度,下面放一塊厚海绵,让鸡蛋下落到海绵上,它却安然无恙。然后将鸡蛋打破,将蛋液放入杯中。这样的实验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终身难忘。
3.效果明显,教育性强。
演示实验应有明显的现象,否则,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使学生有思想准备地进行观察,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得到培养。例如物体的内能一节中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将药棉放入压缩引火仪中,迅速地压下活塞,药棉就燃烧起来,现象十分明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4.操作规范,成功率高。
演示实验是为教学而进行的,应保证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失望,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编排的分组实验可归纳为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四大类型。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为了使分组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组织好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成果的前提,要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主动、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使实验顺利进行,并对实验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理解,进而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组织好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技活动。组织好学生实验操作,就是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又要加强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都要重视。我们的教学都应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直觉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实验不仅参与,而且投入;不仅会做实验,而且会去研究实验,研究如何完善实验原理,如何提高实验技巧,如何评价实验结果……使高中阶段有限的学生实验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有莫大的帮助。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上为配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所展现的生动而具体的实验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中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它对学生分组实验起示范作用。为了使演示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取材方便,操作简便。
演示实验的器材学生越熟悉,越接近生活,越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亲切感,同时也便于学生模仿。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让一张纸片与一个小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学生观察到两者下落快慢不同,再将纸片揉成小纸团与铁球同时落下,此时看到两者下落快慢已相差不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纸片、纸团两次下落快慢不同,是因为存在空气阻力,而不在于两者的轻重。空气阻力越小下落得越快,由此推知,当没有空气阻力时,任何物体下落快慢都相同。
2.现象奇异,趣味性强。
演示实验应当尽可能展示一些奇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完“动量定理”一节后,可以做一个高空落蛋实验。先将一只鸡蛋放在一定高度,下面放一塊厚海绵,让鸡蛋下落到海绵上,它却安然无恙。然后将鸡蛋打破,将蛋液放入杯中。这样的实验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终身难忘。
3.效果明显,教育性强。
演示实验应有明显的现象,否则,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使学生有思想准备地进行观察,使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得到培养。例如物体的内能一节中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将药棉放入压缩引火仪中,迅速地压下活塞,药棉就燃烧起来,现象十分明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4.操作规范,成功率高。
演示实验是为教学而进行的,应保证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失望,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编排的分组实验可归纳为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四大类型。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为了使分组实验达到上述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组织好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成果的前提,要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主动、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使实验顺利进行,并对实验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理解,进而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组织好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技活动。组织好学生实验操作,就是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又要加强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都要重视。我们的教学都应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直觉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实验不仅参与,而且投入;不仅会做实验,而且会去研究实验,研究如何完善实验原理,如何提高实验技巧,如何评价实验结果……使高中阶段有限的学生实验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有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