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后习题中把握统编本教材新方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是小学语文教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细细分析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将有利于深入理解教材系统,把握统编本教材新方向,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笔者发现统编本教材更加注重以下四种能力的培养。
  一、想象能力:练有数量,习有载体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想象力,创造潜能”。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
  认真梳理统编本课后习题,笔者发现统编本教材对想象力的培养不但在训练的数量上有保障,载体也较为丰富。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入选统编本教材后被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统编本三上),后又设置了这样的练习:“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类似这样跟“想象”有关的练习在20篇精读课文中共设置了8次,如表1。
  这些“想象”练习有的与“读”相结合,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的某些“画面”或“情景”;有的与“说”相结合,走进文中的某一角色,揣摩他们的内心,加深理解;有的与“写”相结合,通过想象仿写句子,合理拓展文本视野。这样的设置使得有点“玄乎”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了载体与途径,便于在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二、说话能力:立足文本,联系生活
  统编本三年级教材特别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且有明确的抓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课后三个练习中有两个跟“说”有关,分别是:“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后面还提供了一些场地和时间点的选择。这样基于文本又联系实际的练习,使“说”更易达成“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让“说话训练”变得更加扎实有效。
  再比如《秋天的雨》一文,设置的习题是“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这样交流的内容立足文本,更深入文本,而且每个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不尽相同,增加了表达的丰富性;即便是喜欢相同的内容,也完全可以是每个人独特的表达。
  统编本中像这样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文中,有时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的习题还有很多,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大自然的声音》“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特别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统编本将“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改为“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更加凸显了编者意图。
  另外,统编本也更注重讲述课文故事,在《去年的树》《带刺的朋友》《司马光》《掌声》等课文后面都安排有讲故事的练习。
  三、习作能力:意识熏陶,训练段式
  三年级作为习作的起始阶段,统编本教材更加凸显习作意识,在目录中就能明晰地看到每个单元的习作主题,而且还出现了“习作例文”这样的板块。这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习作时,可结合“例文”,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比较,才能使他们有更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这种强烈的习作意识在一些课后习题的调整中也可见一斑。如《大青树下的小学》后出现了一个新的习题:“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对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习作教学目标的直接回应。
  再如《秋天的雨》一课,统编本基于“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比喻句句型,启发学生思考“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再“照样子写一写”,这样的习题更有思维含量,习作意识更加明确,使单纯的“积累”“吸收”转变为“迁移”“输出”,让“语用”落地。
  新入选课文后的习题也同样有着习作意识的体现。《花的学校》后有一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习题让学生从表达形式上来谈自己的感受,并尝试模仿练笔,就是在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的”。像《带刺的朋友》课后要求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虽然是建议“讲讲”,但很明显是一种“总—分”结构的段式训练。
  四、思维能力:依托图表,有的放矢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是课标的明确要求。高品质的语文学习是离不开思维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统编本的课文增加了为证明某个观点到文中去寻找依据的习题。《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后有一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父亲、树林和鸟》有一题:“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随后提供了六个句子,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去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除此类思维习题外,更显著的特点是统编本启发学生用图表等方式来梳理和呈现思维过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后要求学生“画出它(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并凭借所画路线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后提供了一份样表,梳理了部分“预测的内容”及“预测的依据”,让学生照样子说说旁批中的其他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我爱故乡的杨梅》后也提供了一份表格,要求从文中提取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信息进行填写。《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后面有一题更是采用了简单的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借助这张层次结构图,学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课文围绕总起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写了三方面的内容;而分述的三个方面,每一段也都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图表的阅读与填写都要逊色于语段运用,统编本这类新型习题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发展了语文思维。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而想象能力、说话能力、习作能力、思维能力这四种能力都被囊括其中。因此,把握住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的编者意图也就找准了教学的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丹楓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基于教材的范例作用,开展大量的阅读,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可见儿童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为与之呼应,统编本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与阅读相关的训练板块,如“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以为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教会他们如何选择
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题,学习生字新词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先来看看这些词语会不会读,一起读,一个词语读两遍——(出示第一组词语,生齐读。)  暴风雨 往前凑 孵小鸡  师:读得非常好,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这些词语中,有些字的笔画比较多,是容易写错的,哪位同学给我们做个提醒,你可以提醒它的读音,也可以提醒它的意思,还可以提醒它的写法。  生:“暴风雨”的“暴”最后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标将“阅读教学”定义为“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要求为教师利用课文引导学生,使其掌握阅读方法,读懂、鉴赏各类文本,并能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在这种“四位一体”的精神互动中,“文本”是连接“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的桥梁,至关重要。但同时,“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共识
教学思考:  王宁教授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汉字构形的次序主要有平面组合、层次组合,以及由这两个组合方式构成的综合组合,其中,大量的是层次组合。“层次组合的特点是,每个字符是由基础构件开始,分作若干层次逐步累加上去而构成的”。层次组合是汉字构形的主要方式,识字教学理应有此内容。为此我们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设计了此课,并在教学中实验,效果好,识字效率高,学生体会到了汉字的表意规律和系统
文本解读  这首《江南》,是汉乐府中的一首《相和曲》,是一首集体演唱的民歌。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第二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为什么这样划分?前三句,交代了采莲的地点、环境和心情,是诗的主体。可以理解为一人领唱。后四句,是对第三句的演化,是一群演员对领唱者的相和。  诗歌很简单,只有三个名词:江南、莲、鱼。四个方位词:东
我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过程。这并不奇怪,因为40年来,我们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是基础,生产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功了,自然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前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页。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也正在进入深化和攻坚的新阶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集中编排一个文体单元。这个单元之后会编排“快乐读书吧”栏目。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由教材几篇相同文体的课文,拓展同类作品或整本书。统编本教材倡导大量阅读的理念在文体单元中尤为凸显。  一、单元编排特点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这是继三年级童话、寓言之后的第三个文体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
“小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要不要教?教什么?怎么教?”不少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笔者以为,在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路子要走对,要摆脱传统的“套话写作”,而瞄准“深度写作”。这里的“深度写作”,不是望文生义的学生习作的难度或蕴意的深邃,而是强调习作应表达生命之真,“我手写我口”,以情感的高投入、思维的热运转,使得起步阶段习作教学“我手写我心”,不架空,不套用,让学生走上习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一、
【议题分析】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温暖,这种爱就是母爱。高质量的课堂生活,必须拓展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生有知识方面的收获,还要有生活感悟与情感熏陶。“母爱”是古今传颂的不朽篇章,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感恩母爱,我以绘本故事为依托,以诗歌为载体,设计了这次“妈妈的爱”群文阅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经过一学期
童话是什么样子呢?童话就是千奇百怪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样子”。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指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编写而成的适于儿童教学的故事。世界上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童话,多篇成册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等,单篇的有《小王子》《青鸟》《小飞侠彼得·潘》等。童话通过文字,传达人性最柔软的品质,譬如纯净、温暖、明亮、善良、高贵、同情、怜悯、勇气、责任、坚持、美好……童话以美好润泽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