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今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使其能深入学习的前提,而要想让学生拥有这种良好的学习行为,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也才能有所创新。
【关键词】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表现是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而课堂上学生的“学路”跟着教师的“教路”走。虽然现在教师在授课时已摒弃了“满堂灌”的输入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计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而后学生思考、回答。乍看这种教学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看似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究其本质来看,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指挥棒效应”,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程序去学习,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无形中局限在教师的个人理解之中,何况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于是学生便在老师肯定、否定、重申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消极听课,课堂渐渐变成了“死海”。那么这样的课即便是按照预定计划、毫无瑕疵地完成了,也只能是算一次华美的彩排,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中老师已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恐学生五花八门地发问影响了教学进度,因而省略了学生质疑的环节,代替学生进行提问,这无形中阻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不发问,不质疑是学习中的一种病态,这样学生会逐渐丧失了探索问题的热情,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学生成为了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再有好奇心,自然也就不再有学习的动力。而美国人倡导的教育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这无疑是将学生放在了“主人”的位置上,而这恰恰正是我们现今教育所缺少的。课堂应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求的就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其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领悟,即要发现问题,苦心揣摩,才能有所悟,“这样学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悟的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因“合乎道”,才会达到“至于德”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推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以问题为纽带”是指教师应将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勇于发现问题,乐于发现问题。作为学生,如果每天上课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他的思想必定活跃,他的求知欲必定高涨,他的学习动力必定强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信心地主动学习,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变得高效而充满乐趣。
作为老师不要总担心学生发问出现“跑题”现象,就像学滑冰一样,当摔过跟头后,不就会滑了吗?同样道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修正学生的偏差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发问,提高学生问问题的精读、深度,也可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养成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求疑、创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身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定准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不要总想着去指导学生,否则学生的发展和精神成长就只能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学生也就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将是教育的悲哀,学生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学会成为一名“开发者”、“激励者”,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要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所以如果我们秉承着李炳亭先生所说的“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其在不断的发问中绽放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才可得以发挥,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真正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而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才会最终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会不断突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2]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M]
【关键词】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表现是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因而课堂上学生的“学路”跟着教师的“教路”走。虽然现在教师在授课时已摒弃了“满堂灌”的输入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计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而后学生思考、回答。乍看这种教学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看似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究其本质来看,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指挥棒效应”,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程序去学习,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无形中局限在教师的个人理解之中,何况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于是学生便在老师肯定、否定、重申答案的过程中学会了消极听课,课堂渐渐变成了“死海”。那么这样的课即便是按照预定计划、毫无瑕疵地完成了,也只能是算一次华美的彩排,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中老师已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恐学生五花八门地发问影响了教学进度,因而省略了学生质疑的环节,代替学生进行提问,这无形中阻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不发问,不质疑是学习中的一种病态,这样学生会逐渐丧失了探索问题的热情,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学生成为了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再有好奇心,自然也就不再有学习的动力。而美国人倡导的教育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这无疑是将学生放在了“主人”的位置上,而这恰恰正是我们现今教育所缺少的。课堂应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求的就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其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领悟,即要发现问题,苦心揣摩,才能有所悟,“这样学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悟的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因“合乎道”,才会达到“至于德”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推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以问题为纽带”是指教师应将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勇于发现问题,乐于发现问题。作为学生,如果每天上课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他的思想必定活跃,他的求知欲必定高涨,他的学习动力必定强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信心地主动学习,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变得高效而充满乐趣。
作为老师不要总担心学生发问出现“跑题”现象,就像学滑冰一样,当摔过跟头后,不就会滑了吗?同样道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修正学生的偏差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发问,提高学生问问题的精读、深度,也可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养成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求疑、创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身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定准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不要总想着去指导学生,否则学生的发展和精神成长就只能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学生也就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将是教育的悲哀,学生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学会成为一名“开发者”、“激励者”,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要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所以如果我们秉承着李炳亭先生所说的“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其在不断的发问中绽放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才可得以发挥,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真正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而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才会最终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会不断突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2]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