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只有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立足工作细节,把小事做实做细做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必须细化各学习环节,每个环节要精益求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般而言,学习环节包括: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一、明确预习要求,推行“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课时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上,从而加强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呢?
首先,教师明确提出预习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要求预习。
预习包括“读、思、画、记”四个环节。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授课前独立将新课内容通读一遍。先精读正文。正文在教材中往往是理论概括或综述,务必逐字逐句琢磨。同时粗读辅助文。因为辅助文是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正文的有效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辅助文一般包括两大块:“名言”“警句”“谚语”是对概念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的引述。思: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一定要动笔,画出重难点,记录疑难的地方,以便上课予以解决(为保持书面整洁,画记时,一定要用铅笔,以便涂改)。记:就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初步识记,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填空。
其次,推行“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养成。
初中生尽管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但抽象分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推行“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分六大部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预习思考题、基础知识填空、例题精练和思维开拓,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学生按“学案”的要求预习,记录有疑问的题目,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并进行初步识记。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预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引进竞争、奖励机制,推动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第一阵地,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会不会听课,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
首先,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动机。一直以来,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读读背背、考前突击就能拿高分、无关紧要的课程,忽视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放松和不重视,其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的不认真、不专心。因此,要推动学生养成课堂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就必须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事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量运用事例教学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具体事例贯穿于整个教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主动探讨。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又能启发学生的行为,还能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课堂教学中搞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活力。重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与学的平等性和教师的亲和力,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最后,引进竞争、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奖励,学生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增添学习动力,课堂才会焕发新的活力。在教学中,笔者引进学习加减分评价制度作为竞争、奖励机制。每次布置任务之前,笔者都会说明完成此次任务会获得多少分的奖励(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奖励分数也不同)。对于表现好、回答积极的个人、小组及时表彰和加分。按累计分,月末评出五名“政治学习之星”和三个“优秀小组”。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发言,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忆、读、思、练环环相扣,有力促进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及时复习能有效地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根据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遗忘主要发生在识记后的两三天,那时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所以要教会学生“趁热打铁”,掌握及时复习的“忆、读、思、练”四个要领。
忆。学会“见缝插针”,每天可利用睡前几分钟或其他课余时间,以“过电影”的形式,回忆当天所学知识。形式有多种,既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相互启发,补充回忆,还可以按教材纲目进行回忆。
读。当回忆卡壳时,要及时翻阅教材或笔记,及时查漏补缺,不熟悉的标上记号,第二天,再进行理解和反复记忆。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
思。学会思考,先把新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
练。要巩固知识,还得进行练习。对于学习辅助资料要有选择性,视自己情况而定,既不能太难,也不要太易,更不能太多,要善于应用和总结解题技巧。
当然,复习这项工作得经常进行,最好是先隔天进行,后隔周进行,再隔月进行,如此反复,知识也就慢慢牢固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实行精细化,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循循善诱,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施前.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青海科技,2008(5).
[2]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李晓东.思想品德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袁妮)
只有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立足工作细节,把小事做实做细做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必须细化各学习环节,每个环节要精益求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般而言,学习环节包括: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一、明确预习要求,推行“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课时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上,从而加强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呢?
首先,教师明确提出预习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要求预习。
预习包括“读、思、画、记”四个环节。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授课前独立将新课内容通读一遍。先精读正文。正文在教材中往往是理论概括或综述,务必逐字逐句琢磨。同时粗读辅助文。因为辅助文是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正文的有效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辅助文一般包括两大块:“名言”“警句”“谚语”是对概念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的引述。思: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一定要动笔,画出重难点,记录疑难的地方,以便上课予以解决(为保持书面整洁,画记时,一定要用铅笔,以便涂改)。记:就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初步识记,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填空。
其次,推行“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养成。
初中生尽管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但抽象分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推行“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分六大部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预习思考题、基础知识填空、例题精练和思维开拓,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学生按“学案”的要求预习,记录有疑问的题目,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并进行初步识记。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预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引进竞争、奖励机制,推动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第一阵地,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会不会听课,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
首先,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动机。一直以来,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读读背背、考前突击就能拿高分、无关紧要的课程,忽视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放松和不重视,其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的不认真、不专心。因此,要推动学生养成课堂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就必须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事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量运用事例教学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具体事例贯穿于整个教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主动探讨。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又能启发学生的行为,还能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课堂教学中搞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活力。重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与学的平等性和教师的亲和力,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最后,引进竞争、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奖励,学生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增添学习动力,课堂才会焕发新的活力。在教学中,笔者引进学习加减分评价制度作为竞争、奖励机制。每次布置任务之前,笔者都会说明完成此次任务会获得多少分的奖励(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奖励分数也不同)。对于表现好、回答积极的个人、小组及时表彰和加分。按累计分,月末评出五名“政治学习之星”和三个“优秀小组”。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发言,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忆、读、思、练环环相扣,有力促进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及时复习能有效地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根据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遗忘主要发生在识记后的两三天,那时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所以要教会学生“趁热打铁”,掌握及时复习的“忆、读、思、练”四个要领。
忆。学会“见缝插针”,每天可利用睡前几分钟或其他课余时间,以“过电影”的形式,回忆当天所学知识。形式有多种,既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相互启发,补充回忆,还可以按教材纲目进行回忆。
读。当回忆卡壳时,要及时翻阅教材或笔记,及时查漏补缺,不熟悉的标上记号,第二天,再进行理解和反复记忆。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
思。学会思考,先把新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
练。要巩固知识,还得进行练习。对于学习辅助资料要有选择性,视自己情况而定,既不能太难,也不要太易,更不能太多,要善于应用和总结解题技巧。
当然,复习这项工作得经常进行,最好是先隔天进行,后隔周进行,再隔月进行,如此反复,知识也就慢慢牢固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实行精细化,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循循善诱,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施前.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青海科技,2008(5).
[2]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李晓东.思想品德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