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幸福”有着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幸福是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的幸福便是以教育为乐、热爱教育生活,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笔者觉得这是实现教师幸福乃至教育幸福的动力源泉。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那必然需要具备出色的创造能力,并且能帮助学生培养创造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将要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通过“解惑”,而且通过“生惑”获得意义和价值感,体验教育之乐。于笔者而言,教育即是一个富含创造的过程,教育情境的营造、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等,无不包含着教师内在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后现代主义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名篇》一书中也指出: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笔者追求“幸福教育”的道路上,渐渐发现——教育的成功与幸福不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进步,更是一个班级、一个集体的创新与发展。“幸福教育”不是个人的领悟,而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同教师进行互动与联络,它所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努力。
班集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社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桥梁,是学生的学习知识、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环境。学生身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集体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因此身为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个性、舒适、充满爱心的“软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家庭般的集体之中感受幸福,以学习生活为乐,完全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有成就、有价值的感觉,让班级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精神乐园。当学生处于一个富有极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时,将会自发地形成一股和谐友好的风气:学生和教师真诚地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的道德情操自然也得到了很大的陶冶,并且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愉悦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而又健康的提升,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中针对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她指出:“基础教育应当强调它的生命性,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时期的儿童和少年,以及优秀和出色的教师——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的时期。”同样,在班集体建设中,如果能把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生命学说”的理论和班集体建设相结合,去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那班集体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为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且与生俱来拥有生命力。学生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学校一个非常主要的环境即班集体。并非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只有实行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飞扬、人格健全的良好班级环境。“幸福教育”、“幸福班级”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就是让班集体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发展,建立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教育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遵循“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教育不是僵硬的重复,而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因材施教的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育不是心灵的负担,而是教师生命的灵魂。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开时芬芳满园,谢时余香萦绕,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教师更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
笔者的温暖和幸福来源于教学过程,来源于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和创造,笔者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感受幸福,并因此而不断地进步着。总而言之,只有教师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内在魅力,不断引发教育生活的诗意,才能把教育中的所有人引向对诗意人生的超越之途,引向幸福的人生之路。
(责任编辑 黄 晓)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名篇》一书中也指出: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笔者追求“幸福教育”的道路上,渐渐发现——教育的成功与幸福不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进步,更是一个班级、一个集体的创新与发展。“幸福教育”不是个人的领悟,而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同教师进行互动与联络,它所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努力。
班集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社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桥梁,是学生的学习知识、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环境。学生身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集体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因此身为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个性、舒适、充满爱心的“软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家庭般的集体之中感受幸福,以学习生活为乐,完全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有成就、有价值的感觉,让班级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精神乐园。当学生处于一个富有极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时,将会自发地形成一股和谐友好的风气:学生和教师真诚地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的道德情操自然也得到了很大的陶冶,并且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愉悦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而又健康的提升,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中针对现实教育中对“人”的忽视,提出了“生命体”的概念,她指出:“基础教育应当强调它的生命性,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时期的儿童和少年,以及优秀和出色的教师——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的时期。”同样,在班集体建设中,如果能把学生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生命学说”的理论和班集体建设相结合,去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那班集体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为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且与生俱来拥有生命力。学生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学校一个非常主要的环境即班集体。并非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只有实行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飞扬、人格健全的良好班级环境。“幸福教育”、“幸福班级”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就是让班集体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发展,建立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教育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遵循“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教育不是僵硬的重复,而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因材施教的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育不是心灵的负担,而是教师生命的灵魂。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开时芬芳满园,谢时余香萦绕,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教师更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
笔者的温暖和幸福来源于教学过程,来源于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和创造,笔者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感受幸福,并因此而不断地进步着。总而言之,只有教师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内在魅力,不断引发教育生活的诗意,才能把教育中的所有人引向对诗意人生的超越之途,引向幸福的人生之路。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