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辨析语病与修改病句历来是语文教学和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现代汉语教材一般都有专门章节讲解常见语病和病句修改。但一直以来在辨析语句时抽象、孤立地看待语言,脱离文本,对语句做静态分析,在我们的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各种辨析语病和病句修改的文章、著作中所举的例句都是静止状态,独立在上下文语境和现实语境之外的。“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语言总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着的。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所以静态地辨析语言难免产生误判,使改句与原句表意不符。辨析和修改病句应根据言语行为的具体情景来进行。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一个言语行为都能够体现说话人的意图。任何一句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必定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反之,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必须通过某句话才能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从语言存在于语境的角度看,语言不是一个静态语句,而是语境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式,对语句的辨析与修改仅从静态角度分析显然不够,还应注意语句发生的环境,进行动态与析。
二
静态片段分析是指对某个语言片段进行自身的层次分析或成分分析,分析时并不涉及别的语言片段。静态片段分析有助于了解语句的层次成分,了解语句内部结构。动态分析是在动态中通过比较分析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关注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的结合、语法事实的语用价值考察、歧义分解等。不止是局限在句子的内部结构。在语法分析或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某一语句作判断、辨析、修改的行为是对原作的修改,使原作更符合语法规范,适应表达习惯,使言语形式和言语目标及环境因素相协调的一种行为,不是一种创作行为,应根据作者语句的环境进行,以有效地实现原作的意图。
既然辨析与修改是根据原作进行而使原作更合规范表达的行为,那么我们在辨析和病句修改时就应注意当时的交际情景,进行语境还原,力图理解原作的语境,不以修改者设想的语境替换原作的语境;应力图理解原作意图,不以辨析修改者自己的意图去替换原作者的意图。
三
什么是语境?语境应包含哪些内容?“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成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张志公《现代汉语》)”语境支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制约话语的表达,一句话好不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环境,甚至连对不对离开语言环境都很难判断。
(一)依据语境判断对错
病句指的是不合语言规范,即不合语言的组合规则,客观事物的事理及人们语言习惯的句子。说写以及评判言语行为受制于语境,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境的还原有利于我们理解语句的说写者当时的情景与意图。
1、我身体一直很安康。
2、大案要案,一网打尽。(法制节目广告语)
3、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吴伯萧《难老泉》)
4、这个月,本厂职工每人发了茶叶、白糖两大包。(邢福义《现代汉语》)
5、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语文考试指导》2006 4)
6、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撕得只剩几个字,但是他们的这工作,是无用的。(周立波《娘子关前》)
以上是有些文章或平时容易判断为错句的例子,现在我们结合语境分析。例1的“安康”是表示恭敬的,对他人使用的敬词。说话人用在自己身上显然不恰当,但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不能排除调侃的功能,在具体对话情景中,说话人运用语言的机智,风趣、幽默的语用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不应为错句。例2中一网打尽的是大案小案里的违法分子。放在正文里或平时说话,是不合我们的交际习惯的,这里出现在标题里,就符合表达的格式了。例3孤立文本之外,是明显的表达前后矛盾,因为厂矿浓烟弥漫在现在看来是环境污染,工业落后的表现,和“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是矛盾的。但只要注意到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工业刚起步的阶段,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例4通常认为是名词“茶叶”和“白糖”应该放到数量短语后面。但仔细分析此句要表达的意义,它是要表达:本月物品数量多,重音在“两大包”,是为强调而做的移位。这种语言习惯是大众的习惯语言行为,符合群众性原则。例5有人认为“其他局领导”指的到底是本局的其他局领导还是别局的,意义不明确。但从语言发生的具体语言环境看,如果表彰会是本局内部的同志参加,依靠语境的指示功能,语句的表义是清楚的。例6对敌人称“他们”,把敌人的破坏活动说成“这工作”以及“是无用的”评论都不够妥当,思想感情不对头。想修改为“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敌人撕得只剩下几个字,但是,敌人的一切破坏活动都是徒劳的。”这种修改明显是按自己的情感要求进行的,风格上和原作是不合的。
(二)依据语境修改病句
语言既然生发于语言环境,我们辨析语句的对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改正病句也应该根据语境来,让改后的语句贴合当时的语境。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将它改正确,方法有好多种,每一种改法都是修改者自己表达意图或按自己理解的原作本来想表达的意图及风格作出的相应修改,每种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只有切合原作语境和创作意图的才是最好的修改。
7、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中学专题复习设计)
8、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9、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10、从走长征路,我们见闻了许多革命老英雄。
以上例句,例7如果语境指示不是十分明确的话,很容易产生歧义。根据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修改为“她的女儿,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或“她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一个女儿,打扮得漂亮一些。”
例8在只有自己的丈夫的情况下表意是明确的,但脱离环境就会造成麻烦,不如改为“她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例9 表达很含糊,谁设置障碍、谁围攻、谁阻止,并没交代清楚,不能反映当时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当时情景改为“制造伪劣产品的人设置重重障碍,挑动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或做其他修改。例10的“见闻”带了宾语,如果改为“看见”或“听说”显然不合原义,不能反映当时实际,因此应该修改为“耳闻目睹”。
四
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语言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构成不同的风格。这是语言要适合交际的需要造成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辨析语句、修改病句时一定要注意原作的语境还原,不将语句孤立在文本和现实环境之外,使修改后的语句在语境、意图、风格等方面尽量和原作保持一致,这样我们的病句修改方法才会更科学,我们的语言教学才会更好地得到发展。
陈晓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辨析语病与修改病句历来是语文教学和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现代汉语教材一般都有专门章节讲解常见语病和病句修改。但一直以来在辨析语句时抽象、孤立地看待语言,脱离文本,对语句做静态分析,在我们的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各种辨析语病和病句修改的文章、著作中所举的例句都是静止状态,独立在上下文语境和现实语境之外的。“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语言总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着的。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所以静态地辨析语言难免产生误判,使改句与原句表意不符。辨析和修改病句应根据言语行为的具体情景来进行。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一个言语行为都能够体现说话人的意图。任何一句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必定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反之,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必须通过某句话才能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从语言存在于语境的角度看,语言不是一个静态语句,而是语境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式,对语句的辨析与修改仅从静态角度分析显然不够,还应注意语句发生的环境,进行动态与析。
二
静态片段分析是指对某个语言片段进行自身的层次分析或成分分析,分析时并不涉及别的语言片段。静态片段分析有助于了解语句的层次成分,了解语句内部结构。动态分析是在动态中通过比较分析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关注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的结合、语法事实的语用价值考察、歧义分解等。不止是局限在句子的内部结构。在语法分析或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某一语句作判断、辨析、修改的行为是对原作的修改,使原作更符合语法规范,适应表达习惯,使言语形式和言语目标及环境因素相协调的一种行为,不是一种创作行为,应根据作者语句的环境进行,以有效地实现原作的意图。
既然辨析与修改是根据原作进行而使原作更合规范表达的行为,那么我们在辨析和病句修改时就应注意当时的交际情景,进行语境还原,力图理解原作的语境,不以修改者设想的语境替换原作的语境;应力图理解原作意图,不以辨析修改者自己的意图去替换原作者的意图。
三
什么是语境?语境应包含哪些内容?“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成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张志公《现代汉语》)”语境支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制约话语的表达,一句话好不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环境,甚至连对不对离开语言环境都很难判断。
(一)依据语境判断对错
病句指的是不合语言规范,即不合语言的组合规则,客观事物的事理及人们语言习惯的句子。说写以及评判言语行为受制于语境,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境的还原有利于我们理解语句的说写者当时的情景与意图。
1、我身体一直很安康。
2、大案要案,一网打尽。(法制节目广告语)
3、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吴伯萧《难老泉》)
4、这个月,本厂职工每人发了茶叶、白糖两大包。(邢福义《现代汉语》)
5、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语文考试指导》2006 4)
6、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撕得只剩几个字,但是他们的这工作,是无用的。(周立波《娘子关前》)
以上是有些文章或平时容易判断为错句的例子,现在我们结合语境分析。例1的“安康”是表示恭敬的,对他人使用的敬词。说话人用在自己身上显然不恰当,但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不能排除调侃的功能,在具体对话情景中,说话人运用语言的机智,风趣、幽默的语用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不应为错句。例2中一网打尽的是大案小案里的违法分子。放在正文里或平时说话,是不合我们的交际习惯的,这里出现在标题里,就符合表达的格式了。例3孤立文本之外,是明显的表达前后矛盾,因为厂矿浓烟弥漫在现在看来是环境污染,工业落后的表现,和“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是矛盾的。但只要注意到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工业刚起步的阶段,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例4通常认为是名词“茶叶”和“白糖”应该放到数量短语后面。但仔细分析此句要表达的意义,它是要表达:本月物品数量多,重音在“两大包”,是为强调而做的移位。这种语言习惯是大众的习惯语言行为,符合群众性原则。例5有人认为“其他局领导”指的到底是本局的其他局领导还是别局的,意义不明确。但从语言发生的具体语言环境看,如果表彰会是本局内部的同志参加,依靠语境的指示功能,语句的表义是清楚的。例6对敌人称“他们”,把敌人的破坏活动说成“这工作”以及“是无用的”评论都不够妥当,思想感情不对头。想修改为“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敌人撕得只剩下几个字,但是,敌人的一切破坏活动都是徒劳的。”这种修改明显是按自己的情感要求进行的,风格上和原作是不合的。
(二)依据语境修改病句
语言既然生发于语言环境,我们辨析语句的对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改正病句也应该根据语境来,让改后的语句贴合当时的语境。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将它改正确,方法有好多种,每一种改法都是修改者自己表达意图或按自己理解的原作本来想表达的意图及风格作出的相应修改,每种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只有切合原作语境和创作意图的才是最好的修改。
7、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中学专题复习设计)
8、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9、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10、从走长征路,我们见闻了许多革命老英雄。
以上例句,例7如果语境指示不是十分明确的话,很容易产生歧义。根据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修改为“她的女儿,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或“她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一个女儿,打扮得漂亮一些。”
例8在只有自己的丈夫的情况下表意是明确的,但脱离环境就会造成麻烦,不如改为“她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例9 表达很含糊,谁设置障碍、谁围攻、谁阻止,并没交代清楚,不能反映当时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当时情景改为“制造伪劣产品的人设置重重障碍,挑动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或做其他修改。例10的“见闻”带了宾语,如果改为“看见”或“听说”显然不合原义,不能反映当时实际,因此应该修改为“耳闻目睹”。
四
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语言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构成不同的风格。这是语言要适合交际的需要造成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辨析语句、修改病句时一定要注意原作的语境还原,不将语句孤立在文本和现实环境之外,使修改后的语句在语境、意图、风格等方面尽量和原作保持一致,这样我们的病句修改方法才会更科学,我们的语言教学才会更好地得到发展。
陈晓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