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写作文,往往“言简意赅”,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写完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文章要么“实话实说”,味同嚼蜡,毫无生动可言;要么“无病呻吟”,为凑字数而写,矫情、伪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把短文写生动呢?
一、深入观察,刻画细节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描绘出熠熠生辉的景物,才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1.多角度观察,多管齐下,引人入境
每种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个性。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说明了多角度观察的道理。
第一,观察外貌。外貌是共性的东西,看似没多大文章可做。但如果能抓住外貌特征中的个性,围绕这个点“大肆渲染”,既能写长文章,又能凸显个性。如调皮的男孩强调他的眼神和表情:他看人的时候,总是偏着头,乌溜溜的眼睛盯着别人看,还滴溜溜地做“恒定运动”,仿佛正在高速启动电脑的综合分析程序,在几秒内就把你分析成功;而文静的女孩强调她的羞涩:还没说话,她的脸就红了。眼睛也受了牵连,马上变得水漾漾的,好像装满水的水池,马上就要溢出来似的。吓得边上几个男孩再也不敢说话了。观察时,要抓住每个人区别于别人的地方,也就是抓住人物特点,发现最能表现本质特征之处,这样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第二,刻画动作。一个动作,如果能用“先……(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思路,进行四步,或者五步,甚至六步分解,成为细节刻画,文章就生动起来了。
如:他昂着头站在树下侦察了一下“树形”,又绕树走了一圈,突然站住,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
这段文章就是对动作进行了描写。你看“昂着头站在树下、侦察、绕树走、站住低头想、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了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爬、荡”,九个分解动作,详细地描写出一个爬树的过程,让这位爱爬树的“调皮鬼”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2.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营造氛围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睛去观察,调动耳、鼻、舌、身等感官一同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细腻、逼真地描写。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态:视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颜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气味: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声响:听觉)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二、纵情想象,巧用修辞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脑中的原有表象重新配合,形成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要把文章写生动,丰富表达内容,想象显得尤为重要。
1.发挥想象,巧用比喻、拟人和夸张
第一,比喻。用具体的、大家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陌生的事物,使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形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第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抓住事物特征,赋予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等,使枯燥无味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又有情趣!“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反复运用拟人,把春天写得情趣盎然。
第三,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或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夸张。一次写人习作课上,有个学生说:“我的邻居特别胖。”一边说手臂还拼命往外打。我随即问他:“他胖到了什么程度?有多重呢?抓住特点,发挥想象,用上修辞,老师期待着你的佳作。”批改时,他那生动的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邻居——团团,他特别胖。如果他摔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画面组接,精心选材,排比添气势
一篇文章如果有画面描写,不仅显得内容充实,富有意境,而且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如《简单的道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保持烛台光亮。结果几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几乎所有小孩都不再擦拭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他们每个人的烛台上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
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像这样用几个画面叠放,然后用相同的句式简单点题,形成了排比段,在诗情画意中凸显中心,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3.巧借典故(诗句),合理设想, 古为今用
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已学习了许多名家之作,初步领略了诗词(典故、谚语)的风格和魅力,积累了不少名句,写作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诗词(典故、谚语),将会使文章语言更精彩、更凝练、更发人深省。除了简单的引用,还可以借助想象,把古诗的情境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它再现出来,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不竭的写作源泉了。张晓风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出了感人的《不朽的失眠》。
通过《悯农》,我们是不是能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炙热的太阳像个生气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一位老农,掀起他补丁叠加的小布褂的衣角,擦了擦不断流下来的汗。他借这个机会,看了看茫茫的日光,不知道是在埋怨太阳的无情,还是权当做一次短暂的休息……
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人因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顿添神采,文章如果有“文眼”也就有了顾盼有神的韵味。融入自己的真情和感想,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就是使文章得到升华的法宝。“文眼”不一定要长长的一大段,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文眼”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融入自己感情的文章,就像是穿在别人身上的衣服,即使很华美,却不亲切。冰心在《观舞记》中,赞叹之情可见一斑: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文眼”是让人豁然开朗的点题。如果文章中显示出一种哲理,更给人余味无穷的美感。《小池塘》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最后一句“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却给了它一个崭新的高度,使文章得到了提升。“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我们都高兴地笑了。我们对自己的小纸船说:“去吧!小纸船!你们各奔前程吧!前面有你们广阔的天地……”写一只小纸船,如果没有“幻想”来提升,就逊色多了。
“文眼”是从表象找出的本质,以小见大的智慧。
《我懂得了》
十一岁——
爸爸送我一粒种子,
种在地里生根发芽,
我懂得了自然。
十二岁——
妈妈送我一只小鸟,
哺育它长大生蛋,
我懂得了生命。
十三岁——
妹妹送我一声祝贺,
留下一颗温暖的心,
我懂得了爱。
“自然、生命和爱”三个词语成了文章的亮点,让平淡的事物有了动人的光彩。
一、深入观察,刻画细节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描绘出熠熠生辉的景物,才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1.多角度观察,多管齐下,引人入境
每种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个性。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说明了多角度观察的道理。
第一,观察外貌。外貌是共性的东西,看似没多大文章可做。但如果能抓住外貌特征中的个性,围绕这个点“大肆渲染”,既能写长文章,又能凸显个性。如调皮的男孩强调他的眼神和表情:他看人的时候,总是偏着头,乌溜溜的眼睛盯着别人看,还滴溜溜地做“恒定运动”,仿佛正在高速启动电脑的综合分析程序,在几秒内就把你分析成功;而文静的女孩强调她的羞涩:还没说话,她的脸就红了。眼睛也受了牵连,马上变得水漾漾的,好像装满水的水池,马上就要溢出来似的。吓得边上几个男孩再也不敢说话了。观察时,要抓住每个人区别于别人的地方,也就是抓住人物特点,发现最能表现本质特征之处,这样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第二,刻画动作。一个动作,如果能用“先……(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思路,进行四步,或者五步,甚至六步分解,成为细节刻画,文章就生动起来了。
如:他昂着头站在树下侦察了一下“树形”,又绕树走了一圈,突然站住,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
这段文章就是对动作进行了描写。你看“昂着头站在树下、侦察、绕树走、站住低头想、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了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爬、荡”,九个分解动作,详细地描写出一个爬树的过程,让这位爱爬树的“调皮鬼”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2.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营造氛围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睛去观察,调动耳、鼻、舌、身等感官一同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细腻、逼真地描写。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态:视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颜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气味: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声响:听觉)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二、纵情想象,巧用修辞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脑中的原有表象重新配合,形成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要把文章写生动,丰富表达内容,想象显得尤为重要。
1.发挥想象,巧用比喻、拟人和夸张
第一,比喻。用具体的、大家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陌生的事物,使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形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第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抓住事物特征,赋予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等,使枯燥无味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又有情趣!“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反复运用拟人,把春天写得情趣盎然。
第三,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或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夸张。一次写人习作课上,有个学生说:“我的邻居特别胖。”一边说手臂还拼命往外打。我随即问他:“他胖到了什么程度?有多重呢?抓住特点,发挥想象,用上修辞,老师期待着你的佳作。”批改时,他那生动的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邻居——团团,他特别胖。如果他摔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画面组接,精心选材,排比添气势
一篇文章如果有画面描写,不仅显得内容充实,富有意境,而且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如《简单的道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保持烛台光亮。结果几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几乎所有小孩都不再擦拭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他们每个人的烛台上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
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像这样用几个画面叠放,然后用相同的句式简单点题,形成了排比段,在诗情画意中凸显中心,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3.巧借典故(诗句),合理设想, 古为今用
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已学习了许多名家之作,初步领略了诗词(典故、谚语)的风格和魅力,积累了不少名句,写作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诗词(典故、谚语),将会使文章语言更精彩、更凝练、更发人深省。除了简单的引用,还可以借助想象,把古诗的情境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它再现出来,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不竭的写作源泉了。张晓风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出了感人的《不朽的失眠》。
通过《悯农》,我们是不是能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炙热的太阳像个生气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一位老农,掀起他补丁叠加的小布褂的衣角,擦了擦不断流下来的汗。他借这个机会,看了看茫茫的日光,不知道是在埋怨太阳的无情,还是权当做一次短暂的休息……
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人因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顿添神采,文章如果有“文眼”也就有了顾盼有神的韵味。融入自己的真情和感想,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就是使文章得到升华的法宝。“文眼”不一定要长长的一大段,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文眼”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融入自己感情的文章,就像是穿在别人身上的衣服,即使很华美,却不亲切。冰心在《观舞记》中,赞叹之情可见一斑: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文眼”是让人豁然开朗的点题。如果文章中显示出一种哲理,更给人余味无穷的美感。《小池塘》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最后一句“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却给了它一个崭新的高度,使文章得到了提升。“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我们都高兴地笑了。我们对自己的小纸船说:“去吧!小纸船!你们各奔前程吧!前面有你们广阔的天地……”写一只小纸船,如果没有“幻想”来提升,就逊色多了。
“文眼”是从表象找出的本质,以小见大的智慧。
《我懂得了》
十一岁——
爸爸送我一粒种子,
种在地里生根发芽,
我懂得了自然。
十二岁——
妈妈送我一只小鸟,
哺育它长大生蛋,
我懂得了生命。
十三岁——
妹妹送我一声祝贺,
留下一颗温暖的心,
我懂得了爱。
“自然、生命和爱”三个词语成了文章的亮点,让平淡的事物有了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