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与此同时,一些制约江苏县域经济的因素也日益显现。现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视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扬长避短,未雨绸缪,知难而进,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江苏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全省52个县(市)的户籍总人口4904万人,占全省的66.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13亿元,占全省的52.1%,其中江阴、张家港、昆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0亿元,占全省的35.3%,其中突破10亿元的县(市)有20个。在全省县(市)中,沭阳县人口最多,达176.67万人;东台市面积最大,达3221平方公里;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最高,达1190亿元;昆山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出口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最高,分别达100964元、86.56亿元、323.17亿美元和13.77亿美元。
1、总体实力较强
江苏县域经济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中,江苏有17家,其中7家进入前10强,昆山连续两次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从近几年百强县的统计结果看,江苏最强,2005年在百强县排位十强中,占据了7席;浙江最广,在百强县中占据了30席,相当于其县域总数的近一半;山东最快,近年来,进入百强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比上年增加2个;广东最稳,在百强县席位中一直保持10个左右,而且全部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省的百强县突出一个“强”字。尽管江苏省百强县的面没有浙江广,个数没有山东多,但在百强县的前10位中,江苏省一直稳定占据6席左右。江苏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中人口为93.4万,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市之冠。
2、 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从总体来看,江苏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大于三大区域的总体经济差距。2003年,全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人均GDP比值为4.18∶1.52∶1,而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人均GDP比值为5.26∶1.61∶1。GDP排序前四位的苏南4县(市)总量超过苏北全部县(市)的总量。2007年,全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人均GDP比值为3.38∶1.75∶1,而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人均GDP比值为5.26∶1.61∶1。从单体来看,强县、弱县间的差距极大。2007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是昆山市100964元,最低的是睢宁县7243元,相差14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昆山市7588元,最低的是睢宁县294元,相差26倍。这种极度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江苏县域经济在总体上的发展水平。
3、发展模式多样化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共性的东西,如敢为人先、奋力拼搏、抢抓机遇、进位争先等,但各地利用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又各具特色,概括点讲,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外向开拓型,以昆山为代表。昆山市并不是传统苏南模式的代表者,工业化相对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它没有沿袭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新的勇气、开阔的胸襟,大力发展对大多数地区来说还相对陌生的IT产业,同时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化同城市化协调发展。昆山的积累与发展另辟蹊径,成为中国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典型。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昆山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有效地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资本运作型,以江阴为代表。江阴市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上市公司多,并且这些大集团公司多为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集团的突出表现,是“江阴现象”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江阴人以敏锐的视野,突破了传统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多而散、小而低的格局,超前认识资本经营,积极催生出“江阴板块”,实施资本运作,再以资本运作获得的利润投入产品经营,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江阴是中国县域经济资本经营的排头兵,上市公司数量多、质量好、综合竞争力强。
产业集群型,以海门市为代表。海门利用产业集群集聚优势,进而推动地区服务业发展。以海门叠石桥家纺城为例,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源远流长,具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涉及周边3个县(市),1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集群特征明显,市场成交活跃,产品畅销海内外,海门叠石桥家纺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交易中心。海门市政府积极做好早期集群的规划设计,认真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培植壮大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出一条通过产业集群来推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资源加工型,以东海为代表。东海县是著名的水晶之乡,其水晶的质量、储量和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含硅量达99.99%,素有“东海水晶甲天下”之美誉;储量为30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年开采量在1000多吨,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县从事开采、加工、贸易为主的从业人员达10万人,水晶业已发展成为东海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中国东海水晶城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水晶及其制品为特色的综合性商城,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专业交易市场。经三次扩建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从事经营水晶原料及水晶工艺品、饰品,并设有两个水晶精品展馆,成为世界水晶和水晶制品的集散中心,每年从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进口的水晶原料近千吨,东海的水晶及其制品远销欧、美、日、韩和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海在1993年就成立了中国东海水晶精品研究会,大大推动了水晶观赏石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水晶石文化的发展。
二、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战略眼光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县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县(市)作为功能相对齐备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其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只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才能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2、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经济基础的不同,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的差距很大,并且呈现扩大趋势。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土地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27.3∶19.8∶52.9、38.8∶21.3∶39.9、62.4∶18.1∶1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4938元、28408元、16254元。这种差距的产生,同三地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苏南地区县域经济起步早,基础好,苏南人敢为人先,思维活跃,善于跳出传统的桎梏,创造性建设发展。在最近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其中,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并列第一。前10位中 ,苏南居7席。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中,苏南10席,苏中12席,苏北3席,苏北有些地区甚至连一个百强县都没有。苏北地区应当向苏南学习,大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观念、新思路,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3、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产业结构看,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要素结构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江苏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与江苏始终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辩证思维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是速度和质量,都远远低于江苏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苏北某些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的,没有向节约型、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主导型转变。一旦遭遇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从去年到今年,在长三角的少数地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企业纷纷破产、甚至倒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江苏县域经济始终在全国保持并领先经济增长方式率先转变的优势,江苏经济的领先优势才能得以延续,江苏经济的质量规模才能得以提升。
4、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同时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业,用生态经济模式提升农业,努力为农村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直接联系农村、农村、农民,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用现代产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化的动态过程。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5、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大局,是需要我们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来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就一个县域的经济活动而言,其生产要素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全球生产要素的循环中。一般而言,县域范围内集中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全球生产要素循环,就能为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创造条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应扩大视野,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确立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更好地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
本论文为江苏社科精品课题“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8-B-06
一、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江苏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全省52个县(市)的户籍总人口4904万人,占全省的66.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13亿元,占全省的52.1%,其中江阴、张家港、昆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0亿元,占全省的35.3%,其中突破10亿元的县(市)有20个。在全省县(市)中,沭阳县人口最多,达176.67万人;东台市面积最大,达3221平方公里;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最高,达1190亿元;昆山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出口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最高,分别达100964元、86.56亿元、323.17亿美元和13.77亿美元。
1、总体实力较强
江苏县域经济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中,江苏有17家,其中7家进入前10强,昆山连续两次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从近几年百强县的统计结果看,江苏最强,2005年在百强县排位十强中,占据了7席;浙江最广,在百强县中占据了30席,相当于其县域总数的近一半;山东最快,近年来,进入百强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比上年增加2个;广东最稳,在百强县席位中一直保持10个左右,而且全部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省的百强县突出一个“强”字。尽管江苏省百强县的面没有浙江广,个数没有山东多,但在百强县的前10位中,江苏省一直稳定占据6席左右。江苏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中人口为93.4万,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市之冠。
2、 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从总体来看,江苏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大于三大区域的总体经济差距。2003年,全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人均GDP比值为4.18∶1.52∶1,而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人均GDP比值为5.26∶1.61∶1。GDP排序前四位的苏南4县(市)总量超过苏北全部县(市)的总量。2007年,全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人均GDP比值为3.38∶1.75∶1,而南中北地区县域经济人均GDP比值为5.26∶1.61∶1。从单体来看,强县、弱县间的差距极大。2007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是昆山市100964元,最低的是睢宁县7243元,相差14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昆山市7588元,最低的是睢宁县294元,相差26倍。这种极度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江苏县域经济在总体上的发展水平。
3、发展模式多样化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共性的东西,如敢为人先、奋力拼搏、抢抓机遇、进位争先等,但各地利用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又各具特色,概括点讲,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外向开拓型,以昆山为代表。昆山市并不是传统苏南模式的代表者,工业化相对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它没有沿袭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新的勇气、开阔的胸襟,大力发展对大多数地区来说还相对陌生的IT产业,同时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化同城市化协调发展。昆山的积累与发展另辟蹊径,成为中国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典型。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昆山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有效地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资本运作型,以江阴为代表。江阴市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上市公司多,并且这些大集团公司多为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集团的突出表现,是“江阴现象”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江阴人以敏锐的视野,突破了传统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多而散、小而低的格局,超前认识资本经营,积极催生出“江阴板块”,实施资本运作,再以资本运作获得的利润投入产品经营,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江阴是中国县域经济资本经营的排头兵,上市公司数量多、质量好、综合竞争力强。
产业集群型,以海门市为代表。海门利用产业集群集聚优势,进而推动地区服务业发展。以海门叠石桥家纺城为例,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源远流长,具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涉及周边3个县(市),1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集群特征明显,市场成交活跃,产品畅销海内外,海门叠石桥家纺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交易中心。海门市政府积极做好早期集群的规划设计,认真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培植壮大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出一条通过产业集群来推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资源加工型,以东海为代表。东海县是著名的水晶之乡,其水晶的质量、储量和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含硅量达99.99%,素有“东海水晶甲天下”之美誉;储量为30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年开采量在1000多吨,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县从事开采、加工、贸易为主的从业人员达10万人,水晶业已发展成为东海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中国东海水晶城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水晶及其制品为特色的综合性商城,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专业交易市场。经三次扩建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从事经营水晶原料及水晶工艺品、饰品,并设有两个水晶精品展馆,成为世界水晶和水晶制品的集散中心,每年从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进口的水晶原料近千吨,东海的水晶及其制品远销欧、美、日、韩和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海在1993年就成立了中国东海水晶精品研究会,大大推动了水晶观赏石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水晶石文化的发展。
二、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战略眼光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县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县(市)作为功能相对齐备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其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只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才能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2、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经济基础的不同,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的差距很大,并且呈现扩大趋势。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土地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27.3∶19.8∶52.9、38.8∶21.3∶39.9、62.4∶18.1∶1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4938元、28408元、16254元。这种差距的产生,同三地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苏南地区县域经济起步早,基础好,苏南人敢为人先,思维活跃,善于跳出传统的桎梏,创造性建设发展。在最近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其中,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并列第一。前10位中 ,苏南居7席。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中,苏南10席,苏中12席,苏北3席,苏北有些地区甚至连一个百强县都没有。苏北地区应当向苏南学习,大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观念、新思路,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3、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产业结构看,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要素结构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江苏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与江苏始终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辩证思维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是速度和质量,都远远低于江苏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苏北某些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的,没有向节约型、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主导型转变。一旦遭遇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从去年到今年,在长三角的少数地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企业纷纷破产、甚至倒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江苏县域经济始终在全国保持并领先经济增长方式率先转变的优势,江苏经济的领先优势才能得以延续,江苏经济的质量规模才能得以提升。
4、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同时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业,用生态经济模式提升农业,努力为农村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直接联系农村、农村、农民,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用现代产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化的动态过程。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5、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大局,是需要我们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来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就一个县域的经济活动而言,其生产要素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全球生产要素的循环中。一般而言,县域范围内集中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全球生产要素循环,就能为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创造条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应扩大视野,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确立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更好地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
本论文为江苏社科精品课题“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8-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