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随处丢弃的废旧物品,其实很多被大家丢弃的一无是处的物品可以经过我们的想象,再创造,让这些物品变得美丽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污染。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再创造,不仅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美术表现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5-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是关注、唤醒、激励、鼓舞的一种艺术教学形式。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场景,以激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呢?
一、选择本土化生活材料,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这一点,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化的材料,构建以本地特色为支架的美术活动主题,让幼儿在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开发,创设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我们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我们吴江的丝绸工艺历史悠久。养蚕——抽丝——在做成丝绵被、织成真丝布料,然后可以把这一些布料做成不同的物品:衣服、围巾、被套等。为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开展以“美丽的丝绸”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图片观察以及让孩子的家长带领孩子实地去参观“吴江盛泽的先蚕祠”,让幼儿了解丝绸中的丝是怎么来的。通过现场的实地观察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丝绸的制作过程等。然后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孩子们各种丝绸工艺品的展览,积累他们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当我们组织主题活动《美丽的丝绸》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思路开阔。
吴江的特色小吃也很丰富。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海绵、泡沫、硬纸板等这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带领孩子制作袜底酥、状元蹄、退思饼等。这一系列本地特色活动既让幼儿“走近”了民间传统艺术,接受了吴江特有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了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新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力量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碎布条、毛线等,从中引导孩子从身边的角角落落里、废旧物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活动《可爱的我》中,我们可以在导入部分带领幼儿在收集箱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环形针、纽扣等等。立刻孩子们就感到了好奇,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接下来教师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等方法做成一幅幅自己的头像。这时候孩子们看到以后就欢呼雀跃。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幼儿发现、体验身边平时忽略的美。我们在幼儿园的活动室中开辟了“美工区”,为孩子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平时我们发动孩子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毛线、泡沫、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各种种子、树叶、石头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
三、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1.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新颖性,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操作材料的新颖性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呈现出来。“妈妈的发型”这个活动,如果改用绘画活动中一成不变的操作材料——纸张来让孩子完成作品,可能会使活动本身失去神秘感,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收集来的浴帽、毛线等来让孩子设计妈妈的发型。
2.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情感性,促使幼儿对活动充满期盼
在“亲亲我家”主题活动中,毛线是每个孩子自己家里的,材料本身充满“亲和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一双双小手,将毛线华丽地变身为妈妈的头发、爸爸的胡须。这样对幼儿而言,既亲切,又贴近时代生活。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情绪愉悦,情商提高,能力提升,因而对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探索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指导孩子在纸上进行毛线粘贴画创作。这样,不但让孩子们感受了材料的丰富与多样性,还极大地增加孩子的探索欲望,满足了孩子爱挑战的心理特点——这次老师让用毛线作画,下次会用什么呢?是不是会考虑用橡皮泥或者小纸条呢?操作材料的探索性会让孩子产生许许多多思考及联想,会给以后的美术活动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这些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形象,有趣、生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总之,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让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创造环境。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美术表现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5-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是关注、唤醒、激励、鼓舞的一种艺术教学形式。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场景,以激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呢?
一、选择本土化生活材料,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这一点,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化的材料,构建以本地特色为支架的美术活动主题,让幼儿在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开发,创设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我们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我们吴江的丝绸工艺历史悠久。养蚕——抽丝——在做成丝绵被、织成真丝布料,然后可以把这一些布料做成不同的物品:衣服、围巾、被套等。为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开展以“美丽的丝绸”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图片观察以及让孩子的家长带领孩子实地去参观“吴江盛泽的先蚕祠”,让幼儿了解丝绸中的丝是怎么来的。通过现场的实地观察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丝绸的制作过程等。然后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孩子们各种丝绸工艺品的展览,积累他们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当我们组织主题活动《美丽的丝绸》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思路开阔。
吴江的特色小吃也很丰富。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海绵、泡沫、硬纸板等这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带领孩子制作袜底酥、状元蹄、退思饼等。这一系列本地特色活动既让幼儿“走近”了民间传统艺术,接受了吴江特有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了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新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力量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碎布条、毛线等,从中引导孩子从身边的角角落落里、废旧物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活动《可爱的我》中,我们可以在导入部分带领幼儿在收集箱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环形针、纽扣等等。立刻孩子们就感到了好奇,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接下来教师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等方法做成一幅幅自己的头像。这时候孩子们看到以后就欢呼雀跃。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幼儿发现、体验身边平时忽略的美。我们在幼儿园的活动室中开辟了“美工区”,为孩子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平时我们发动孩子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毛线、泡沫、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各种种子、树叶、石头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
三、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1.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新颖性,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操作材料的新颖性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呈现出来。“妈妈的发型”这个活动,如果改用绘画活动中一成不变的操作材料——纸张来让孩子完成作品,可能会使活动本身失去神秘感,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收集来的浴帽、毛线等来让孩子设计妈妈的发型。
2.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情感性,促使幼儿对活动充满期盼
在“亲亲我家”主题活动中,毛线是每个孩子自己家里的,材料本身充满“亲和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一双双小手,将毛线华丽地变身为妈妈的头发、爸爸的胡须。这样对幼儿而言,既亲切,又贴近时代生活。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情绪愉悦,情商提高,能力提升,因而对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探索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指导孩子在纸上进行毛线粘贴画创作。这样,不但让孩子们感受了材料的丰富与多样性,还极大地增加孩子的探索欲望,满足了孩子爱挑战的心理特点——这次老师让用毛线作画,下次会用什么呢?是不是会考虑用橡皮泥或者小纸条呢?操作材料的探索性会让孩子产生许许多多思考及联想,会给以后的美术活动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这些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形象,有趣、生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总之,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让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