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中的课文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本文从语文生活化教育的实践应用出发,从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氛围、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等方面着手,在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方面作出了较为体系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01-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著名的于漪老师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吕叔湘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理论指明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自然生活化的氛围,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巧妙优化的作业设计,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一、創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氛围
(一)教室环境语文化
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让板报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变得温馨美丽。
开辟温馨角,摆上花草,各大组轮流照顾花草。开辟书香角,摆上图书一百多本,数种少年报纸,专人管理,课余时间供大家自由阅读。板报上每周更换学生的优秀习作,周记,体验作业。黑板上每周更换每周学科要求,每周一诗,成娱乐园。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浸润于语文学习的氛围中。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生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在这里,许多活动扩展到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既能丰富学生的内心,锻炼多种能力,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干部竞选,让学生拟好竞选演说词并上台演讲;每天的自主一刻,学生上台讲故事,才艺展示,国家大事交流;每天的值日班长总结班里的大事小事等活动,让学生有发展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舞台。
二、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化元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生活化的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秋天》描写了祖国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泉城》向大家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一册中还有描写荷兰的《田园诗情》让学生不出课文,就能走南闯北,体验不同的国家的美景和风土人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完这几篇课文后,我们组织学生抓住家乡的特点,描写家乡苏州的风土人情,美好风光。学生通过走访,探究,体验家乡文化,由书本走入生活。
(二)努力创设感悟生活的课堂情境
在教学文包诗《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文本所提供的内容是古代母亲送子远行前夜缝补衣服的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知道当时交通闭塞,孟郊出一趟远门要很久才能回家,当地还有在家人临出门时密缝衣物就能早归的风俗,之后再围绕主问题“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入境地朗读,深深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感触颇深。
(三)积极引导融入生活的个性作文
我们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取自生活。”唯有有切肤的生活实践,才能产生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三年级上半学期的作文作如下设计: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习作素材,走入生活,用眼睛、耳朵、心灵捕捉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在这样的向导下,大自然的草木鸟兽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在班级种植了各种盆栽植物,还在教室后面养殖了一缸金鱼,我甚至从家带来了大蒜和学生一起种植蒜苗,指导学生观察蒜苗的生长过程。我们还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画一张自画像,再完成习作。我们还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迷人的秋景后写一处景色。这些习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指点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社会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参加义卖,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组织学生为商家草拟广告,还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前,布置一些体验作业。如中秋节来临,让学生走上街头,体验中秋节的民俗,上网搜查中秋节的来历。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能学得生动活泼。
在一系列的语文生活化探索中,学生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不断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使得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获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放飞,人文的滋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让语文回到生活的源头。
参考文献:
[1](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01-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著名的于漪老师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吕叔湘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理论指明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自然生活化的氛围,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巧妙优化的作业设计,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一、創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氛围
(一)教室环境语文化
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让板报黑板会说话,让教室变得温馨美丽。
开辟温馨角,摆上花草,各大组轮流照顾花草。开辟书香角,摆上图书一百多本,数种少年报纸,专人管理,课余时间供大家自由阅读。板报上每周更换学生的优秀习作,周记,体验作业。黑板上每周更换每周学科要求,每周一诗,成娱乐园。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浸润于语文学习的氛围中。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生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在这里,许多活动扩展到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既能丰富学生的内心,锻炼多种能力,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干部竞选,让学生拟好竞选演说词并上台演讲;每天的自主一刻,学生上台讲故事,才艺展示,国家大事交流;每天的值日班长总结班里的大事小事等活动,让学生有发展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舞台。
二、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化元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生活化的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秋天》描写了祖国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泉城》向大家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一册中还有描写荷兰的《田园诗情》让学生不出课文,就能走南闯北,体验不同的国家的美景和风土人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完这几篇课文后,我们组织学生抓住家乡的特点,描写家乡苏州的风土人情,美好风光。学生通过走访,探究,体验家乡文化,由书本走入生活。
(二)努力创设感悟生活的课堂情境
在教学文包诗《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文本所提供的内容是古代母亲送子远行前夜缝补衣服的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知道当时交通闭塞,孟郊出一趟远门要很久才能回家,当地还有在家人临出门时密缝衣物就能早归的风俗,之后再围绕主问题“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入境地朗读,深深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感触颇深。
(三)积极引导融入生活的个性作文
我们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取自生活。”唯有有切肤的生活实践,才能产生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三年级上半学期的作文作如下设计: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习作素材,走入生活,用眼睛、耳朵、心灵捕捉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在这样的向导下,大自然的草木鸟兽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在班级种植了各种盆栽植物,还在教室后面养殖了一缸金鱼,我甚至从家带来了大蒜和学生一起种植蒜苗,指导学生观察蒜苗的生长过程。我们还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画一张自画像,再完成习作。我们还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迷人的秋景后写一处景色。这些习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指点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社会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参加义卖,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组织学生为商家草拟广告,还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前,布置一些体验作业。如中秋节来临,让学生走上街头,体验中秋节的民俗,上网搜查中秋节的来历。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能学得生动活泼。
在一系列的语文生活化探索中,学生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不断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使得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获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放飞,人文的滋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让语文回到生活的源头。
参考文献:
[1](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